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19|回复: 8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去死吧当代诗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0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皿成千 于 2016-3-3 10:59 编辑

《去死吧当代诗们》
李祚福

       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诗的争论。古今中外有不下千种说法,最让我无条件认同的,还是朱零先生的“说人话”三个字。
       诗的形式一直在变化,现代诗也从押韵分行变成了不押韵分行,分行也并不是诗的特征。我由此可以认为诗的形式应会多变的,诗本身也不和谁要区分。诗的重要在内部结构上。好比车,做成牛或马的样子,也是车,当然也可以叫机器。只要其本质上是独有的,我就认为它很诗,它以一种自己的样子出现,也许表面上是散文,是小说,是戏剧,前提都应用文字语言在说人话,让人舒服或不舒服。而诗意也就只对具体作品的意而言,不会是经验里的框框。只能是个创新形成的样子和意思。
      欧阳江河先生说“诗的核心部分不是用来交流的”我十分赞同。读者读诗都会有自己的要求,如果一首诗一千人读被一千人要求,这种诗总体的意义价值,就是人民币式的现实性通用品。因此每一首诗自身必须具备有的排他性。核心不是任何可以被大多人理解的事物,是一种孤绝。
     举例昌耀先生的斯人,以有我与无我之境共建孤绝。
       《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接触这首诗很早,被众多人提高了分贝的一首诗。我一直不以为然。前期我重读再重读,甚至我认为第一句就是相当好的,朋友却说是最差的。这让我很不服气,我还是读,仍然认为是相当好的。这是一个爆破点。我不妨试谈一下全诗。
       题目斯人可以理解为“斯世”也可以理解为“小我”。
       先说“斯世”,有我之境。在极静的环境中,诗人体验到的是动态的,这种静被诗人主观化,认为是一种叹嘘。为什么是叹嘘?后面说,虽然这里是静的,但在世界的另一头可不是这么回事。叹嘘说的也就是静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后面进一步证实,因为人的存在,世界之大,许多不为人力所能及。唯独人的感召是相通的,从密西西比河这个地点让人认识到诗人所言及的是蝴蝶效应。静者不静。
      再说 “小我”之境,小我可作无我,与万物无关。而我又是万物。从这点看,静与我无关,与谁有关呢?谁反观静而叹嘘。当一只蝴蝶的翅膀扇动原理存在,地球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平衡律,人的缈小不值一提,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而我即无我,我为万物之物。
      全诗由静与叹的主观介入引发对宇宙格局的思考,构成了“我”之于世界的有无之境共存,突显出“我”的孤绝感!
      说到诗就会想到审美情趣。而大多人并把审美情趣当成读诗写诗的标准。首先朋友们用非审美情趣当成了审美情趣。认为美一定不是丑。从这点上就决定了这样的朋友是非审美情趣在作怪。因为审美情趣对美的先决是审,这就出现了美的客体。以人为主,从艺术角度,人的艺术感受为审。面对裸露的人的生殖器,环境不同,因人不同,美丑不同。而花是植物的生殖器,众人皆大欢喜。这里头就有个问题了。就是艺术感受的能力。对人的生殖器持丑化的朋友,是夹带了道德等因素的,是没有真正艺术感受能力的,这就是非审美情趣,甚至叫热审美。
      艺术感受能力从哪里来呢?当然从学习、思考、实践循环过程中得来。一首诗它不会是单纯的文字柔软而美,它更多的是一些废弃的字,不起眼的字组成它自己的结构。比如一堆乱石砌成墙,比如一张废纸折成鹤,它被背后的人赋予了劳动之美。由此可见,越无意义无用的文字结构成的诗越是美的有用有意义的。
      从细处着眼来说,诗的功能并不是无用的,是无用之用,把文字的表里统一起来,把微妙的地方突显出来。这种突显是自然地有节制地,不是放荡的裸露。一字一词一语和一诗如一人。他(她)的帅和美不全在于脸蛋体形,更在于肌肉、骨骼、曲线甚至生殖器,那些常时间被遗忘和遮蔽的东西。神秘而新鲜的部分。诗要做的就是结构出来的美。这种美或是声是色是思是痛,是忧愁是快乐。
      我认为诗歌所以称之为诗歌主要在于结构上有别于其他。
      每一种属性皆因结构变化而变化。人以思想情感而为人,男女有声音、胡须、喉结等,性别特征。诗歌作为一种文字载体,文字的声、意、韵、律等等重新组合句子产生出有别于常识的意和境。从意和境中能够找到具体识别性的某个或某组文字,它的特定指向,抑或能指上,造就整体语境。我们常说诗是最高级的语言,这最高级并不是因为字少,而是用最少的字表达了别具一格的意,就是所谓诗有别趣之说。再通过文字的特殊功能,比如节奏韵律,做到气息畅通来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或就叫歌。则合称为诗歌。
      结构是怎样呈现其诗歌特征呢?
      举现代诗成功的例子,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是最为继承了中国传统诗词优点的一首代表性诗歌。整首诗把读者带进了古典语境。识别文字就在“马蹄声”,现代工业社会,交通工具基本不存在马,结合前面所言及的街道景象构成古典特征。再如安徽诗人凛子有句“小火苗一样冲出田字格”田字格原属于作业簿,因小火苗的组合,肯定无法认领常识,这里“田”字也就与李清照句“雁字归时,月满西楼”的“雁”字同妙。可以说陌生化处理是诗歌的一个形式特征之一。
      从律的意义上讲,文字成了篇章好比凳子,四个脚,不是就不能三个脚,三个四个脚其共性是能支撑一个平板,从平板上建立与人的关系,这才是品格所在。而四个脚只是凳子的一种律,从形式上讲得过去。诗歌在古代五言、七言,也有长短句搭配,皆只取其格,可见诗歌特征不在于形式上的律,而在于事物之意,新生事物有限,只有从事物中得来新意是无限的。新意也就成了诗歌的特征之一。
       然而,诗歌是向内的产物,表现形式是否精当,所指、能指的新的价值、意义与内在结构密切相关。大凡与人为本的事物,无非是人性、生命等等的哲学思考。哲学其实质是一种宇宙观,是人与大自然产生的种种感知。以较接近客观的表现形式高度概括。这样看来,诗歌虽是感性的,却必须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举例国际诗人郭金牛《纸上还乡》有句“地球,比龙华镇略大,迎面撞来”言语是轻的,带来的却是生命之重。大于小的反差,静与动的反差。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物体都可以是参照物,都可视为相对静止,也可以是看成运动着。这内在的逻辑思维构成的反衬,轻与重、大与小、静与动、虚与实、阴与阳。从而我们看到,诗在内部结构成形后还有空间,就像网孔一样的。是提供给逻辑思维自身产生光亮,使其有很高的分辩率或能见度。这种空间不是空洞,是质的透明。如玉石。
       诗空间所具备的直径得靠内在逻辑思维这个光源所提供,与最大实体或最小实体有关。有的诗歌写实,太实,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为最大实体而作。它不在于空间感,只求本体的质感,按玉石成色分法,糯米色、冰色、水色三种成色,它就是糯米色,但它追求的是翠玉,品质高贵。有的诗歌虚写,太虚,我们视其为最小实体而作。在于空间感,不追求本体质感,此则玉之水色,但因其质地弱小,往往是磨刀误了砍柴工。刀要快的还是钢铁之器,如若砍柴,刀材绝不可做假。那么诗歌肯定不可太实太虚,如果成色与质地同时低下,相当于废品。这其中还得回到内在结构的一个度上来。再看《纸上还乡》有句“少年,某个凌晨,从一楼数到十三楼。 数完就到了楼顶。 他。 飞啊飞。鸟的动作,不可模仿。 ”一个自杀者是不可能数着楼层来跳楼的。这个具数,只是个虚虚实实的所指。其实这少年是第十三个跳楼的人。这样就与事实保持了距离又蓄意点出一个符号性的数据,达到顾左右而言他,避重就轻的艺术效果。这种在质地上贵重(关注生命),成色上能见度高的内部结构,正如冰色翠玉。较好地体现了诗歌的特征。
       综上所述,我认为,诗歌的情感寄托不在于渲,而在于藏。结构好一个藏得住真诚的有机体,才是诗歌的正道,它也是沧桑的。
       然而当代诗坛大多人还在经验的框框里,所谓传统一言蔽之,抱个死传统。去经验化就是让写出的诗去死,死了还有值得让人们怀念的东西,由下一首诗来完成。从诗人个人而言是这样,从诗界群体而言也是这样。诗源于个人个首却不体现于个人个首,具体就得谈谈到一首诗。
我认为诗是分两个层次来看较好。一层叫有篇,第二层叫有篇有句。
      有篇怎么说,就是篇章完整,抓住了极其微妙的一些东西,这微妙的东西就是诗。否则就不是诗。不论你把文字和语言写得多像古人的那些诗,对不起,我都要否定。因为你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不是诗人,更不懂现代诗。现代诗语境不同,不能用古汉语来度量。现代诗也从不与其他文体区别,诗具有自觉性,比如磁,遇到铁才有吸引力,不是看上去像磁就能有吸引力。我们也知道,现代汉语与古汉语是分开的现代诗与古代诗也当是两座不同的山,现代诗的始祖是西方,好比佛教来自于印度,我们中国把它发扬光大,现代诗当然也可以。这一层面上的诗,我把它称之为发现。由此,我认为公文一样可以是诗,比如诗人走召一首:
        《残疾人转让》
         本人手上
         有三个残疾人
         1、双腿全截
          转让费:8000
         2、双腿萎缩
          转让费:5000
         3、聋哑
          转让费:2000
         以上三人
         行乞经验丰富
         温良驯从
         尚有1年使用权
         单转、整转皆可。
         整转八折优惠
         有意者请联系:
         ×××××××××××
         (非诚勿扰)
       这样的诗是非诗而诗,首先是里面有东西才显得什么都没有的。这是一种发现。正是“云深不知处”其中的微妙在于,“经验丰富”、“温良驯从”,一个时代的症状。商品化深入到人们的真情里了。在对社会弱势群体同情的同时,痛切这个出卖一切的时代。是的,有人把出卖说成是转让,主权还是我的。多么讽刺。
再比如:若尘的《中国人》
            你习惯,在黑夜中
            与一盏灯为伍
            与一本书交谈
            习惯:雾霾的都市,荒芜的村庄
            强拆,蜗居和留守
            习惯:官腔,暴力,恐慌
            二奶,性和谎言
            习惯黑白混淆的日子
            习惯: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三两句话把中国现状概括完,结果把自己架空了,显得语言没落到实处。却是一种用语言消灭语言,艺术概括力的一种直接性,直逼人性。
     有篇有句的诗,是经过了第一层后,把语言作了艺术或其他方式处理。让一个句子显得特别有概括力。是哲理的,或是直白的,其他的,它独立出来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北岛等人的名篇佳句(略)。在此略过名篇浅谈,我有固执的。因为作为一个资深的诗读者,甚至评论家,都当有勇气面对新人新作而不是名人名篇,这也是去经验化的。
下面举个诗例(借此显摆一下自己):
《再读七步诗》
*李祚福
串联几个关键字,竟然发现曹衣出水之工。
煮字,煮有将主体置于烫水中熟透的现状。
燃字,燃有将主体置于明火里烧毁的现状。
无论是煮还是燃,都是人为两败俱伤之象。
同字,同有归宗共存的意思,一分而开也。
生字,生有上下大小尊卑之别,合二为一。
煮,受用于下;燃,作用于上;水火相融。
煎字,煎有强烈的由外及内环境剧变而成。
急字,急有快速的由内及外环境演化过来。
线性的构造,传达出一场惊心动魄的景观。
国民党与曹孟德没有关系,蒋中正非曹丕。
共产党与建安更没有关系,毛润之非曹植。
国军剿共,越剿天越红,以海峡画地为牢。
如今的世界,司马昭把心从路边捡了起来。
日本国出不了当代关羽,美国出不了周瑜。
不必喝酒能做打虎英雄,以后慢慢就会懂。
杜康就是群众,中国十亿群众就杜康十亿。
一燃,一煮,从豆事洞见庙堂,贯穿江湖。
泣的是亲者痛仇者快,重复上演了几千年。
急的是自己煎了自己,亲手撕毁五星红旗。
        诗篇里有句“日本国出不了当代关羽,美国出不了周瑜。”就是从自我认知而言,这样的句子,从废话中得真话,这种真是有历史、文化底蕴之实,有缜密的逻辑之理,从而贯穿于全诗又是个非常好的截句。当然有很多无名者有名者写得了数目惊人的诗篇、佳句因各种原因不被人们所知。
        也请相信,一个进入了自觉写作的诗人是能够有自我甄别能力的。好的刊物和奖都是为好作品设的,从认识意义上讲,刊的奖的不是具体作品具体诗人,而是代表性的,代表这么一些作品和人。那么名利之下,我们是不是就成了局外人呢?不应该呀朋友。就我个人而言,写诗十几二十年了,拿出去发表参奖的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认为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因为我这些作品是敢于放到台面上的,基于不被如政治等其他因素干拢的,是有保留的。对诗而言也是有私心。谁又不是。所以,我们写诗更多时候应该是观众。

2016-03-02总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3-3 10:33 | 只看该作者
这文值得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3-3 10:3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10:56 | 只看该作者

多交流,批评无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10:57 | 只看该作者
大明定南朱曦 发表于 2016-3-3 10:34
视角新颖,见解独特之作......

批评无妨。只要坚持有自己的观点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3-3 11:05 | 只看该作者
皿成千 发表于 2016-3-3 10:56
多交流,批评无妨!

谦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11:24 | 只看该作者

不谦虚!因为我知道兄的理论水平高!很多兄弟都很了不起,只是露脸的渴望不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3-3 11:29 | 只看该作者
皿成千 发表于 2016-3-3 11:24
不谦虚!因为我知道兄的理论水平高!很多兄弟都很了不起,只是露脸的渴望不高。

我也只是喜欢快人快语,偿存一些正气罢了。理论谈不上。加之自己还得为三斗米折腰,来的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3-3 12:36 | 只看该作者
分析透彻,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3-3 16:09 | 只看该作者
何谓诗?

何谓诗?
中华民族的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
文体,与内容无关,与好坏无关。
是这个样子的是诗,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是诗。
韵是诗的本质特征,韵是诗的独特标志,
韵是诗的命根子,韵定是非,无韵非诗。
(重阳j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31 07:0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