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诗者絮语 于 2017-10-8 16:51 编辑
附:北海东炮台遗址
作者/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一根针带来的刺痛感
——读《北海东炮台遗址》有感
这是一首偶然拾得的诗,应该没有事先的构思,甚至没有过多的铺排或者加工的痕迹,极其自然。所谓,入其境,观其容,尔后记之。
“没有炮,没有炮台”,看似毫无实际意义的第一句,实则有它的深意——作为北海东炮台遗址,炮台和炮为何已不见踪迹,是战斗中损毁,还是有其它鲜为人知的原因,留下悬念给读者,引人入胜。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几栋紧挨的高楼。”,第二句(第二行及第三行部分)纯粹讲述现实,枝繁叶茂的树木和紧挨的楼房等眼前的景物,表现出浓郁且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与当年战火纷飞的岁月形成强烈对比,让人不由得生出“勿忘历史,珍惜当下”的情愫。
“栏墙上的小黑板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是对即时看到的事物的记述,作为对炮台御敌历史的描写几乎一笔带过,似乎有些太简单。或者,诗人旨在透过此句激发读者对北海东炮台当年抗击敌寇事迹的丰富联想和求知欲望,文本中“伟绩”一词,对它的战斗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应该属于客观的论功行赏,不必产生太多歧义。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最后一句很好地回应了首句,颇具力量,这种力量既来自于对历史的正视,又来自于诗人大无畏、敢担当的一身正气。
诗歌明确地告诉读者:只有记住历史、不忘国耻,正视错误、勇于改正,才能不让有悖人民意愿的历史(包括战争)重演,一针见血。
言可尽,意无穷。由此可见,微诗也可以具有强大的思想冲击力,也可以担负起巨大的社会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