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21|回复: 107

我用笔名说真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1 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不嫁 于 2016-3-21 05:56 编辑

       在长沙,圈子里,特别是新闻界,知道我真名的人很多,但知道李不嫁的很少。走到哪里,总是有人问我为什么取了这么一个笔名,我只得又解释一遍:做新闻的时候,说假话的时候我用真名。在新闻界呆了这么多年,因为见多了种种现实,当年的新闻理想亦随之磨灭。但是,在写诗的时候,到说真话的时候,我叫李不嫁,我用假名字说真话。桃李不嫁东风,读书人只剩这么一点点骨气了,不媚俗,不同流合污,不卑躬屈膝地苟活于此浊世。
      那么,《一个人的长征》讲述的故事当然是真实的,杨东福这个人物也是真实的。他的事迹就写在贵州黎平会议纪念馆的墙上,当然,是在展厅不起眼的位置。去年11月底,我因出差来到了这里,在陈列馆里转了一大圈。红军长征过湘江,8万人的队伍只剩下3万多人,来到黎平,那一幕幕悲壮的情景令人无法平静。如此可歌可泣的壮举,如果要写一首小诗,从哪里落笔呢?
      出展厅的时候,我看到一张纸上列着黎平老乡收养的十几个红军伤病员名单和去向。包括姓名,每个人都只有一行简要介绍。其中有的被还乡团残忍杀害,有的为了生存,只好隐姓埋名做了木匠和屠夫,有的做了上门女婿,有一位在解放后当上了大队支书。对杨东福的的描述是这样的:江西人,一条腿残疾,一路乞讨,回到江西,余事不详。看到这里,我脑海里盘旋着写一首长征的念头突然明晰了,对,就这么切入,抛开那些宏大的叙事,不去理睬高蹈的抒情。关于长征,已经有过无数的颂诗,当大家都选择壮怀激烈的时候,我往回走;当大家高调的时候,我来段低调。
      这个意图,或者小小的狡猾,当然逃不过诗友们雪亮的眼力。云经立、黄明祥、潘加红、古岛、子麦、朱曦、燕子飞一眼就拆穿了我的把戏。这就提醒我,小聪明只能玩一次,玩多了就会没意思,真正的技巧在于无技巧。流派网的诸位同仁如陈红为、嘶沙、鲤鱼风、朱仁凤、朱雨、牧之歌、叶枫林、宋浏、明月清风、王海云、鲁二顺、秦志良、随意春芳、蜗行天下、小陶等诸位先生给出了很多较高的评价和善意的建议,我认真阅读了每一篇,但没有及时回复,失礼了。
      但是,如何在叙事一途走得更远一些,如何在历史的真实和诗歌的真实间打通关节?这首短诗却露出了孔雀的屁股。一牛道长在他的《李不嫁眼里的“长征”正在缩短》一文中,一语中的:若站在纯粹的诗的立场,以诗为评判标准,用词不准确,成语造成语言的硬伤,叙述的单一使诗语的诗性严重不足。另外有诗友指出,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具有纯粹性和高贵性!所以,如果你们还自认为自己是在写诗,我请求你们:保持对诗歌的敬畏,给诗歌留一点点尊严——这首诗如果是这样又如何?
      比照这个标准,通观我的其它作品,离诗实在有很远的距离。当现实以它压倒一切的力量威胁着我们,当历史以虚构蒙蔽我们,当极权命令我们沉默,无疑,真实是一种力量,当你敢于说出。但是最高的艺术肯定不在于被感动人的对象所感动。还有什么比通过再现的死亡、痛苦或柔情来使读者震颤或动心更简单的呢?这,几乎算不上是创造。诗歌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最难以流泪的人流下泪来、最不快乐的人快乐起来。
      感谢中国诗歌流派网,要感谢庆成先生,感谢法老,把我陆陆续续发在流派网的这些东西展示在这里。一下子有这么多诗歌同仁围观过来,搁笔20多年,你们给我了信心,当然我也窃喜。
      唉,50岁的人了,还这么爱虚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李兄,并请李兄海涵。
哈哈,希望我的不成熟建议,没有坏了您的雅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话,诗之良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长沙,圈子里,特别是新闻界,知道我真名的人很多,但知道李不嫁的很少。走到哪里,总是有人问我为什么取了这么一个笔名,我只得又解释一遍:做新闻的时候,说假话的时候我用真名。在新闻界呆了这么多年,因为见多了种种现实,当年的新闻理想亦随之磨灭。但是,在写诗的时候,到说真话的时候,我叫李不嫁,我用假名字说真话。桃李不嫁东风,读书人只剩这么一点点骨气了,不媚俗,不同流合污,不卑躬屈膝地苟活于此浊世。
      嗯。问好!不嫁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09: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真话,谦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3-21 11:53 编辑

如果写一篇评论文字, 我的注意点原来会是“屠夫”。 有评者认为, “屠夫”是刻意使用的。 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但这里的解释却告诉我们, “屠夫与木匠”来自于真实。 不过, 留在当地而存活的, 多数也许是干农活吧? 那个时代, 会有那么多牲口需要屠宰吗? 木匠在乡村本来也很少。

不管如何, “屠夫”很容易让某些读者产生联想。  如果这是作者的意图, 如果这不是作者的意图----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考量。

读了大作之后,我查了一下关于红军伤员的资料。 除了大作中说到的, 还有其他重要的情况。

有评论认为, 留下的伤员没有去追大部队, 而回家去, 就是逃兵。 其实红军似乎也没有这样的规定。

历史上, 更让人感慨的是郑和下西洋航程中不得不留在孤岛上的染上病的船员。 给他们一点水和食物, 让他们死在那里。

红军长征是人类诸多长途跋涉或征战中比较有名的一次。 如果能以更广阔的眼光来看, 而不是象这里一些评者那样以政治眼光来看,我以为是可以获得更多的领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先生更多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3-29 13:1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