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敬成 于 2015-4-26 23:45 编辑
小老鼠:底层弱者命运的对应物
———读诗人吾同树的诗歌《鼠疫》
诗人已逝,令人痛惜。但诗人留下了精美的诗歌,我们阅读他的诗歌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昨夜,我读了这首诗。百度搜索了诗人的生平,又读一遍,更感到了诗人的不幸。今天上网,轻轻再读一遍。小老鼠的形象再一次凸现在我的眼前:竖着灰耳朵,颤抖的鼻子,颤抖的尾巴,眼睛贫寒的水,一漾一漾地。
整首诗的语调是细微的,轻轻地,和小老鼠的形象是契合一致,产生了巨大的张力,揪紧了我的心,难以轻轻地放下。
开头诗人遇见墙角竖起耳朵的小老鼠,一个“竖”可见小老鼠的警觉性很高,紧接着问一句:这是一只城里的老鼠还是乡下的?暗示了“我”的位置,隐约透出“我”从乡下到城市的经历。
中间两节,诗人展开对小老鼠的描述,抓住一个词“恐惧”。无路可走的小老鼠鼻子颤抖,尾巴也在颤抖,由鼻子蔓延到尾巴。“蔓延”一词用在小老鼠身上“大词小用”,更加突出小老鼠“细微的恐惧”,是全身在颤抖。紧接着写小老鼠眼睛,聚焦一个特写镜头:眼睛里的水是贫寒的,并且“似乎泛起了波澜∕一漾一漾地”。这里,我们见到诗人的笔力,虽然清软,看似柔弱,实则是力透纸背。一般情况下,这个时候写小老鼠的眼睛,大都写它的哀怨可怜样,眼睛里溢满着泪水。诗人笔下“小老鼠”的眼睛里的水却是“贫寒”的,这个词也很特别,一般我们说家庭贫寒,显然这个词是诗人精心挑选的。正是因为水的贫寒,才说“泛起波澜”是“似乎”的。刚开始受到“恐惧”的“小老鼠”肯定不是这样的,是长时间遭受恐惧的迫害下,才有现在的“小老鼠”,才有现在这样眼睛的小老鼠。第三节诗人笔锋一转,小老鼠“把那种细微的恐惧∕传染给了我”。行文至此,我才真正明白题目《鼠疫》的真正含义:诗人把那种细微的恐惧比作鼠疫。从中我们可看出诗人把本体埋藏在诗句中,用一个喻体做诗的标题,绝了!生活的逼仄,命运的残酷,已经让下岗工人、城市打工者、小摊小贩们等等都饱受这种恐惧。这种恐惧在当下的时代已经像鼠疫一样早已传染开来。
最后一节,很自然地,诗人写“我们都是弱小的,在都市的角落”诗人从乡下奔波到城市,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同小老鼠一样“寻找一点面包屑,幻想一盏街灯可以取暖”。城市的面包屑少的可怜,街灯怎么取暖,严重的饥寒交迫,生活无路可走,希望渺茫得没有希望。也许从小老鼠身上,诗人体会到了绝望,从而走上了轻生的道路。短短的十行诗,写出了世间弱小者的命运,实在不可多得。
诗歌中“小老鼠”的形象,不仅仅是诗人心境的具体体现,更是底层弱者命运的对应物。一大批涌进城市打工的人群和下岗工人,他们在城市遭受无尽的苦难与挣扎。机缘各有差别,有的成功了,有的勉强维持住生活,还有一部分沦落为失败者,饥寒交迫,走投无路,成为这个社会压榨的对象。诗人笔下“小老鼠”的形象就是底层这一群弱者命运的代表,是对这个时代的有力控诉。
我想,这也许是《诗歌周刊》打破一些条件,力推这首诗的原因吧。
2015-4-25
附:
鼠疫
吾同树
一只小老鼠,在墙角竖起它灰色的耳朵
这是一只城里的老鼠还是乡下的?
我站在它的面前。它已无路可走
它的鼻子在颤抖,而后这种细微的恐惧
蔓延到了尾巴
它眼睛里贫寒的水,似乎泛起了波澜
一漾一漾地,把那种细微的恐惧
传染给了我
我们都是弱小的,在都市的角落
寻找一点面包屑,幻想一盏街灯可以取暖
(选自《诗歌周刊》2013年2月14日第45期“特别推荐”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