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里的痛
——读樊健军的《脚手架》
冀卫军
古人云:“诗无达诂,文无定法”。同样一个题材和现象,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表达方式。
樊健军的《脚手架》,仅仅只有五行不足百字,但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刀,读得我骨子里感到一丝钻心的痛。
诗中的脚手架,生活中已我们司空见惯。表面上,它是由一些铁管、钢筋等绑扎而成的一个作业台,事实上,在脚手架上骨子是极具危险性的一种高空作业,对从业者的体质、意志和力量等要求和挑战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高空坠落事故,使人摔伤致残,甚至死亡。
耶稣是谁?相传它是西方基督教的创始人,是神的儿子,是一个普度众生的救世主,为了反抗暴政,被统治者钉在十字架上身亡。
农民工与耶稣,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在诗人的眼中和笔下,“将脚手架砍断,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十字架”,以这种反讽和自嘲的口吻,将他们隔空而有机地联系起来,赋予了农民工一种全新的视觉与定位,赋予劳动一种独特的生活和现实的发现与意义。
农民工为了个人生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站在令人胆战心惊、高低错落的脚手架上,为人们建造各类房屋,供人们躲避风霜雨雪,其实也是造福人类的一部分社会劳动。
当然,诗中农民工兄弟自诩为“耶稣”,它传递更多的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和向上的人生信念,让自己活得更有尊严和意义。
诗人的高超之处在于并没有就此收笔,而将笔锋由外及内地拐了个弯,“去看望他们的时候,仿佛我就在教堂”,从而提升了一首诗的境界和格局,巧妙地揭露了现代人普遍缺乏的一种自我觉醒、自我反省的感恩和救赎意识,间接地为农民工唱了一首赞歌。
冀卫军,男,陕西商洛人。小说、散文、诗歌在报刊发表。已出版散文集《四眼看世界》,诗集《一晃而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