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1501(总第14期)陈鱼观《白娘子》主持人结语:
我是从《诗歌周刊》执行编辑的荐稿中第一次读到《白娘子》的。当时的感觉,诗的前四句普通了些,但从第五句“给自己一个做人的念想”开始,它抓住了我,且越来越紧,诗的结尾出乎意料的转折(这首诗的叙述转折在最后两句,第五句是叙述深入的开始,而不是转折),让这首诗完全立了起来。
后来,我把这首诗推荐到多个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平台,在酝酿《发现》的时候,又第一时间想到它。
17天的征集时间里,《白娘子》共收到22篇评论(含作者一篇自评),这也许是《新作时评》乃至《重读经典》栏目开办以来,应评最多的一次,足见读者对此诗的重视;《诗日历》【评诗】连续17天评论同一首诗歌,前无先例,基本实现了“网络研讨会”的目的。
这首诗好在哪里呢?正如很多评论所指出的,好在作者借白娘子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提出了一个极具现实性的问题——作者把这个问题上升为“哲学命题”似乎也无不可——即人与妖的辩证关系。我的理解,一个好的社会,会让妖变成人,而一个恶的社会,会把人变成妖——“卖力地学习做一个妖精”,而且是“无数的女人正在”进行时,这无疑准确地击中了现实的软肋,也击中了读者——至少是我的神经。或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太过寻常,道理太过简单,但我想说的是:有的好,往往就是这么简单!
2015年3月19日于皖南
白娘子
陈鱼观
下雨的时候,总会走来撑伞的女人
如果她一袭白衣,如果她唱着《千年等一回》的歌
如果她的身旁陪着小青
就一定会祈祷雨水多留片刻
好让时间慢下来,给自己一个做人的念想
尽管她不是人,尽管做人
那么难,尽管她身后还有无数的女人
正在卖力地学习做一个妖精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原创诗歌栏目2013年6月5日)
“新作时评”更名为“发现”
刚刚交了一份作业,是诗评家陈仲义教授布置给我的。他正在做一个30万字的国家课题,其中有一节涉及到诗歌网站,他选了两个网站征集有关数据和意见,流派网是其中之一。
我在2月的最后一刻,记录了流派网当时的数据,如会员数量、在线数量、发帖数量、群组数量,等等。在诸多位居国内第一的数据中,最后让我作为第一条汇报给陈教授的,不是我们的日发帖量,不是我们的在线人数,不是我们的群组数量,而是流派网建立3年5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在中国诗坛率先发现的几位诗人。
没有比发现的领先更让我倍感珍惜。因为只有发现,能真正体现一个网站之于诗歌的价值。
虽然我们居于草莽,虽然我们人微言轻,但只要你在踏踏实实地为诗歌做事,总会有人记住你的工作。让我感动的是,2月中旬在北京的某个诗歌聚会上,当人们都在谈论是某刊发现了被媒体恶意称作“脑瘫诗人”的时候,中国诗歌学会的一位副会长当场纠正说,最早发现她的,是中国诗歌流派网。2月上旬,在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草根诗人”研讨会上,提供给与会学者的一份代表性草根诗人的15人名单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最早被流派网发现,并在流派网发起或主办的“中国好诗榜”、“《诗歌周刊》年度诗人”、“90后诗歌”专题以及“新作时评”着力推介的。应该说,徐敬亚主编在《特区文学·网络诗歌抽样读本》发刊词中提出的“把李白挑出来”,我在《诗歌周刊》发刊词中提出的“与草根为伍,与渺小为伍”的办网、办刊主张,已经有所实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定把锦上添花性质的《重读经典》栏目改为不定期发布,而把不定期发布的“新作时评”改名为更加直观的“发现”,以20天为周期连续推出,改版初期暂由我来主持。
改版后的“发现”,以期通过发现一首诗的方式,进而发现/发掘一位优秀的诗人。发现栏目仍为诗歌评论子栏目,仍以公开征集评论的形式为一首诗举行网络研讨会。“发现”的目光将只瞄准目前尚不知名的诗人,只瞄准健在的诗人。选稿视野以流派网会员所发作品为主,兼及《诗歌周刊》从整个网络的选稿,作品发布时间原则上以两年内为限。
改版后的“发现”2015年第1期(总第14期),推荐流派网中级会员陈鱼观的《白娘子》,该诗2013-6-5发表于论坛原创诗歌栏目。
“发现”将不做导读或推荐语,以使评论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判断参与研讨,说好说坏都在欢迎之列。
(下期预告:红土《狐狸的秋天》,选自《诗歌周刊》2013年5月26日第59期“特别推荐”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