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虽荒谬却一直向前
——读长林晓歌《北海东炮台遗址》
辽东天赖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这首诗,作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以直观的感觉开始描述的:“没有炮,没有炮台” ——一个遗址,主角物件的缺失,这本身就是荒谬的,直接引发读者的疑惑,两个“没有”制造的留白,撑起了一个很大的诗意空间,让人急于了解事情的真相和过程。
而作者并没有去阐述这其中的来龙去脉,还是继续他的直观印象描述:“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几栋紧挨的高楼”——枝繁叶茂的榕树,即写了曾经发生的过往,也写了正在进行的现在;而高楼,则完全是现代景物的特征,一下子就将人拉到现实中来。无与有,古与今,在短短的两句中,形成了巨大的对比,使人急剧产生一种沧海桑田般的历史苍茫感。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将古炮台一下子转换到高楼大厦,这种快速的视觉落差,让人对历史大潮滚滚向前的客观存在,有了最直接的触动。
接着,作者还是以游客的身份,继续他的旁观:“栏墙上的小黑板,刻着它清朝时的卫国伟绩” ——时间会淹没很多事物,但作为真实存在的历史,却是永远不可抹煞的。小黑板上所写,应在人们心头铭刻。
整首诗最具主观意识的是最后一句:“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小黑板上没写的,作者当然要经过一定途径去探究查询,了解真相后,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之后,方有此诗。
诗中两个历史事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这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历史的荒谬之处。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触,在我看来恰是精心的安排,他把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事件——战争与动乱——放在同一个平面呈现,意义在于提醒人们:不管历史以何种面目,怎样真实地存在过,都会湮灭在滚滚向前的时间洪流中。作为人类个体,我们应在铭记之后深思,在深思之后珍惜——珍惜美好的和平,珍惜手中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