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08|回复: 109

《重读经典》第37期: 汤养宗《一树鸟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0 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品
《一树鸟鸣》

作者
汤养宗

创作时间
2012-3-15

推介词
他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水上吉普赛》、《黑得无比的白》、《尤物》等;
他的诗观:提倡有难度的诗歌写作。认为诗歌是对文字最高形式的打开。
马永波认为:“在汤养宗那里,写作总是意味着良知上的一种责任。这种严苛的责任感在一个崇尚欲望式消费写作的时代,有时显得有些孤独,而正是这种孤独使他能更加深人到对象当中,深入到灵魂与事象的内在之中。”
张立群评论:“在汤养宗那里,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并进而听见纸张与文字摩擦后产生的“纯银”之声音的人,是远远胜过那些只是追求纯银而实则灵魂贫清的人的。”


重读
1、宫白云:无处不在的变调
2、黄土层:一群鸟人的仿生学演习
3、刘斌:谐趣曲与咏叹调
4、小雪人:夫礼者,乱之首
5、王丽颖:独树新帜与精巧构思
6、吴谨:一首表现性的好诗
7、史枫:灵魂呈现与具象深度结合的诗化诙谐
8、红海滩:历史与现实的交叠
9、张无为:解构传统文化 回归诗性本真


推介时间
2014年4月26日


重读经典zww.jpg

一树鸟鸣

                     汤养宗

一树鸟鸣,叫得我血脉贲张,再仔细听
有些不是花的东西在树上开花了
这是开春时节,我也有点看不住自己
公鸟与母鸟声音都特别颤,一锅豆粒
正在火候中。它们正在做的事我们做不来
树上有貂蝉,也有杨贵妃与西施
也有吕布与董卓,以及神情黯淡的谁
好像几个朝代终于合在一起做相同的事
那些不是花的东西正发出花开的声音
正宽衣解带,把我们的山河扔在一边
也不顾国家正在修改一部刑诉法
许多良民是不屑去细察这些的,只有
我这类人会摸一摸身上长不长羽毛,以及
也装出快乐的样子,仿着发出几声啁啾
在咽喉结处,经受一番细心的变调

      2012-3-15

         
   1、无处不在的变调
 ——读汤养宗的诗《一树鸟鸣》
  
                                 宫白云

  
  有着“时光魔术师”美誉的诗人汤养宗,他的诗歌是一面不倒的旗帜,诗坛给他的评价是:“作为近年一再能够打扰我们的一位重要诗人,汤养宗以其旺盛的创造力,高超而特别的‘平衡术’,拿手的时空切换、散点透视和经验过滤、复调结构等,为揭示事物错综复杂的多元秩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他具备了两种能力:一是打开事物内核的辨析力,二是拥有了较为多维与复杂的诗歌手艺。”;“一贯的尖锐和粗砺”;“有一种野性思维”;“神出鬼没的语言技巧”;“在他的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个责任感和使命感极强的人,对生命最本质的意义所做的一种归纳,或者说,解读。”
  除了这些,当然还有更多评价。就我个人来说,阅读汤诗常有惊异、惊叹、惊艳的感觉。他曾说:“真正的写作是无遮拦的”,而我读到的正是如此。他的诗是无限的可能,气象充沛,气场强大,蕴味深透,内在经验丰蕴,对世态人情、事物本相的洞察,透彻、深入。他诗歌中自然人性的体验与心灵的自由度也特别地令人刮目。这些东西表面看起来觉得容易,实际是很难,它是血脉与骨子里的事情。我特别着迷于他诗歌中那种新颖的、天然的幽默感、浑然天成的语气与语言的机锋,还有他的求新求异求变,这几乎在他每一首诗都有体现。从他诗歌的艺术控制力、自我内在隐秘的结构来看,他已从容地臻达了常人无可企及的境界。
  读他的诗是智性与智慧的双重考验,他无时无刻不在变换着招式令你深味。出其不意的修辞形态,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令你由衷的赞佩。他的诗拥有太多叫人难以捉摸的魔力。在他建构的诗歌王国里,他是至高无上的国王,语言是他的心腹,他置下一道又一道的奇观,令人欲罢不能地在他诗歌中忘返。
  另外,从艺术手法上来看,他诗歌中隐喻的象征性是最具持久诱惑力的,隐喻中的象征是诗歌的高端形态,极少人能够把它运用的得心应手,而汤养宗却驾轻就熟,他掌握着钥匙,随意地出入。他诗歌中隐喻的事物其涵义往往在事物之外,往往比其本身更大、更广。这从他的诗歌《一树鸟鸣》中有完整的体现。
  作为不断追求超越与创新的汤养宗总是勇于涉险的,不仅在语言上,还在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面前,他的反讽是惊人且充满机趣的。在这首诗里,诗人是通过隐喻来实现他的反讽意旨,这首诗在我看来,它是在揭示当下的一些权色交易,运用隐喻中的象征把一种荒诞推向极致。
  通常情况下,“一树鸟鸣”,带来的是诗情画意,诗人却直截了当地说“叫得我血脉贲张”,什么样的鸟鸣能令人“血脉贲张”?这让你和诗人一起进入了联想,而最有可能的“鸟鸣”是“花事”,在这里隐喻的象征性若隐若现出来,果然,诗人非常巧妙地用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短句“再仔细听”把“花事”抛了出来:“有些不是花的东西在树上开花了”;显然这里的“不是花的东西”是“花事”或者说“情色”的符号,“不是花的东西在树上开花”,惟妙惟肖地绘出一种荒诞,然后不动声色地笔锋一转:“这是开春时节,我也有点看不住自己”;的确,面对情色的诱惑,又有几人能够看住自己呢?接下去的渲染可谓有声有色:“公鸟与母鸟声音都特别颤,一锅豆粒/正在火候中。”这里呈现的三个意象“公鸟”“母鸟”“一锅豆粒”稳准狠的绘出一幅浮世绘,而最厉害的是下一句:“它们正在做的事我们做不来”,这里的“我们”毫无疑问暗喻着包括诗人在内的不耻于“它们”(鸟类——再引申就是畜类)为伍的具备良知之人,采用的肯定句式散发出铿锵的力量。最高潮部分是下面这节,仿佛是不经意间,诗人调出了古代的“貂蝉,杨贵妃与西施”,并以她们为轴心,形成一个权色交易的现场,以她们象征那些甘与不甘的色情,以“吕布与董卓”暗喻腐朽的权力阶层。越是上层越是肆无忌惮,权力之下只能“神情黯淡”。权色交易自古就存在,诗人说“好像几个朝代终于合在一起做相同的事”,如此沉甸甸的荒谬被诗人写得仿佛顺理成章,不得不佩服诗人高超的技艺。而下一句则更是妙不可言:“那些不是花的东西正发出花开的声音”;“花开的声音”是美的,“不是花的东西”发出美的声音显而易见是荒诞的,越是把荒诞写的美,越是彰显与丑的不可和解。于是,诗人的愤慨接踵而来,他以一种蔑视的口吻给出权色交易者置国家于不顾、置法律于不顾的嘴脸:“正宽衣解带,把我们的山河扔在一边/也不顾国家正在修改一部刑诉法”;而可悲的是“许多良民是不屑去细察这些的”,一语道出了当下集体无意识的根深蒂固;“只有/我这类人会摸一摸身上长不长羽毛”,这一句是诗人深刻的自省,在集体无意识的大环境下,还能保持清醒,摸一摸自己,有没有变成异类已经是洁身自爱了,但身在体制中,又不得不小心翼翼收起清高,藏起自己,所以诗人说“以及/也装出快乐的样子,仿着发出几声啁啾/在咽喉结处,经受一番细心的变调”;一个“装”字道尽诗人的无奈以及官场的虚伪,“仿着”则让一种周旋牢牢地悬在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间,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诗人在尾句用了两个字“变调”。变调在梵文里意思为“合并在一起”,它是一种主动形态的作为。
      纵观这首诗,诗人声色并茂地让我们见识了他主动“合并”的智慧。无所不在的变调,指代了无所不在的权色。而对于一个充满使命感与良知的诗人,却时刻在忧患着国家与民族。诗人的深度揭示是通向警示与觉醒而洞开的光线,诗人自己充当了那束光,从而确立起此诗的价值,而我们所做的就是把它认出来。
   2014-3-14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3-14 21:18)

2、一群鸟人的仿生学演习
  ——读汤养宗诗歌《一树鸟鸣》

                                      黄土层


写诗写到汤养宗这个层面,对读者的要求也不是直观的平面的阅读所能胜任的,你得分清他正面的反面的正经的和不正经的诸多表意信号,他“提倡有难度的诗歌写作”,“认为诗歌是对文字最高形式的打开”,这两句话也可以解读为汤养宗给自己设定的诗写目标是很高的,诗歌本来就是一种纯粹精神攀登,但技术含量千差万别。汤养宗的特点在于:不论道场有多大他都会做足了法事。某种程度上,他可能会借助文字“玩一把”快乐游戏,其目的又不在“快乐”层面,而是亦庄亦谐的“不快乐”的诗意指归和批评力。就这首《一树鸟鸣》来说,短短15行,读下来,滑稽之感贯穿始终。可归入滑稽剧一类的曲艺节目。想到的人物比如卓别林,比如憨豆,比如熊大熊二。读之轻松愉快,滑稽可笑,落幕后又令人沉思滑稽不起来了。诗人在一首短诗里,是不是设置了多重暗道,供你迷途?
首先,解题。“一树鸟鸣”本身很有诗意,“一树”静态量词替代了“一声或数声”的动态量词,将鸟鸣的气场和规模形象地描述了出来。结合全诗看,“树”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个事物名称,而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因为树冠与地面之间的“一树”距离,“树”具有隐喻性。发现这一点,也就为诗人设置的暗道,点亮了第一盏灯。
其次,人物表。场景是一树,里边的“人物”有众鸟,花朵,有历史人物,有我等。鸟是鸟,历史人物未必是历史人物,而“我”更不是我。我们宁愿把“我”看作是憨豆一类的人。这是第二盏灯。
那么,现在具体深入诗歌文本,游走一遍。
“一树鸟鸣,叫得我血脉贲张,再仔细听/有些不是花的东西在树上开花了”,我说的“仿生学演习”这就开始了。鸟在模仿花朵,“我”在模仿鸟,一群历史人物也在模仿鸟。春天到了,一切很热闹,唧唧喳喳,卿卿我我,嘤嘤偶偶。对于这样一个春情荡漾的季节,发生点花事,鸟事,本也无可厚非。“声音都特别颤,一锅豆粒”在暴跳,这种蓬勃属于当令时蔬。此处特别注意两点:我和历史人物的反应。先说我,“我血脉贲张”“ 我也有点看不住自己”“ 它们正在做的事我们做不来”,我蠢蠢欲动,又自我克制。这是一个理智被春天的气氛反复挑战的人。我在熏染中,也在挣扎中。再看历史人物,貂蝉与吕布和董卓对应上了,杨贵妃和西施没有具体人物对应,只给了“神情黯淡的谁”对应。这里如果用“荒淫无度”来概括是不够的。固然有沉溺女色,荒淫透支,导致神情黯淡,力不从心或压根就与风月之场无缘。也有情敌之斗,政治权力之争,“好像几个朝代终于合在一起做相同的事”,一句归纳,显示出花事鸟事人事兴亡事的严重性。
诗中出现了两次同一表述的句子:“有些不是花的东西在树上开花了”“那些不是花的东西正发出花开的声音”。开花了,花开的声音,本来是多么美好!仿生学是多么的美好!但是在这首诗里貌似被狠狠否定了。为什么呢?在植物界所有的花事都是裸露的,放纵的。但在人间世,礼义廉耻可能看作封建枷锁,而是文明的表征。对动植物的仿生学演习是有边界的。这是第三盏灯。
然后他们——
“正宽衣解带,把我们的山河扔在一边
也不顾国家正在修改一部刑诉法”

坏就坏在这里,“修改一部刑诉法”肯定不是在三国,不是在唐朝,不是在春秋的越国,而是当下。这就把“那些不是花的东西正发出花开的声音”判定为靡靡之音,对其有力的鞭挞从历史深处延伸到了当下现实。这一延伸,不是子虚乌有,而是实实在在的,前段时间各地官员纷纷落马,不雅视频曝光,花事鸟事人事兴亡事历历在目。真是“几个朝代终于合在一起做相同的事”!一般作者写诗至此也就该结束了,但是汤养宗毕竟是汤养宗。他总能在词语的内部对于自己的表达,做到纵深的二度引爆。这是第四盏灯。看————
“许多良民是不屑去细察这些的,只有
我这类人会摸一摸身上长不长羽毛,以及
也装出快乐的样子,仿着发出几声啁啾
在咽喉结处,经受一番细心的变调”
这末四行实在是耐心寻味。尤其,这个“我”。既是其中的一个小人物,也是叙述者,是细察这些鸟事的“非良民”,是踮起脚尖想“够”那高处的“鸟人一族”,是一个上行下效的典型分子。“摸一摸身上长不长羽毛”并不是反观自己进化了没有,而是发愿自己能长出羽毛。装快乐,仿啁啾,直至经受“变调”,整个过程滑稽,可笑,荒诞,匪夷所思。既调侃又庄严,既批判又向往。那么,这个“我”,究竟是什么来头呢?不论是谁,他在一树鸟鸣之下,在仿生学演习中,是新的替补委员。是一群鸟人之外的另一群。与前边提到的“我血脉贲张”“ 我也有点看不住自己”一脉相承,终于“看不住”了,开始变调。这个“我”是俗人,是诗人,或诗人的一部分,是人性的某一面。诗人用自嘲的方式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带出来了。诗人也是人,也是“有点看不住自己”,难以抗拒习染和熏陶。因此,这里的“变调”既有对时事的讽刺,又有对自我的嘲讽。由此,揭示出巨大的危害和巨大的悲哀。如果说有“使命感与良知的诗人,在忧患着国家与民族”,只在于他的诗写和揭示,而不在他的“绝对不染”,烟尘滤尽,以致对自我形象高标独立的塑造。否则,就无须变调。这首诗的深刻处不在于“一树鸟鸣”,而在于“变调”,所以,题命为《变调》也可。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3-20 10:12)

3、 谐趣曲与咏叹调
——读汤养宗《一树鸟鸣》
      
                              刘斌

                                                                             
       据说,在所有人当中,诗人最易沉浸于鸟鸣之中。有专家甚至说诗歌可能就是从鸟鸣中获得了灵感,迅速地从记忆术转向新的节律和格式。著名的卢克莱修在他的伟大诗作《物性论》中就这样写道:
                                                穿过所有的树林,他们倾听啁啾的鸟儿们
                                                迷人的低语,试图捕捉
                                                和模仿。鸟儿就这样教导人类
                                               在艺术诞生的最初,教会他们歌唱
       其实,对人类来说,鸟儿何止教会他们歌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滴水一缕光,无不在给人存在的启迪,晓人生命的奥义。如若不信,读一读诗人汤养宗的《一树鸟鸣》当知晓此话委实不虚。
      诗人写道,“一树鸟鸣”使得“我血脉贲张”,尽管“我”此时并不知道鸟缘何而鸣,更不知道那鸣叫处正有着“开花”的“春事”。但那“血脉贲张”的反应是真实的,由此可见,鸟鸣的感染力与刺激性。虽说,时令的作用不可忽视,“这是开春时节”;还有,“我”主观上也有原因——“我也有点看不住自己”。但一树鸟鸣之于血脉贲张,谁能讳言其中的引发与诱导之效呢?
      如果说,上面写的“一树鸟鸣”引起的更多的是“我”的本能反应。那么,接下来所写,“我”感受到鸟的“教诲”就再明显不过了。那公鸟和母鸟声音的“颤”,实在只能是“我”的用心领会的结果。“我”自知“做不来”又何尝不是“学”之心得!而诗歌剩下的铺陈与叙事大约就只能是“学不来”之后的艳羡了。艳羡什么?艳羡那树上的鸟们中有着“我们”寤寐思之寤寐求之的貂蝉、杨贵妃与西施,她们如此美妙那般多情,此刻正发出令人销魂落魄的颤音;也艳羡树上那些宁舍江山不舍美人的吕布与董卓,心无旁骛,耽于此中;甚至艳羡神情黯淡的“谁”——那个“谁”虽只是形单影只,落落寡欢,却到底还能够欣赏几出火爆豆粒般真挚热烈的情爱——这样的情爱人间怕是早已罕见,更远非人间的貂蝉、西施们与董卓、吕布们所能理解和企及的。那是怎样的情爱?一树鸟儿以他们的“春事”晓谕着,那是将山河扔在一边的情爱,是管他修不修什么劳什子法的情爱,自然,也是许多良民无法理解也无福消受的情爱。一树鸟儿或许还在更深层的层面启示着“我们”:难道还有比自由更迷人的生活吗?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比真实火热的情爱更重要的事情吗?正如苏格拉底所循循善诱的,你有愿为之而死的激情信念吗?你有真正使你的生活值得一过的激情信念吗?正是在这里,汤养宗在貌似戏谑调侃中揭示了人的本质与宿命——“我”做不来,尽管“我”渴望生出自由的翅膀,尽管我“不快乐”却要装出“快乐”的样子,尽管我也想“模仿”鸟儿那样尽情鸣唱……但被文明理性阉割过的咽喉怎么能发出那一种令人心颤的歌唱?发出的就只能是扭曲的伪饰过的“变调”。
      诗人以谐趣的笔调写出了“一树鸟鸣”的自由与真实,恣情与欢乐,进而衬托出文明的重负与理性的禁锢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不是花的却开了花,那些真正美好芬芳的花又在何处?她们被扼杀在历史深处,被掩埋在政治的权术、邪恶人性的奸计与冷冰冰甚至是虚伪的律令规范构成的无形阵之中。或者,不知道消耗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以我们所耳熟能详的种种理由,被我们贴上种种义正词严的封条。或者,干脆,死在我们“变调”的文明的咽喉里!或许,这就是人类的宿命,但这样的宿命不也是有着太多的悲凉太多的幽怨太多的无奈和哀叹吗!
       值得称道的是,这样的有些沉重压抑的话题被汤养宗处理得诙谐滑稽。套句现成的话说,是在“失意中求乐趣”,是“对于命运开玩笑”。诗人或以庄写谐,或大词小用,或调侃,或揶揄,谐趣中寓几分沉重,沉重时却又逗人发出会心一笑。诚如朱光潜所说的:“能谐所以能在丑中见出美,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在怨中见出欢欣”。如此,使得人类“不至于发狂,也不至于堕落”(胡适语)
       就是这样,一树鸟鸣,教诗人谱就一曲人性的谐趣曲,唱出了一段生命的咏叹调!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3-18 21:55)

4、夫礼者,乱之首
——读汤养宗的《一树鸟鸣》

                                   小雪人


最近,我在某文里看到一句话:“神不在场,正义不在此,必有诗人在场......”,喜欢并揣摩:它在强调诗人高度的敏锐性和良知性。假如说,诗歌是诗人伤口上开出的花朵,那么《一树鸟鸣》是汤养宗站在更高的裂口——社会的恶性肿瘤上,“以史为镜”,对自我的惊醒、对现实道德沦丧的鞭笞以及由此产生社会危机的警示。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是假如诗歌没有灵魂的骨架,那么诗歌也就是易凋的花朵。《一树鸟鸣》之所以能经历两年的时光,依旧散发出青春的朝气,是因为诗人采用“移花接木”之术,在触目可及的树上盛开历史的花朵,用貌似简单的场感,带领读者融入诗人的意识或精神世界,来达到醒世的目的。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那么诗歌给我们树立了如何一面镜子?
“它们正在做的事我们做不来/树上有貂蝉,也有杨贵妃与西施/也有吕布与董卓,以及神情黯淡的谁/好像几个朝代终于合在一起做相同的事”。历史总是在惊人的相似中前行,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偶然和必然的因素,根本是因为从古以来相似的人性在推动。其实,本段诗歌假如只是写淫乱祸国的镜子的话,就没有必要选取古代四大美女的三位。这三位美女是历史节点上的重要变端。如貂蝉是吕布与董卓——子与父的关系割裂的变因,也是引发政治矛盾的诱因。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历史的循环因经历人性:“道—德—仁—义—礼”的变化而始终,所以在每个阶段都会出现相类的人性事件,所以历史有借鉴的作用。
夫礼者,乱之首。在现代社会,礼的底限就是道德的底限,在法律。“那些不是花的东西正发出花开的声音/正宽衣解带,把我们的山河扔在一边/也不顾国家正在修改一部刑诉法/许多良民是不屑去细察这些的”。当道德无法自我约束的时候,我们才强调法律。而良民是有道德,不屑去细察这些。
”只有/我这类人会摸一摸身上长不长羽毛,以及
/也装出快乐的样子,仿着发出几声啁啾/在咽喉结处,经受一番细心的变调。“
   在现实的世界里,诗人围绕道德的底限——法律,将人们的态度分三类。第一类是:正宽衣解带者;第二类:良民;第三类:我这类人。
我这类人是有觉醒的,会摸一摸身上长不长羽毛,但是,面对现状也无可奈何的随波逐流。
在历史的每个痛苦的节点上,都有诗人的呐喊,比如屈原,比如杜莆。我不能说汤养宗也会如此伟大,但是,不可否认,诗人在用自己敏锐的触觉来解剖自己和社会,用诗歌做一面镜子照醒世人,肩负起一个真正有良知诗人的使命。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3-29 20:18)

5、独树新帜与精巧构思
  ——读汤养宗诗歌《一树鸟鸣》

                                   王丽颖


      早上经过小花园的时候,突然从头顶的树上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心情霎时为之一振,遂抬起头来,顺着鸟鸣传来的方向,去寻鸟的踪迹,只见几只灰白相间,精灵般的影子,从这棵树稍忽的飞到那棵树稍,我无从辨认它们是什么鸟,或是什么的化身!但是它们却真切的,给了我一种来自身体以外的心跳和触摸不到的美。
正如此刻读汤老师的这首《一树鸟鸣》,它在带给我诗歌独特美感的同时又让我看到一个诗歌高手,辗转腾挪之间,把他自己想表达的思想,用诸多的历史人物和一些关键词,不温不火,不疾不徐,不动声色的表现的淋漓尽致。就像那声鸟鸣经过我的头顶,倏忽之间我只能看见他精灵般的影子,而不能窥其真身。
“一树鸟鸣”,诗歌开头就彰显大气,很多人都知道这是汤老师诗作的风格之一。当然这也是运用了比较夸张的手法,还可以有“一树阳光,一树春风”,这些鸟鸣,就像是树叶与树叶间的缝隙,恰恰是这些渔网般的缝隙,过滤出阳光,洒下一些疼痛,给了我们和诗人不可多得的灵感。
汤老师的这首诗歌以“鸟鸣”作为切入点,加上诗人特有的想象力(再仔细听,一些不是花的东西在树上开花了),这似乎是在写一个嘈杂纷乱的氛围,这种嘈杂甚至有些荒诞,不是花的东西都开花了,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可想而知,这暗合了这个时代的一些丑陋现象,比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如,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正如那句坊间流传的俚语所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可不,一些不是花的东西就在树上开花了吗。到了第三句:“这是开春时节,我也有点看不住自己”诗人在这里把自己也搭了进去,(自嘲和剖露始终是一个诗者自我牺牲和重塑的珍贵品质)。我认为这里表现的是一个随众的,浮躁的人的劣根性。
整首诗歌是在一种随意随性的语调中进行的,甚至有些句子看上去显得有些不着调,比如“公鸟,母鸟”,大多数初写者,其中也包括我,都会自作多才的写成“雄鸟,雌鸟”,这种文诌诌的描写中规中矩,去给人俗气和腻歪的感觉,相反,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粗粒之美,这种美就像人们每天都吃的精密白面,偶然吃到粘玉米或土豆馍馍,感觉极爽。也许是恰好和了我个人的口味,这无偿不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双向的幸运。诗歌到这里,仿佛来了一个“急刹车”,作者写到“公鸟与母鸟声音都特别颤,一锅豆粒,正在火候中。它们正在做的事我们做不来”诗人又陡然从诗歌中跳了出来,还好,诗人是清醒的,是自觉的,这一跳,给了我们一线希望,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一锅豆粒”可能是一拨人,一群人,一种人,但绝不是全部。
接下来,杨贵妃,貂蝉,吕布,董卓等的出现,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这首诗歌的存在大的气场的元素之一,诗人可谓是在比古论金,其中“朝代,山河,宪法,良民”这些词给我们的概念不详细解读也可心领神会。“以及神情黯淡的谁,好像几个朝代终于合在一起做相同的事 ”到这里,诗人终于按奈不住心口的郁气,用他时光魔术师的手法把历朝历代的苟且之事毫无遮拦的捏合到一起,而面对这些,的确有很多人,神情暗淡,可以说这种暗淡是一种缺失,一种冷漠,一种僵化,一种无奈。而这些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是多么可怕的状态。“那些不是花的东西正发出花开的声音”“这一句则表现了当代人审美观的扭曲,或者是说有些事物正在以假面舞会的形式进行着,而人们却乐此不疲,甚至是以此为荣,弃大义(把我们的山河放在一边)于不顾。而下面“良民”这个词,我觉得多少带一些贬义色彩,当然这个色彩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这后面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做依托。到了结尾部分,我们看到诗人是在一种自嘲或自虐的情景中完成的,诗人一边向丑恶现象发难,一边把人性的虚伪和谨小慎微的一面展示出来,而这些刻意的伪装是出自诗人的内心吗?不是,这里诗人用了一个“装”字和一个“仿”字,这两个毫不起眼的字,却绝好的表达了诗人的真正用意。
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诗歌是在敲鼓,是一盆井拔凉水,旨在警醒,旨在示人!诗歌结构紧凑,开合有度,可谓独树新帜,构思巧妙!
记得一位我非常崇拜的诗人说过的一句话:“诗,不需要解释,解释是对诗歌的一种限制。”我也是深有体会,过多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诗歌的一种误读,更多的,我希望在对诗歌的解读上是在意会的层面上,那将是一种神游般的惬意,希望这些文字不是一种解释,而是一种沟通,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在文字与我们之间,在神与神之间。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 3-18 14:59)

6、一首表现性的好诗
  ——读汤养宗《一树鸟鸣》

                    吴谨


当春光与孵卵器一同成熟,上帝下达一道至上的绝密法旨:繁殖将是一切生物无法抗拒的任务。植物发花授粉,动物择偶交配,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其间各种角色尽显其能展示自己的智慧美丽乃至力量阴损,明争暗夺,不一而足。这道上帝的符咒在各个生物体内发挥强大作用,使生物群落优胜劣汰,乱象纷呈。
性对于生物体的强壮与生物种群的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使它们劣迹斑斑。
性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也是一柄双刃剑,关键是如何收束和使用它。性从来都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客观存在还是观念形态。性从来也是敏感的话题,人类不适当的性观念表达、性意识冲动、性行为实践,都将会对种族成员带来伤害,所以必须慎重对待。
文学如何看待性的问题:我认为就是要给它蒙上遮羞布,不能明目张胆,不能图像公演,必须做艺术化处理,让不该有的影响出现。
《金瓶梅》是文言大部头,青少年及以下的人一般读不下去,进入不了,其影响力较弱。《废都》之所以被禁十年,是因为白话的性描写太多,对中小学生危害很大。性可不可以写?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怎样写。
汤养宗的《一树鸟鸣》是一首表现性的好诗,他回答了人类应当如何对待性的问题,达到了“乐而不淫”的境界。
“一树鸟鸣,叫得我血脉贲张,”还以为是鸟的吵闹激怒了诗人,便急着往下看。“再仔细听/有些不是花的东西在树上开花了”,奇怪,非花的花开了,是什么呢?再往下读:“这是开春时节,我也有点看不住自己”,开春时节,也是性激素的春天,谁能无动于衷?但我是有节制的!“公鸟与母鸟声音都特别颤,一锅豆粒/正在火候中。它们正在做的事我们做不来”。啊,原来是鸟儿在完成生儿育女的关键性大事呢,这是多么激烈的火爆场面!正如火候中的一锅豆粒一样劲爆,太出彩了!但他们的事是明目张胆的鸟事,我们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诗人对性行为所处场合的一种态度。“我们做不来”就是作者对这种性行为在人类行为中的否定立场(关键是场合)。接下来,诗人类比再细写鸟事中的角色与较量:“树上有貂蝉,也有杨贵妃与西施/也有吕布与董卓,以及神情黯淡的谁/好像几个朝代终于合在一起做相同的事/那些不是花的东西正发出花开的声音/正宽衣解带,把我们的山河扔在一边/也不顾国家正在修改一部刑诉法/许多良民是不屑去细察这些的”。它们多像人类历史中那些不顾公众道德意识、法律制度,明目张胆的丑陋性事啊!这里诗人借喻人类写鸟的性事件,同时表现作者对如人类鸟性行为一样的人的性行为的讥讽与否定。这种讥讽是描写性的,是艺术美的。
紧接着,诗人写到第二类人,这类人是最大多数的“良民”,他们“非礼没视”,表面上奉行祖宗的教诲,但实际上可以无动于衷吗?诗人用一个“良民”,很是含蓄!
第三类人是“我这类人”,是介于“鸟类人”与“良民”之间的人,他们对性保持敏感,但并不恣意放纵,是有约束的人类性意识、性冲动、性表达。“只有/我这类人会摸一摸身上长不长羽毛,以及/也装出快乐的样子,仿着发出几声啁啾/在咽喉结处,经受一番细心的变调”。
纵观全诗,诗意地表现了一树鸟儿的性事和诗人对人类性意识性行为的观点,诗脉流畅,诗意丰盈,灵性穿梭,表达自如,艺术上乘。值得大家认真品读!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3-15 10:29)

7、灵魂呈现与具象深度结合的诗化诙谐
——简评汤养宗的诗歌《一树鸟鸣》
                                史枫

  
  凭我的经验,认识一个作家诗人,往往是从阅读他(她)的作品开始的。当他们的作品,用文字独特的书写文笔魔力,给我们构筑了精神灯塔,并在暗夜里闪烁思想的火花,把我们的情绪带入一种或喜、或悲的境界,让我们忍俊不禁,或是黯然神伤时,此时,这个作家诗人便长驱直入地占居了我们的心灵点线,让我们不由得想关注有关他们的所有讯息。
  知道著名诗人汤养宗,是无意中进入他在新浪的博客,首先被他一头被风吹起的动感头像所吸引,感觉很有气质、且别有韵味。感觉他的形象和气质特别像我以前认识的一个朋友,便在他的博客中留言说:你很像我以前的一个朋友,不过这个朋友现在没有音讯了。而汤养宗丝毫没有大诗人架子,很随和、幽默地回复说:也许你那个朋友是我变的,呵呵。一句玩笑话,把一个颇有情趣和开朗的诗人形象展现在我面前。
  此后,虽无话语上的交流,但汤养宗非常勤奋,我经常在他的博客上,学习他新贴的诗歌作品,又阅读了他置顶的自选诗若干首,感觉他的诗歌非常有质地,有时像纯色的金属,有时像温润的墨鱼,有时在开合有度的落点中,穿插着无比的调皮和诙谐,很能吸引阅读者的眼眸。
  想了解一个诗人的作品,我认为非常有必要了解与他相关的其它一些情况。例如,汤养宗经常习写书法,一幅幅字体飘逸的书法,如他动感的头发一般,给我们带来的是明快、质感的飞翔。
  我始终认为艺术是相通的,而且是艺术相长。一首好的诗作,必是思想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但要想达到这样的高度,诗人也必须是一个熟知相关艺术的能者。如,汤养宗一定能把他书法里的墨香、涵养,表现在诗歌里。或许,他还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如若不是,在他的诗作《一树鸟鸣》中,我读到了诗歌里有音乐的韵律在流淌。
  优秀的经典之作,不能以篇幅而论。就像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的诗歌《秋日》,也就14行诗,但却经典传世。而汤养宗的诗歌《一树鸟鸣》也就15行,算是精短之作。在短短的15行里,诗人把自我的心理感受,与春天的一个明媚、且有视觉和听觉统一在一起的意象“一树鸟鸣”,进行了诗意的思维发散和留白跳跃的分述。
  “一树鸟鸣,叫得我血脉贲张,再仔细听/有些不是花的东西在树上开花了”,开篇两句,便把作者自我心理的感觉突现出来,并把“一树鸟鸣”引深到了意象之外的所指上。为下面的开句,做了很好的铺垫。
  春天,总是让人们的精神层面,打开冬季的冰封,而容易引起心灵的悸动。而作者,便是在春天“一树鸟鸣”的听觉感应下,用诗人善感的情绪特质,对一树鸟鸣引发了诗性抒发。
  接下来的两句,“这是开春时节,我也有点看不住自己/公鸟与母鸟声音都特别颤,一锅豆粒/正在火候中。它们正在做的事我们做不来”。便是对一树鸟鸣的继续描摹。并且进一步呈现作者我,在开春时节,与一切事物都在怀春,都在热烈地期待新生活的火热。鲜活地表现了一个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一颗易感的心灵。
  随后的诗句,“树上有貂蝉,也有杨贵妃与西施/也有吕布与董卓,以及神情黯淡的谁/好像几个朝代终于合在一起做相同的事/那些不是花的东西正发出花开的声音/正宽衣解带,把我们的山河扔在一边/也不顾国家正在修改一部刑诉法”。在这6句诗行里,由历史人物的托举,将诗歌的精神意指拔高,阐述了贪于声色的最后结局,便是丧失大好江山,成为历史娱乐的角色。
  最后的4句:“许多良民是不屑去细察这些的,只有/我这类人会摸一摸身上长不长羽毛,以及/也装出快乐的样子,仿着发出几声啁啾/在咽喉结处,经受一番细心的变调”,是诗歌精彩的结局,诗人以诙谐地,有点自嘲的口吻,称自己改变不了现实现状,只能在感慨一番后,模仿一只鸟,在春天的感召下,做点自己快乐的事情。
  综上所述,汤养宗的诗歌,就像他自己所说的诗观:提倡有难度的诗歌写作。认为诗歌是对文字最高形式的打开。诚然,在阅读他的诗作时,总能感觉到他,所用词句的精炼,诗歌纵深的引发,和诗歌跳跃留白的精道。他的诗歌,往往能把自我的小我情怀,纵深到大的视角和胸襟的打开,非常敞开和博大。
  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文字最高形式,和最特别的呈现。它用最少的语言,蕴含最美的意韵和表达。无疑,汤养宗在他的诗歌里,特别是《一树鸟鸣》这首短诗里做到了。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3-21 16:16)

  
8、 历史与现实的交叠
 ——读汤养宗《一树鸟鸣》

                                 红海滩

 
  诗人通过诗歌歌颂人类的真善美,也如实的反映社会存在的万千现象。做为一名优秀的诗人,不仅要有高超的诗艺,还要有锐利的精神感觉与一个诗人必备的良知。这种良知代表的是社会的责任,大众的心声。他的良知直接指引了诗歌的写作方向与写作形态。
   汤养宗老师就是一位写作态度严谨,诗艺精湛,且有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感的成熟诗人。
   《一树鸟鸣》是诗人的代表诗作,它运用隐喻,象征,反讽,自嘲的诗歌技巧,从细微处着墨布局,不动声色的转换场景,达到他心中需要的效果的同时,也引发大众读者的共鸣,揭开诗歌主题“一树鸟鸣”的真正喻意。
   《一树鸟鸣》所选用的时间背景是春天,寒尽暖来,江河解冻,万物的欲望复苏。花香流动,鸟鸣欢畅,愉悦心情,面对春色无限,人类的情绪随之高涨,天性中的“欲”在血液里涌动,这符合自然景物对人类心理产生的情欲暗示与间接刺激。
   而诗人只不过在这设下了伏笔,他的听觉告诉他“有些不是花的东西在树上开花了”这一句很令人费解,“不是花的东西”代表了什么现象呢?它本不应该属于这棵树,为什么会在树上开花?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跟着诗人的听觉走,接下来,我们听到了花开的高亢声音——“公鸟与母鸟的声音都特别颤”这一个“颤”字用的精妙准确,而“一锅豆粒正在火候中”把画面的声效推向高潮,意象运用出奇却无比贴切,诗人的想象力与笔功不禁令人叹服。
   诗人虽然“有点看不住自己”但他及时让脚步刹车——它们正在做的事我们做不来,
   然后,诗歌的画面由听觉自然而然的转换到视觉,场景清晰开阔起来,我们看到了树上的“鸟鸣”,看到“不是花的东西”——树上有貂蝉/也有杨贵妃与西施/也有吕布与董卓/以及神情黯淡的谁/好像几个朝代终于合在一起做相同的事/那些不是花的东西正发出花开的声音/正宽衣解带,把我们的山河扔在一边
/也不顾国家正在修改一部刑诉法.这一小节借古讽今,用古喻今,语言机智风趣,讽刺意味浓郁。诗歌开头所反映的情欲已经不是单纯的情欲,它与权力握手交好,两种欲望的混合令人所不齿,也令人嗟叹。诗里的历史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他们不仅曾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写下一笔笔重墨。在历朝历代也能找到与之重合的身影。他们处于政治权力中心,在权力欲望的唆摆下,自我欲望逐渐膨胀,权力与情色的碰撞,使他们无视国家法律的存在,抛弃道德规范的束约。终日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情色代言人的出发点无论是自愿还是无奈之举,结果都像一个胀到极限的气球一样,爆裂破碎,洒落虚无。
   历史与现实总有惊人的相似循环,总有许多不谋而合的节拍。这首诗的写作日期是2012年3月15日,距今已有两年的时间,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找到现实社会与之相交叠的权色事件,以及那个“神情黯淡的谁”。诗歌所呈现出来的寓言性生动立体,诗人深度的精神层次思考是一把锋利稳狠的刀子,把历史与现实剖解的透彻痛快。
   在见识了“鸟鸣”真正的面目后,诗人说出大众以及与他站在相同立场的人们对这种社会现象的看法:许多良民是不屑去细察这些的/只有/我这类人会摸一摸身上长不长羽毛/以及/也装出快乐的样子/仿着发出几声啁啾/在咽喉结处/经受一番细心的变调。“良民”我的初解是认为他们如同树下庯常碌碌的蚂蚁,循规蹈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为生计奔波,只关心生活给予的收成,没有抬头看春天的心情,听鸟鸣的心境,更不会在意树上的“鸟鸣”究竟是不是鸟发出的。他们代表了社会绝大多数人群的态度。唯有“我”这类人与良民不同,接受不了这种令人深痛恶绝的社会现象的存在,但为了不使自己的言论过于孤立,不得不“装出快乐的样子/仿着发出几声啁啾”。但这模仿的行径也只是装装样子,蒙骗自己罢了,变调的声音终究是不能入自己的耳朵。在自嘲自讽的同时,愈发显出当下诗人群体的尴尬与无奈了。
   总之,我认为一首好诗能经受住时间之手的淘洗,也能经受住大众审视的目光。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时代的美与丑,善与恶,以及在广阔的时空长河里闪烁着历史与现实的交合时的光芒。
                                        2014.3.18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3-18 20:54)

9、解构传统文化 回归诗性本真
  ——汤养宗《一树鸟鸣》的启示

                                               张无为


      这是一首政治隐喻诗,矛头直指当下高层官员。作者作为体制内的当事人之一,依然大胆揭露官场,坦诚透析隐私,不能不说难能可贵。
      诗的切入点无疑是现代中国社会官场桃色事件中的众生相。“一树鸟鸣”这个意象,是基于解构传统花鸟文化而设置的,也是当下官场的巨大隐喻,“不是花的东西在树上开花”,“公鸟与母鸟声音都特别颤”,两组意象不仅是中国特色官场鱼龙混杂、“官”心所向、花花斑驳的诗性概括,更是解构传统花鸟文化强有力的佐证。如果说“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是古朴而纯洁的爱情隐喻,可在当下,道德底线崩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传统模式沦丧,而新模式并没形成。官场腐败则是现行社会最花花绿绿的顽疾,病源清晰却屡禁不止。而官场腐败最令人发指的就是嫖、开房、包二奶、性日记门……从“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到小三纷纷举报、舍身公开隐私,可谓愈演愈烈,沸反盈天,你方唱罢我登场。丘迟《与陈伯之书》中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如此美妙的胜境招徕、规劝,陈伯之终于为此带8000兵归降,这成为流传1,500多年的佳话。现在,这景象恐怕完全变味了吧,而且已经不分天南地北,更不局限于阳春非阳春季节。这正迎合了欲望化时尚,而且,此类事情如雨后春笋大有无官不贪之势,谁说这不会危及到整个执政党呢?
      其次,从“好像几个朝代终于合在一起做相同的事”可见,作者把当今官场与古代官场整齐划一,这同样颠覆了多年来对古今意识形态只见地的性质差别。是的,与貂蝉、吕布、董卓,与西施、杨贵妃们相关的感情纠葛、宫廷内斗,是“天子从此不早朝”,直到江山社稷毁于一旦才告一段落。现代官员们同样无时无刻不在“宽衣解带,把我们的山河扔在一边/也不顾国家正在修改一部刑诉法”。如果说,某些地区(如东莞)被称为“性都”、“色情之都”,男人的天堂,女人的银行等,这当然有外界对其“妖魔化”的表征,但在一些官员(还有款爷)圈子,应当说是不言而喻的。只是,与历史上这些案例不同的是,当下的官员狐狸尾巴一旦暴露,政治生涯也就宣告结束。乍一看这可能使一些人觉得诧异甚至不寒而栗,事实上作者恰恰是从人性角度进行对照,作为人性深处本能的部分贯通古今,由此所得出的共同模式,更有利于我们反思当下们,正视我们民族文化心理深处的痼疾。
      上行下效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不过在这里也得到个性化处理。在该诗中,作者直言不讳“我也有点看不住自己”,不过,终究是“它们正在做的事我们做不来”,“它们”一语双关,既是一树鸟,也是像鸟的一群人。这说明,上梁虽然已经不正,而下梁尚且歪斜,至少没有崩塌。正是因为占绝大多数的民众与中坚维系着源远流长的民族道德大厦。
      该诗结尾是最为时刻复杂之处——“摸一摸身上长不长羽毛”的喻指不仅契合诗境,更体现出作者确认自身身份之后的选择。而“也装出快乐的样子/在咽喉结处,经受一番细心的变调”则进一步体现出特定体制下知识分子的无奈况味,有自我解剖,更有生存事实。
      另外,我以为,当下的确有必要着眼于未来趋向,对传统文化及其与现实的关系重新进行反思,如:花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在根本上有误区,诸如鸳鸯、杜鹃、蝙蝠等在中国传统中承载的如此美丽、曼妙的文化内涵,有许多是天大的误解,因此,必须认真梳理,重新铸就民族现代文化与现代诗魂。就此,汤养宗这首诗同样可以提供启示。
                                  2014年4月26日17:22:18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4-26 17:30)



附: 汤养宗《一树鸟鸣》征集评论

汤养宗:出生于 1959年,福建霞浦人,1978年入伍,退伍后任霞浦闽剧团编剧;1988年起任霞浦县文联秘书长、副主席,宁德市第一届政协常委,现任霞浦县政协副主席。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水上吉普赛》(1993年,海峡文艺出版社)、《黑得无比的白》(2000年,作家出版社)、《尤物》等;作品曾获福建省政府首届百花文艺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施学概诗歌奖、黄长咸文学奖,诗歌《一场对称的雪》、《关于慢——》获《星星》诗刊及《诗歌月刊》联合设立的2003年中国年度诗歌奖;组诗《在汉诗中国》获得2006年度人民文学奖。
     诗观:提倡有难度的诗歌写作。认为诗歌是对文字最高形式的打开。(《诗选刊》 2010年05期)
      评价:
      马永波:“在汤养宗那里,写作总是意味着良知上的一种责任。这种严苛的责任感在一个崇尚欲望式消费写作的时代,有时显得有些孤独,而正是这种孤独使他能更加深人到对象当中,深入到灵魂与事象的内在之中。” (《独自担当存在的人:认识汤养宗》)
      张立群:“在汤养宗那里,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并进而听见纸张与文字摩擦后产生的“纯银”之声音的人,是远远胜过那些只是追求纯银而实则灵魂贫清的人的。”(《如何将梦带回身边》,见《福建文学》 2005年02期)
     伍明春:他在30多年的诗歌写作历程中,不断地寻求自我突破的可能性和诗艺空间的新增长点。诗人在不同阶段所取得的创作实绩,为我们勾勒了一条指向艺术水准的强劲上扬曲线。(《口语写作:难度及其超越》,见《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

——欢迎各位“重读”,应征作品请发至“诗歌评论”栏目,勿在此跟帖。截稿日期:2014年3月30日。


附:一树鸟鸣(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14-4-12 16:58
这首诗歌我最欣赏它的构思的巧,其它留待看诗家点评吧。

汤养宗《一树鸟鸣》这一篇是无韵非诗。理由是:中华民族的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文体与内容无关,与好坏无关。是这个样子的是诗,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是诗。《一树鸟鸣》无节奏无韵律。所以不是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不愿费力去弄懂,不欣赏,不提倡让这类难诗,去吓跑本来爱诗的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0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忏愧,第一次读诗人汤养宗的诗。 好,堪称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0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读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0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细品,问候诗人、主持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0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读老乡经典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0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0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首气场很好的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0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帝 发表于 2014-3-10 05:49
忏愧,第一次读诗人汤养宗的诗。 好,堪称经典。

马不是这样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0 16: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先生
拜读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0 1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关注他的诗     很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3-29 07:5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