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张无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读经典》第40期:皮旦《大树》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4-8-4 20:16 | 只看该作者
蓝煤 发表于 2014-8-3 21:18
兄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杰出的诗歌,没有可比性,不能混淆了。不要为反对而反对。

这句话经典: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杰出的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14-8-4 20:29 | 只看该作者

[皮旦的诗《大树》阅读参考资料之二(29楼文章可视为参考资料之一)]

《文本的照妖镜:“底层写作论”的原形(3)》(节选)作者 张军
原文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69b030100ndvx.html


先请大家欣赏皮旦的《小纸人》与《大树》。这两首诗,一个写“小”,一个写“大”,很能说明问题。

   
皮旦:《小纸人》



    下了整整一夜的雨。天快亮时,雨还在下

    是大雨,是很难停下来的那种大雨

    路只有一条。天亮到不能再亮时,路也宽到比它的长度还宽

    天只能这么亮了,再亮要靠太阳出来

    雨越下,路就越宽;路越宽,行人越少

    猛一看行人好像一个也没有了

    不过这不是事实。在这场雨里,在这样的路上,行人至少

    还有一个。行人终于少到只剩下这一个了

    他很小,居然是纸的:穿戴是纸的

    脑袋是纸的,头发是纸的,脖子是纸的

    胸脯是纸的肚子是纸的脊梁是纸的

    腿是纸的胳膊是纸的,脚是纸的手是纸的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纸人,一个

    很小的纸人。构成他的除了纸还是纸

    脚移动后,发现从烂开的纸鞋子里露出的趾甲也是纸的

    不是我,是小纸人自己发现的

    其实连脑袋里的脑子和心脏里的血也是纸的

    终于走到下一块路碑时,小纸人的鼻子

    突然没有了。构成鼻子的纸被大雨泡烂后垮掉下来

    这之前,鼻子疼得厉害,一阵阵地疼。小纸人当然也有疼痛

    两只眼球也疼起来,其中一只

    显然已被泡烂。但小纸人还能看见路

    小纸人张了张嘴,他要喊一些什么

    哦,舌头也没有了!小纸人一时不知道

    怎样才能清楚地表达他此刻的心情

    小纸人抬起戴着手表的左手,他想看一下时间

    手表也是纸的。看得出,时间正陷入崩溃



    大家知道,皮旦提出过一套“崇低思想”,但很多人把它错误地理解为对抗崇高,这就走向了白鸦所批评的“观念祭坛”。而实际上,皮旦“崇低思想”的核心是要回到常态生活的本来状态,也就是回到梁小斌说的“老百姓无史可录的常态生活”,并非要以“崇低”去对抗“崇高”。

    大家应该看得出来,一旦把“崇低思想”错误地理解为对抗崇高,就出现了基于阶级对抗心理的、伪解构泛滥的、充满狭隘敌对情绪的垃圾写作。其实,张清华们所谓的“底层写作”,正是犯了这样的观念错误!

    皮旦的《小纸人》写到“小”,但诗人没有把“小”与“大”对立起来,而是把“小”还原为“小”的常态。这就是皮旦“崇低思想”的本意。白鸦曾写过一篇专门评论皮旦的文章,叫《皮旦:一个人的垃圾派》。在该文中,白鸦对皮旦的《小纸人》作过详细分析。现摘录其中的一部分(为便于阅读,对语序略作调整):



    ……从《小纸人》这首诗中,足以看出皮旦崇低思想的本意。在“很难停下来的那种大雨”中,在“宽到比它的长度还宽”的路上,没有行人了,只剩下一个小纸人,而发现小纸人的“不是我,是小纸人自己发现的”。小纸人的自我发现,正是基于生活的出发点对“常态之低”的自觉,……雨中的小纸人自然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但皮旦笔下的“崩溃”没有一丝一毫“观念之崇”的意味,因为纸鼻子被大雨泡烂后,小纸人能感到“疼得厉害,一阵阵地疼”,当一只纸眼睛被大雨泡烂后,他除了疼“还能看见路”,小纸人还“张了张嘴,他要喊一些什么”,但大雨使他的“舌头也没有了”,甚至,小纸人还怀着一种不太确定的心情,只是“一时不知道怎样才能清楚地表达他此刻的心情”。……用梁小斌的话说,就是生活中的常人“无史可录”的心情,就是没有被“史话”干扰的常态的生命真相,就是没有被事件化和观念化的常态生活……



    皮旦:《大树》



    这就是它∶附近没有比它更大的树,它是大树

  它是这里最大的树

  有比它高的树,河这边就有一棵

  它在河那边。河那边它不远的地方也有一棵

  但仅仅比它高不行,高不等于大

  与它们相比它从来也没有小过,它一直大

  一直作为大树存在

  这是事实。附近没有哪一棵树大到可以取代这个事实

  远一些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

  反正附近没有,反正方圆三千里以内没有

  方圆三千里以内都算附近

  方圆三千里也就是往南三千里,往北三千里

  往东三千里,往西三千里

  不用说有比它粗的树,虽然不多,但不是没有

  一直往西,距离它三百里零三尺就有一棵

  从底到上都比它粗

  仅仅比它粗同样不行,粗也不等于大

  它是大树,它在那里站着

  它仿佛在说,大就是大,大才等于大

  老也不等于大。比它老的树数也数不清,远近都有

    仅仅比它老也不行。老甚至更不等于大



    皮旦的《大树》写到“大”,但诗人没有把“大”与“小”对立起来,而是把“大”还原为“大”的常态。这也体现出皮旦“崇低思想”的本意。所以白鸦评论说:“《大树》是皮旦以一篇诗歌文本的方式发表的诗学观”。白鸦对皮旦的《大树》也作过详细分析。现摘录其中的一部分(为便于阅读,对语序略作调整):



    ……《大树》与《小纸人》,一个写“大”,一个写“小”,……“大”与“小”都是生活常态。如果将“大”的生活常态冠之以“崇高”,就变成了事件化和观念化的生活。大树就是大树,不要以“高”来形容它,因为“高不等于大”,不要以“粗”来形容它,因为“粗也不等于大”,不要以“老”来形容它,因为“老甚至更不等于大”。高的、老的、粗的,都不等于大树,只有“大才等于大”。……大树作为常态生活的隐喻,它拒绝各种描述,拒绝任何可能使生活常态失真的命名。正因为这样,“大”这种极其容易引起事件联想与观念联想的东西,在皮旦的诗中被拉下了观念祭坛。“大”被剥去了崇高的外衣,还原“大”的生活常态。可以说,《大树》是皮旦以一篇诗歌文本的方式发表的诗学观,……他的创作一开始就是基于常态生活去涉指“大、小、高、低”的,并且都避开了它们的对立性。



    二



    既然张清华妄谈什么叙事技术,那我们就从“叙事技术”的角度,仔细分析一下皮旦的《大树》与《小纸人》。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体会到,皮旦的诗歌叙述有一种强大的“拙力”,他善于使用非常“拙”的语言去建立复式叙述。皮旦的诗,仿佛始终在叙述一个故事,而且无论有多么大的隐喻潜伏在诗歌中,他的叙述都能坚持做到节奏安静。但读完之后你会发现,皮旦叙述的故事也许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故事,因为他的故事情节全部都是断裂的,是充满可能性的,就像梦中的情节一样非常恍惚。

    皮旦为什么要这样叙述?因为这样一来,读者从诗中所获得的隐喻就可以是多元的,读者可以用自己获得的隐喻,去把那些断裂的恍惚的情节联系起来,建立属于读者自己的隐喻,用白鸦的话说,这才算真正完成了一个诗歌文本。

    所以说,皮旦用很拙的语言去叙述一个似是而非的故事,其实是在制造阅读氛围,其目的,是为了引导读者获得某种巨大的隐喻,而且,诗人不能“指定”这种隐喻,否则文本就没有价值了,就成了张清华们所谓的苦大仇深的底层写作。其实,真理就在万事万物之中,就在每一颗草木之中,诗歌如果过于明确地“指定”某种隐喻,那就成了小儿科的哲理诗,或者就堕入了神性写作那一类的东西。

    皮旦的诗是具有启示性的。他用独特的叙述手法,制造一种看不到边际的阅读氛围,始终能够保持一种“启示”在诗歌中不停地游走。为什么我要说启示在“游走”呢?因为这个启示是开放性的,它在等待不同的读者来互动。

    正如白鸦在论述诗歌的“可能性”时所说的:“真理在一切细节中闪光,它是一个开放的、不确定的、充满可能性的系统”。周瑟瑟在他的诗论中也说:“没有真理,只有抵达真理的快乐”。两个人的意思完全一样。皮旦诗中的“启示”,也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开放系统。其实,这就是中产阶级立场写作代表诗人关于真理的共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诗歌文本才强调建立复式叙述与阅读互动,并呈现可能性。这一切叙述效果的实现,取决于他们高超的叙述策略。

    比如《小纸人》中的这一段:



    他很小,居然是纸的:穿戴是纸的

    脑袋是纸的,头发是纸的,脖子是纸的

    胸脯是纸的肚子是纸的脊梁是纸的

    腿是纸的胳膊是纸的,脚是纸的手是纸的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纸人,一个

    很小的纸人。构成他的除了纸还是纸

    脚移动后,发现从烂开的纸鞋子里露出的趾甲也是纸的

    不是我,是小纸人自己发现的

    其实连脑袋里的脑子和心脏里的血也是纸的



    这一段叙述,诗人用很“拙”的语言,反复写到小纸人的所有地方都是“纸的”,看似一堆废话,但这些废话究竟是谁说的呢?那个真正的叙述者,是诗人皮旦么?不是。“不是我,是小纸人自己发现的”。这句诗就是诗眼,这才是废话的真正目的。诗人先引领读者重复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根据自己的判断对事物进行命名。然后,诗人猛然一个叙述“转身”,重塑读者的思维,使读者抵达隐喻的核心——让事物剥去命名,还原到它的常态。也就是说,所有这些很拙很拙的废话叙述,都是为了在重重营造阅读氛围之后,再有力打破氛围,这就是“拙”的叙述力带来的震动式的阅读互动。

    皮旦的《大树》,也使用了同样的叙述策略。比如:



    这是事实。附近没有哪一棵树大到可以取代这个事实

    远一些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

    反正附近没有,反正方圆三千里以内没有

    方圆三千里以内都算附近

    方圆三千里也就是往南三千里,往北三千里

    往东三千里,往西三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14-8-5 15:22 | 只看该作者
白希群 发表于 2014-8-4 22:05
多有得罪处,海涵则个

别客气。写作需要尖锐的批评。对你的残余一说有感触。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新的一波诗潮其中一个重要努力就是去知识分子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14-8-5 16:25 | 只看该作者
丁仁仲?这首诗问题不仅仅出在残余说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14-8-5 16:26 | 只看该作者
云缥缈 发表于 2014-8-5 16:21
湖畔, 有一俱天驹的遗骸

*丁仁仲

丁仁仲?这首诗问题不仅仅出在残余说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14-8-5 16:29 | 只看该作者

丁仁仲是你本人吗?如不是,乱说不好。如是,说乱了可请原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14-8-5 18:5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14-8-6 13:28 | 只看该作者
垃圾诗的大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14-8-6 23:55 | 只看该作者
皮旦 发表于 2014-8-3 15:15
谢表扬。多批评

真有这么个人   皮旦    笔名何解   老头子   和我喝过茶的那位?  
         

       座右铭   文 张良


今与友人饮茶
友人坐右留名
茶未凉
茶到一半
老头子放下茶杯
同吾讲古今中外发展之势
法与理 人与情

友人津津乐道
来回度势
绕于座数圈而右坐留名
茶已凉
茶味余浓
老头子放下茶杯问吾:
对当今天下还有多少了解

吾日:吾乃等闲之辈 年少无知
顾座右铭于一纸
吾绕座一圈而右座留名
顾座右铭:
知之为之知 不知为不知
多多少少 学而能用方为知
老头子怒起挥袖甩杯而走人
吾惭愧与礼相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14-8-7 09:57 | 只看该作者
哇噻,理论派,对于诗,我等小民觉得,写就是了,管他春夏还是秋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5 18:2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