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为什么没人看
——我对诗歌的一点想法
陈傻子
我是一个写诗的,我有时候会想到诗歌为什么没人看的问题。
许多人会说文化生活的多元化、社会变革转型期人们普遍的急功近利、浮躁心理等因素,使得诗歌越来越边缘,甚至边缘的边缘。还有人说诗歌是为了无限的少数人,好像诗歌是个贵族。还有写诗人说,就是因为你们写性,写性交,写性器官,还有写乱七八糟的政治,把诗歌搞脏了,所以没人看。
我就去到这些写纯诗的博客去看看,他们从不写性,更不写乱七八糟的政治,我以为到那里看的人会比较多,因为人们都爱美,结果一看,还不如我,比我还可怜好多倍。
我想到了一句老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我每天要选《中国牛诗榜》,每天要转一些人的博客,中国诗人大面积的伪善让我吃惊。完全是不着边际啊,弄几个意象在那里编诗造诗。说老实话,如果我不写诗,不选诗,我才不看这些人的一个字一行诗。那里面是要什么没什么。真情吗?没有。生命吗?没有。时代吗?没有。命运吗?没有。花是塑料花,人是塑料人。他们的血管里好像流的不是血,而是水,还有冰块,他们的血液从不沸腾。
还有人说,诗歌不要牵涉到政治,诗歌就是要纯而又纯,关注文本,关注词语,关注文化,关注经典,关注优美,关注崇高。这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跟我没关系,不公平跟我没关系,不自由跟我没关系,不民主跟我没关系,我就研究词语,在文本上下工夫。什么诗人是社会的良心,是时代的发声器,都是胡扯,跟我没关系。
关注到最后就是这个结果,没人看。不过还是有几个人相互欣赏的,粉丝也不少,也可以发表和得奖。像云南的雷平阳,安徽的杨键。这是受报纸和杂志青睐的人。他们喜欢的诗是,不闯禁区,不会惹麻烦,不会丢饭碗,主编容易通过的。有点小情趣,还有点小悲悯,小忧伤,还有点小哲理和宗教情怀,还有点小名气,各方面都说得过去。平庸就平庸吧,安全写作就安全写作吧,反正诗也没人看,发吧。
在一个发表和出版管控很厉害的时代,一个人能经常发表和出版还三天二头获奖,想想看,这样的诗歌是什么样的诗歌,这样的诗人是什么样的诗人?
前些日子读到一篇好文章,里面对当下一些小说提出了犀利的批评,称之为“三无”小说,即无智、无趣、无爱。这些小说的写作者像“骟马”一样,这也不敢写,那也不敢碰,却还要装着是世界上最强壮的骏马,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诗歌也是这个样子,而且更严重。
我看到的绝大多数诗作都面目可憎、身体衰朽、手足僵化,一句话,假。二句话,空。就像一具具木乃伊,除了徒具诗歌的外壳,没有一点点诗歌本身散发出来的热气、冲动、欲望、困惑、愤怒等第一个健康人应有的一切活力。我们在公开出版物上见到的很多诗歌就是“三无”产品:无生命,无欲念,无人性。一首首诗歌都特别纯洁,没有一点细菌,没有一点杂质,纯洁得不是人写的,要么是神写的,但神在天堂里不在人间。
自欺又欺人的诗歌,太监诗歌,太监诗人。
因为想看点东西的人不是太监,所以诗歌没人看,我想,这应该是其中的主要道理。
普希金说“为什么要给畜牲自由/他们一代代的命运/就是套上枷锁/接受鞭挞”谁是畜牲?谁是畜牲?谁是畜牲?
我想,好的诗人应该和这个时代并肩行走,它哭他也哭,它悲他也悲,更好的诗人一边并肩行走,一边再超越这个时代,哪怕一点点,也要竭尽全力。
还有人说,现在不是诗歌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早就过去了,物质主义、消费时代,再怎么折腾都没用了。那什么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呢?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又是跟日本人打仗,然后自己跟自己人打仗,整个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艾青、徐志摩等人不是照样写出了好诗歌,他们的诗现在还在流传。“文革”十年,写一首真诗就可能要坐牢枪毙,北岛、芒克等人不是照样冒着危险写出了一大批好诗,由此在全国带动了“朦胧诗”的大潮。所以,我说,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是写诗的时代,任何一个时代又都是写诗的时代;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是天生的黄金时代,任何一个时代又都可能是黄金时代。关键是你能否写出与之相称的诗歌来,把这个时代给撑住。
任何时代,都要靠诗人自己去创造,而且,越是在停滞时代,动荡,不安,孕育着激变,创造的空间就越大,就看你敢不敢去表现,有没有能力去表现。在我看来,这个时代,似乎是没有诗意的时代,但又是处处都有诗意的时代;每个人都是物质的人,每个人又都是诗意的人,只不过这个诗意的人,躲在他她的心里,什么时候就可能冒出头来。作为一个诗人,就是在别人没有冒出头来的时候,我先出头,别人要想读这个时代,就想到读我的诗。
什么是当代性,先锋性,这就是。古典主义,意象派,象征派,抒情诗,都已不具备当代性和先锋性,属于过去时,那个时代已经完成。
置身新的时代,我们无法选择,当代性,当代性,还是当代性。
所以,我们要发出声音,哪怕它再微不足道,但也是自由的,不撒谎的。一切有开端的事情,终有结局。我们要做开端的事情。
政治要写,性必须要写,这和自由有关。什么东西不自由,我就写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太自由,人人都写,我就不写。
试试看,这样的诗歌会不会有人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58b450102dv1w.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