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艺争鸣:朱曦致菊岭耕夫(重阳新韵)的一封信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0:3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16-3-10 10:40 | 只看该作者
曼步莲华 发表于 2016-3-9 17:25
古体诗去了平仄变化还叫诗吗?诗要求没有孤平,孤仄,要求沾连。如果不讲究这些,写出来的就只是能看的诗 ...

古体诗就一定都是格律 都讲平仄吗?
诗经,古诗都是格律 都讲平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发表于 2016-3-10 10:41 | 只看该作者
侃谈格律诗词

文/重阳JM



    人们一提起格律诗词,便以为凡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中华诗词都是格律诗词。其实这是个误会。“格律诗词”产生于明代,是明朝李东阳、何景明等人制订了“格律”之后,按照“格律”创作的诗词才称其为“格律诗词”。
    其实,在“格律”产生之前的盛唐诗,当时称其为“近体”诗,是古体诗发展的成熟期。其结构、声韵、绝律都十分严谨,五七言,四八句,已成固式。但是这种高要求、高标准的“固式”已成为士大夫贵族文人手中的“玩艺儿”,人民大众是“玩不来”的。于是,民间巷里便产生了很适宜于传唱的长短句(被称为“诗余”或“词”),它打破了五七言,四八句的僵式,句数、字数、声韵都可自由调节,十分灵便,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宋代,“长短句”(词)已达到了普及性的发展。后被士大夫贵族文人接纳和利用,加工和提高,遂发展成为“词”的极盛期,即中国历史上的大宋词时期。
    到了元代“曲”的产生,“曲”又打破了“词”的固式,向更加自由更适宜于传唱的形体发展。曲被士大夫贵族文人操作之后,迅速发展并普及,俗称元曲盛世。
到了明代,李东阳、何景明等人总结了前人诗词曲的创作模式,制定了“格律”,将诗词曲的创作“格式化”了。自此,按照“格律”创作的诗词则称其为“格律诗词”。后来经过历朝历代“御批圣典”,“格律”成了科举时代的一项重要科目。于是,“格律”便成了衡量诗词的一把法定的“尺子”。后人又用这把“尺子”来衡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诗词。因而,格律诗词便成了中华诗词的代表,成了中华民族诗文化的象征。格律,至今还被一些人视为“圣规”而固守着不肯逾越。更可怜的是当今的腐儒们竟将“尺子”变成了“棍子”,成了打人的“工具”。
格律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产物,必须经过改革创新才能发展,才能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诗”突破了“诗、词、曲”的格律僵式而初露头角,并在西诗的影响下,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值得骄傲的是“新诗”突破了“格律”;而令人痛心的是“新诗”被完全的“西化”并走上了莫名的歧途。
   “新韵”的兴起,“玉宇澄清万里埃”。她突破了“格律”,规化了“新诗”,正沿着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正确方向迅猛发展!
                                           2001.8.
首发2001年9月《艺苑•新韵》总146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发表于 2016-3-10 13:27 | 只看该作者
菊岭耕夫 发表于 2016-3-10 10:40
古体诗就一定都是格律 都讲平仄吗?
诗经,古诗都是格律 都讲平仄吗?

诗经,古体诗没有平仄,但是或注重意境,或注重言道,或铺张有力,或情感绵密,或思绪雄发,总的来说,都注重文字,正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是这一路诗,发展到六朝时期,完全是工纤理细,雕奇弄巧。因此才为人诟病,逐渐出现了唐代格律诗的形式。词出自俚音,但经过文人加工,终成一体。词善于抒情,但不善于言志。这是因为唐代的言论环境比历代都要好的缘故,宋词多讲究个人的悱恻缠绵,很少有放眼天下世界的格局。至于明代,则是完全走唐诗的路子,格律也是根据唐诗而来。现代写诗,如果说不讲平仄,又不注重意境,只强调一个韵,还是失之偏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发表于 2016-3-10 17:49 | 只看该作者
大明定南朱曦 发表于 2016-3-10 10:37
诗如女人,
诗意即是女性。
懂不懂?

诗是人,不管男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发表于 2016-3-10 17:55 | 只看该作者
曼步莲华 发表于 2016-3-10 13:27
诗经,古体诗没有平仄,但是或注重意境,或注重言道,或铺张有力,或情感绵密,或思绪雄发,总的来说,都 ...

先韵定是诗,再定其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8:1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8:1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发表于 2016-3-10 18:50 | 只看该作者
一牛道长 发表于 2016-3-6 16:27
老伯,借用吸收了我对韵的一些解释,但
不得精粹。我想这也是您走不出所谓新韵误区的病根子。

现在过于散文化的所谓新诗丢失了诗的语言美、意境美、音韵美、含蓄美等,离真正的诗渐行渐远。我们不能丢弃先人的智慧,应继承古诗中的内蕴,但外在形式断不可全部继承,李白的长诗也是灵活的。当然押韵最好,但应是自然的,不可勉强,内在节奏更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发表于 2016-3-10 19:35 | 只看该作者
周源 发表于 2016-3-10 18:50
现在过于散文化的所谓新诗丢失了诗的语言美、意境美、音韵美、含蓄美等,离真正的诗渐行渐远。我们不能丢 ...


同意您的看法。
1诗语的散文化、小说化、口语化、新闻化,正在将中国自由诗写带入深度误区。
2古诗之声韵是包括平仄在内的一套系统,单取声韵押尾的所谓新韵是食古不化的表现。
3古诗词最大营养是凝练的写法语言的诗性。
4自由诗的真谛当是在诗性语言基础上自然写就,离开了有节奏的表达,只能是徒有诗形的散文、段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7-1 18:0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