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韩庆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诗微评》第4期:长林晓歌《北海东炮台遗址》

  [复制链接]
211#
发表于 2017-10-12 20:16 | 只看该作者
金色海洋 发表于 2017-10-10 12:34
《此时无声胜有声》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发表于 2017-10-12 20:19 | 只看该作者
春风柳如是 发表于 2017-10-11 19:33
上佳的诗歌文字

其他人的我也不看,闲扯几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发表于 2017-10-12 21:01 | 只看该作者

纤指摇晃,
牵人目光。
秋韵依依,
伊人何方。

感谢我们的美编莅临捧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发表于 2017-10-12 21:18 | 只看该作者
金色海洋 发表于 2017-10-12 21:01
纤指摇晃,
牵人目光。
秋韵依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发表于 2017-10-12 2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发表于 2017-10-14 10:04 | 只看该作者
历史,虽荒谬却一直向前
——读长林晓歌《北海东炮台遗址》

辽东天赖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这首诗,作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以直观的感觉开始描述的:“没有炮,没有炮台” ——一个遗址,主角物件的缺失,这本身就是荒谬的,直接引发读者的疑惑,两个“没有”制造的留白,撑起了一个很大的诗意空间,让人急于了解事情的真相和过程。
    而作者并没有去阐述这其中的来龙去脉,还是继续他的直观印象描述:“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几栋紧挨的高楼”——枝繁叶茂的榕树,即写了曾经发生的过往,也写了正在进行的现在;而高楼,则完全是现代景物的特征,一下子就将人拉到现实中来。无与有,古与今,在短短的两句中,形成了巨大的对比,使人急剧产生一种沧海桑田般的历史苍茫感。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将古炮台一下子转换到高楼大厦,这种快速的视觉落差,让人对历史大潮滚滚向前的客观存在,有了最直接的触动。
    接着,作者还是以游客的身份,继续他的旁观:“栏墙上的小黑板,刻着它清朝时的卫国伟绩” ——时间会淹没很多事物,但作为真实存在的历史,却是永远不可抹煞的。小黑板上所写,应在人们心头铭刻。
    整首诗最具主观意识的是最后一句:“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小黑板上没写的,作者当然要经过一定途径去探究查询,了解真相后,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之后,方有此诗。
    诗中两个历史事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这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历史的荒谬之处。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触,在我看来恰是精心的安排,他把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事件——战争与动乱——放在同一个平面呈现,意义在于提醒人们:不管历史以何种面目,怎样真实地存在过,都会湮灭在滚滚向前的时间洪流中。作为人类个体,我们应在铭记之后深思,在深思之后珍惜——珍惜美好的和平,珍惜手中的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发表于 2017-10-15 11:22 | 只看该作者
战争与动乱


明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发表于 2017-10-22 00: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长林晓歌 于 2018-5-25 18:07 编辑

                                                                                 五行微诗,怎样举重若轻?
                             
       2017年7月5日,我和同事在北海东炮台遗址附近工作过1个钟头左右,我们的车就暂停在遗址栏墙近旁。记得下车后,我注意到了栏墙上的遗址介绍牌,上面刻写的内容为:
       “1884年中越边境法军挑衅事件频频发生,两广总督张之洞判断法军有近窥北海钦州的意图,为此加强了中越边境防务。协台奉命进驻北海,在冠头岭至乾体一带修筑炮台。老城西边的北海村炮台为西炮台,此地为东炮台。
       1885年3月7日法国军舰封锁北海港。20天后,镇南关战役打响,我方大获全胜。4月,法舰向冠头岭火力侦察,见北海边防有所戒备,即于5月22日撤离。”
       读完介绍,我环顾四周,透过栏墙缝隙只见墙内几栋高楼和一棵大榕树;栏墙外随处可见民居,形形色色的商铺,纵横的小街,来来往往的人,就是不见炮台。我参观过虎门炮台旧址,旧炮炮身硕大,炮台位就更宽更高,非常醒目。可是,怎么这里只见介绍却不见想象中的威武大炮呢?也许是高楼挡住了吧。我沿栏墙走到门口,正要跨步迈进时,被守门人叫住。有人好呀,可以打听一下嘛。我于是跟他聊了起来,得知炮台在文化大革命时毁坏。
       为了得到更多信息,我在网络上查找了一番,了解到炮台长时期以来未有保护措施,日益损毁,却无只言片语提及炮台最终毁于文化大革命。
       我有怀疑过遗址守门人所说是假,但我更怀疑媒介选择性遗忘、虚无历史,因为我没找到炮台如何最终消失的其他任何证据(谁有,请告知,谢谢)。由此,炮台消失原因成迷,那么守门人所说即为可能原因之一。但,仅仅是可能原因之一不足以使我写下“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的诗句。我爱我的祖国,爱得深沉……有老师说这个话题沉重,确实。五行微诗,怎样举重若轻?我要尽我所能尝试。
       这首诗看似在冷静的叙述,实则情感暗流涌动。诗中第四行“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伟”字存在争议,这个字,是我斟酌再三的决定,事实上之前我有考虑过用“功”或“战”的,但几番对比,不如“伟”字。原因有两个,一是大炮实实在在的参加过卫国战,并且在岗位上守疆多年,保我中华,堪称伟绩;二是诗的延展性的考虑,或说弹性、张力的考虑,北海东炮台的大炮是千千万万抗击外侵的大炮之一,就像千千万万的卫国战士,在他们的丰功伟绩下,我们才有今天的比以前相对好的生活。我认为“伟”字更能不动声色地表达我对大炮的歌颂之情。
       为自己的诗作解,多少有些不情愿,哪怕点到为止,不过就这首诗而言,我已收获足够多。
       谢谢韩庆成老师为《北海东炮台遗址》主持招开“一首微诗的网络研讨会”!谢谢各位老师和诗友为这首诗写下珍贵的、不拘一格的评论文字!经过研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这首诗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极大地丰赡了此诗的意义。作为此诗的作者,细读一篇篇评论,获益匪浅,感觉类似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武学小辈在接受武林高手们输送内力。

    2017.10.22凌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发表于 2017-10-22 00:29 | 只看该作者
写完觉得忐忑,有些话没讲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发表于 2017-10-22 00:31 | 只看该作者
要是提前写好就好了,就不会这么仓促了,该死的拖延症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5 15:4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