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做老师,或者写写你们应该怎样做家长。但是我却无从说起,更无从写起,没有经验不等于没有必要去思考,可是写出来却也是空话。
今天的家长会着实让人失望。学习“好”的孩子的父母对儿女过于放心 ,家长会不必来开;学习“差”的不知为何却也觉得没有必要来了。似乎孩子被送到了学校,所有的一切都归老师负责,但是老师真的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起早贪黑” 用在我身上我觉得并不为过,然而有些学生的成绩并不见起色,我不愿意承担所有的责任。相反,某些家长你为你的孩子做了那些?
“做饭穿衣”式的“照顾”是一个连动物都会有的本能。早在几十年前鲁迅就呼唤“人”的父亲,换句话说是我们的家长需要培育的是“人”的幼苗,而非仅仅停留在孩子这个层次上,但是谁在意呢?
越来越觉得我浪费了自己大量看书的时间并没有得到多少回报,成绩不见起色除外,喜欢撒谎的还是对自己的坏习惯乐此不疲,喜欢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也依然是眼捷手快……在这个世界上,即使父母对儿女的爱也期待得到回报,何况老师呢!!如果你对某些孩子的额外付出不但没有一点效验,还被家长看成一种理所当然,你能坚持多久?
思考是没有止境的,但是能做的毕竟有限。记得在《恰同学少年》里杨昌济回答毛泽东自己的理想时说“自闭桃源称太古,愿载大木柱长天”。这志向何等的宏伟,但杨昌济还是做到了。可中国的老师们还得努力多久,才能载出这样一块“柱长天”的木头来?
名师出高徒,辛勤如钱理群者几十年的教师生涯又栽培除了几个贤才?记得大学里讲《论语》的老师曾幽默的说“孔子弟子三千,得道者七十二。同学们算算他的优秀率才有多高”。赢得了同学们摇头与点头,这就是大学里的真实现状,拿成绩去衡量孔子的优秀率,这样的老师有什么思想可言呢?
关于教育我思考的很多,我并不是一个唯成绩是从的人,我在尽力保护他们的思想,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长与学校衡量我的尺子就是成绩,没有别的。
这是一个形形色色的社会,离开了家长的配合,一切只是空想。况且我扶正了的幼苗走出去之后未必不会长歪,走着看吧!!
你要求孩子们对《唐诗三百首》的学习与背诵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仅仅半学期,有二十多个学生能背到六十首左右,有五六个能背七十多首,连《春江花月夜》那样的长篇也有八九个孩子背的滚瓜烂熟,这就是付出了的收获。有些家长却建议不要给孩子推荐课外书了,既让人觉得可气又觉得好笑。
“办群众满意的学校”,多么辉煌的一句口号,却又显得那么的天真,那么不堪一击。你深深的认识到:人的活着,凡是有一种坚守,总得付出数倍、数十倍的努力,有时甚至还不够。而且还要被人茶余饭后当做闲谈的资本,因此你就得去承受。或许,终有那么一天你千人一面了,你也就修炼成了。然而一两千多册书你已经读过去了,你最终的结果还是要和他们一道不分彼此,你是否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曾经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
难道没有人明白那些孩子们需要知识的同时,更需要一种思想去开启他们的人生?而诗歌可以帮助他们。平凡的起点可以铸就不平凡的人生,但他们需要一个有力的支点,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支点。可是当你正在放手做的时候,有家长发言了:
“呔,小子,你要干什么?”
“给他们一个有力的支点呀”。
“嗬!!除了语文课本哪里还会有什么捷径?”
“……”
我无语。
我不相信小丑一样的世界就得铸造小丑一样的灵魂。而且我一直相信人可以活得平凡,却不可以活得平庸。我也绝不会因为出现了一两位这样的家长而放弃自己更长远的计划。
孩子的家长从古就有,只要有人类生存便会永远合理的存在下去,这是不用质疑的。我希望鲁迅(《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的呼吁能的到更多的回应。
野影 2014年5月19日深夜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