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叶如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只眼之诗人沙龙》--空间的立体/”我看第三只眼“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6-7-3 05:21 | 只看该作者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7-2 09:53
加红点评拙诗用了几个鼓励的词。

撇开拙诗, 一般地来说, 加红提到的这几个词语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

期待。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09:04 | 只看该作者

问候暗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16-7-5 08:24 | 只看该作者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6-29 12:19
琴弦上的光

             叶如钢

我不懂音乐,这使我有些地方无法感受,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16-7-5 08:25 | 只看该作者
潘加红 发表于 2016-6-29 20:48
如钢这首《琴弦上的光》手法有特色,空间的立体,和抽象的物化,在辐射和向心的矢力上回旋。在对传统主题的 ...

确实很有特色。耳目一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16-7-5 08:38 | 只看该作者
如钢兄,对不起,你的那个帖子“干”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2:43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6-7-2 12:27
支持参与——
我看第三只眼


多谢无为委员赐诗支持和阐述!

大作从一个很特别的角度进入, 从明暗和声音切入,
着眼于“命名”----命名是诗写的一个关键词。阐述
理解和领会的屏障, 涉及否决和关闭---常常不可避免
的逆过程。 最后结束于功亏一篑之论---只差一步就可达到
透彻, 却没有走出关键那一步。 很多诗写给人这个感觉
----似乎说到点子上了, 但就是不到那个炉火纯青, 就是没有造出穿透力。
何故? 是第三只眼没有完全睁开? 也可能是语词不是最佳选择。
表达,往往是关键的。 思想透彻和语言达到极致常常是互为因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3:45 | 只看该作者
暗王 发表于 2016-7-5 08:24
我不懂音乐,这使我有些地方无法感受,问好,

嗯, 用了一些术语。 多谢关注,  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3:46 | 只看该作者
暗王 发表于 2016-7-5 08:25
确实很有特色。耳目一新。

多谢支持和鼓励!
是一个尝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3:47 | 只看该作者
青青河边草 发表于 2016-7-5 08:38
如钢兄,对不起,你的那个帖子“干”没了


没事。 那个帖子被搬到编辑议事区了。
问候青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6-7-5 19:39 | 只看该作者
                     诗中应处理好我与我,我与外界的关系
    一首诗不论怎么写,都不免涉及两个问题,我与我,和我与外界。而我本身就是众多意识的集合,因此在诗中有意识的写出自己众多意识的交织,博弈及相互反应,无疑会增加诗歌的厚度和思想性。
   现就我的不成功的尝试做一下简单的解释(不成功的尝试不是客气的话)
诗行
风吹动着我的黑发
如乌云般翻动
有雨将下未下
天何苍苍

大地就是巨大的黄纸
我的心如同眼前的蚁穴
一只黑油油的蚂蚁爬出
在天地间写下自己卑微又清晰的诗行
   第一节是我的情绪与外界互动,天人感应,关键在第二节,第二节我用了个比喻,蚁穴。我相信人的意识是有主次的,是有分工的。我个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黑暗的,虚无的,所以蚂蚁也成了黑色,一只蚂蚁爬出即指众多意识之一对外的释放,这样就写出了个人的渺小和丰富性。
我们的船在海中航行
我不知道船上有多少人
也不知道他们的面貌
更不知他们的健康状况
但我知道
不管是我,还是船员,还是乘客
都是这艘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除了我
其余的每一个人死去
就会有一个新的人诞生并补上空缺
死去的人
他们有的成为海啸
有的成为明礁或者暗礁
有的成为风或者雨
有的成为鸟类在天空中飞
有的成为海中的温顺或者凶猛的鱼
有的成为太阳的一部分
有的成为月亮的一部分
总之,他们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事物
但是每一个人死去会具体会变成什么
我可不知道

如果遇到危险或者迷航
我会对船上的人们说
不管怎样
向前吧
远方总在我们前面
    这个诗歌最难解,比喻很常见,粗读容易忽视。细读又不能解释。其实这个诗歌写的还是我本人,船长只是我的主题引导意识而已。乘客和船员这些都是我众多意识的另一种。在解读这个诗时要按照这个思路去想,诗歌是不拒绝举烛尚明的,但恐怕其他的思路都行不通。
    粗陋之言,抛砖引玉,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6 06:2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