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朱雨 于 2016-3-7 13:00 编辑
换一个方向看长征
——浅析李不嫁《一个人的长征》
文/中指写诗---朱雨
一个人的长征
文/李不嫁
大队人马开走后
老乡家收养的伤员
有的被杀,有的追上部队
大部分隐姓埋名
变成了本地的屠夫和木工
他们的命运,在长征的宏大叙事里
早已被一笔带过
只有一个叫杨东福的人
选择了原路返回,从贵州到江西
凭一条腿,一根打狗棍,把拣回的半条命送回家乡
有诗友说这首诗写得很一般,甚至逻辑关系和顺序都有问题,并试着调了一下顺序,鼓掌的还不算少,这是真的吗?
大队人马开走后
老乡家收养的伤员
有的被杀,有的追上部队
大部分隐姓埋名
变成了本地的屠夫和木工
只有一个叫杨东福的人
选择了原路返回,从贵州到江西
凭一条腿,一根打狗棍,把拣回的半条命送回家乡
他们的命运,在长征的宏大叙事里
早已被一笔带过
这样改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改了就成了另外一首诗了,原作落笔的重点是把“半条命送回了家乡”,改过的落笔重点是“被一笔带过”
我看了一下已发表的包括已上刊的诗评,很多的诗评感觉就是在评后面这首改了顺序的诗,比如:什么历史功劳被掩埋呀,什么杨东福划得来划不来呀...... 我坚定的认为这都与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大相庭径(欢迎拍砖),有的完全就是歌功颂德式的,庸俗感慨式的读后感,哪里是诗评?我有必要在这里表达一下个见,不吐不快。
我从小就背诵《七律 长征》,排演《长征组歌》,唱“雪皑皑,夜茫茫”,长征是怎么回事,官媒早有定论,不想连篇累赘和拾人牙慧
《一个人的长征》诗歌题目本身就是一次逆向长征,李不嫁其实就是在提醒读者:要换一个方向 甚至是换一个相反的方向重新定义长征(当然这个话题不能深挖),我只好按照作者的暗示试着换一个角度 换一个观念来浅析这首短诗。原作者李不嫁的专业是哲学,那好,我就试着站在哲学高度上来冷眼俯视一下这次人类的长征(冷眼符合该诗的主色调)。长征本身就是革命,这个命题毋庸置疑,革命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对他人权力,财产,生命,尊严和精神的剥夺?采取的是不是一种磨刀霍霍的主动的进攻的姿势?如果是 那么革命就是残酷的血腥的杀戮的甚至是反人类的(这个也不深挖)
《一个人的长征》中杨东福选择了回归,这种回归可能是 被迫的,本能的,肉体的回归,也可能是幡然醒悟的,自觉的,精神的回归。选择放下屠刀,斧头,锤子,不做战士,不做屠夫和木匠。凭着残存的一条腿和一根防守用的打狗棍完成了一次肉体,人性,精神的 小我回归,这种自我救赎似的逆向长征其艰辛和意义 相对于个体层面和精神层面上来讲 其实并不亚于一次正向的长征。 我想这才是李不嫁真正想要传达的部分机密。当然还有核心机密,不是我不透露,而是有纪律我不敢透露(哈哈哈)
该诗虚写长征,实写回归。实写肉体回归,虚写精神回归,把虚和实,灵与肉,攻和守,得与失,斗士和逃兵,成功与失败等等放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这条纵贯线上进行多方位的对比,碰撞,冲突.......就像重金属乐队主音吉他弦上的一个超强重音,可以不和谐,绝对被关注。因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的不同,读者也会因此诗产生强烈的思想冲突,正是这种碰撞和冲突使该诗极具张力和思辨色彩
在不便胡说八道的两会期间,还能把这种充满了思辨色彩的诗歌放在流派网上征评,不得不佩服韩庆成先生的眼光独到和老奸巨猾(哈哈)。
如果流派网能把真正的好诗或好诗评上刊,而减少熟人帖等关系帖,我就会更为你点赞哈。
个人浅见,难免脱俗,贻笑大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