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叶如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只眼之诗人沙龙》--空间的立体/”我看第三只眼“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6-30 08:14 编辑

          琴弦上的光

             叶如钢


琴弦上的光来自一轮落海苹果
全株绽亮,通体涌A调和B调, 低音的枝
和颤音的叶,根部滤海水过度的盐
巴赫的赋格输送到果的籽
印象的弓拨开协奏的浴衣
转位的七和弦有唇上的果甜

琴弦上G大调之光会过度热烈
降E, 降D, 降A, 降向月光格
暗的眼神低取冷谱色
冰制的休止符  象牙色定在
短音   印象: 圆
唇和舌进入无调式想象
果香沿着弦融合体香
弦上的光向口含的音符弯折

而她在遥远,独自在梦中登月
把光收进滴泪, 滴血的和弦
她独自步履薄冰, 去拾弦内落叶
满株分形的调式和音色, 映她宁静苍白
琴弦上光, 从她眉睫和发丝析出
满眶苦果望她的唇沿琴弦滴蜜
寒的手指扣住终极之魄
沿轻的弓丝抵达芳草之幽
温热的舌点触小调月光柔软的降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16-6-29 20:48 | 只看该作者
如钢这首《琴弦上的光》手法有特色,空间的立体,和抽象的物化,在辐射和向心的矢力上回旋。在对传统主题的瓦解上很成功。如果把场外的枝蔓作一些修剪,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08: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6-30 08:22 编辑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9 20:48
如钢这首《琴弦上的光》手法有特色,空间的立体,和抽象的物化,在辐射和向心的矢力上回旋。在对传统主题的 ...


多谢加红的精彩点评和指正。

场外的枝蔓----这些枝蔓, 例如音乐里的一些术语, 还有一些关于树, 苹果, 身体的一些描写,
在我构思的时候是考虑写成多个线索的交织。 所以, 在我的构思里, 这些枝蔓是属于场内的。  诗首的苹果是从落海的太阳写起, 因为比喻为苹果---
隐含亚当夏娃的故事, 而延伸到一些关于树的描写。  这首诗因为标题有琴弦, 所以也是描写音乐, 把音乐和爱情, 以及性爱交织到一起来表现。  总之是试图把几个线索交织起来。

做得不成功, 可能因此你会觉得有些枝蔓。
有待改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08:26 | 只看该作者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9 20:48
如钢这首《琴弦上的光》手法有特色,空间的立体,和抽象的物化,在辐射和向心的矢力上回旋。在对传统主题的 ...

这首在语言上似乎有一定的探索性。 所以贴出来供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6-6-30 10:04 | 只看该作者
诗人以第三只眼从每一事物看见另外的东西, 超越物象, 超越本体。 诗人也以深邃温情的心灵去感受物象和事物之本体

赞,第三只眼!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10:32 | 只看该作者
小陶 发表于 2016-6-30 10:04
诗人以第三只眼从每一事物看见另外的东西, 超越物象, 超越本体。 诗人也以深邃温情的心灵去感受物象和事 ...

多谢小陶光临和支持!
期待你更多的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16-6-30 15:2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只眼,很好的提议,超越本我,不在是以自我为中心,站在另一个角度,从一件事物为出发触动出更多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16-7-1 09:37 | 只看该作者
黍黎释 发表于 2016-6-30 15:25
第三只眼,很好的提议,超越本我,不在是以自我为中心,站在另一个角度,从一件事物为出发触动出更多的思考 ...

多谢黎释支持! 欣读你的阐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09:53 | 只看该作者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9 20:48
如钢这首《琴弦上的光》手法有特色,空间的立体,和抽象的物化,在辐射和向心的矢力上回旋。在对传统主题的 ...

加红点评拙诗用了几个鼓励的词。

撇开拙诗, 一般地来说, 加红提到的这几个词语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加红自己在诗写中自然很
重视这几个方面。

加红谈到的这几个方面就是:  

空间的立体
抽象的物化
辐射和向心的矢力
对传统主题的瓦解

我这里简单谈谈我自己对此的理解和体会。  

1. 空间的立体

加红在一篇谈诗歌创作的文章里提到诗写的”全息“。 空间的立体, 也是全息的一个方面。  一首诗可以写得较单纯, 也可以用一两个诗意强烈的句子抓住读者。 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试图在一首里从不同的角度营造意象意境, 给出空间性诗写的不同层次和角度。 所谓空间性, 包括物象和场景。 这里, 场景的变换对于获得空间的立体可能有较大作用。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16-7-2 12:27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参与——
我看第三只眼

或许第三只眼,终于
打开,世界转过头
陌生地看,飘忽在明暗之间
缝隙挤压出的声音
被两耳忽略,每次重新命名
追加一层屏障,每次否决
更无所适从,举起手
遮挡住双眼,甚至三只眼
全部关闭之后,人人都知道
下一步只需一步
却不再有机会
      2016年6月29日11:10: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6 06:1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