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最后修改)
----读长林晓歌的《北海东炮台遗址》
文/王恩荣
诗歌是用意象说话的,微诗更是如此。
“没有炮,没有炮台”,此时无声胜有声。“遗址上”却没有炮没有炮台,这像是控诉!但人类抹杀不了历史,树如简,生长的册页,记录过往的风云。这就是诗人呈现“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的深刻意义。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城市建设不考虑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层面,已经把那段应该让后人铭记清朝时卫国的丰功伟绩,挤成了“栏墙上的小黑板”,不舍得给精神文明留有空间,这是形而下建设者的短视野。这是本诗的第一层意义。这让我们想起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的梁思成的保护文化遗址的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说明有良知的城市建设者重来不是没有,但为什么不注意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同步导致历史遗址没有空间甚至消失的悲剧时而有之?诗人如是说:
"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最后一句,才是本诗的着眼和着力点。我们的历史只记录“伟绩”,没有反思。这就说明城市建设的短视野不仅仅在于建设者本身的短视野,也在于我们文化的短视野。这也就是文化浩劫的悲剧时时重演的深层次原因,破坏文化的原因就在于文化本身,一个民族不会或不敢反思自己的历史,这危害要大于破坏历史乃至忘记历史本身,其长远的危害莫大矣!这才是本诗真正想抵达的深层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