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枫叶如丹 于 2017-9-22 21:07 编辑
冷由境出,冷自心生
——评长林晓歌的《北海东炮台遗址》
文/枫叶如丹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初读长林晓歌这首诗,让我想到教学时的中心思想。中心陈述主要内容;思想则是主要内容的灵魂所在。是在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升华,即写作目的。从这首诗中能找到明确的答案,即诗的前四句是中心,尾句是思想,是灵魂所在。
我用三个“冷”字来概括。
一、冷眼旁观。诗的前四句平铺直叙地介绍遗址的现状,陈列了几个似乎与遗址无关的意象。它们是榕树,高楼,还有一块小黑板。诗人冷眼旁观,不作情感流露,不作任何评述。
二、冷漠情境。几个意象烘托什么?直指炮台遗址,遗址尚在,炮哪去了?自然而然地引出主旨句。“毁于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已成为历史了,为什么这个遗址不重建呢?这个问题让读者去诘问。这不由得读者想到圆明园遗址的重建问题。类而不似。
三、冷峻笔调。诗人在追忆这段历史时,渲染了一个历史的创伤。这个创伤来自清末,也来自文革。历史遗留的孤独与忧伤,也是人类文明历经的悲剧。让人遐想,让人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