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本来就是流动的,单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摘自《生命》)
2.生命原是一顷刻接着一顷刻地实现。(摘自《生命》)
3.一件事物实现了,它的形相在那里,它的原因和目的也就在那里。……比如说一幅画,有什么原因和目的!它现出一个新鲜完美的形象,这岂不就是它的生命,它的原因,它的目的?(摘自《生命》)
4.“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历史原是纳过去于现在,过去的并不完全过去。其实若就种中有果来说,未来的也并不完全未来。这现在一顷刻实在伟大到不可思议,刹那中自有终古。(摘自《生命》)
5.我们谁不自信聪明,自以为比旁人高一着?但是谁的眼睛能跳开他那“小我”的圈子而四方八面地看一看?谁的脑筋不堆着习俗所扔下来的一些垃圾?每人都有一个密不透风的“障”包围着他。我们的“根本惑”像佛家所说的,是“无明”。……人生最要紧的事是“明”,是“觉”,是佛家所说的“大圆镜智”。(摘自《生命》)
6.乐的精神是和、静、乐、仁、爱、道志,情之不可变;礼的精神是序、节、中、文、理,义,敬,节事,理之不可易。乐的许多属性都可以“和”字统摄,礼的许多属性都可以“序”字统摄。(摘自《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
7.与其说自由,不如说和谐,因为彼此自由可互相冲突,而和谐是化除冲突后的自由。和谐是个人修养的胜境。人生来有理智,情感,意志,欲念。这些心理机能性质各异,趋向不同,在普通生活中常起冲突。不特清理可以失调,志欲虽趋于一致,就是同一心理机构,未到豁然贯通的境界,理与理可以冲突;未到清明在躬的境界,情与情可以冲突,至于意志分歧,欲念驳杂,尤其是常有之事。……一个人都需要内心和谐,内心和谐,他才可以是健康的人,才可以是善人,也才可以是幸福的人。(摘自《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
8.“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生展的一种胜境,而达到这个胜境的路径是“序”。(摘自《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
9.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知情意各种活动必须各安其位,各守其分。(摘自《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
10.“和”是乐的精神,“序”是礼的精神。“序”是“和”的条件,所以乐之中有礼。(摘自《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
11.周子在《通书》里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和而后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而后和故礼先而乐后。”(摘自《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乐不可以假装,礼不可以流于形式,这一切的基础在于仁)
12.乐是情感的流露,意志的表现,用处在发扬宣泄,使人尽量地任生气洋溢;礼是行为仪表的纪律,制度文为的条理,用处在调整节制,使人于发扬生气之中不至于泛滥横流。(摘自《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
13.乐是在冲突中求和谐,礼是混乱中求秩序;论功用,乐易起同情共鸣,礼易显出等差分界;乐使异者趋于同,礼使同者趋于异;乐者综合,礼者分析;乐之用在“化”,礼之用在“别”。……一个理想的人,或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才算完美。(摘自《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
14.宇宙中一切现象,静心想起来,真令人起奇异之感,也令人起雄伟之感。每一事每一物都有它的特殊性与特殊的生命史,有一定的状态,一定的活动,一定的方位,不与任何其它事物全同或相混;所以万事万物杂处在一起,却井井有条,……事物彼此虽相殊,却并非彼此不相谋。(摘自《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
15.诗人的思想和感情不能分开,诗主要地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的表现。因此,研究一个诗人的感情生活远比分析他的思想还更重要。(摘自《陶渊明》)
16我们一般人的通病是囿在一个极狭小的世界里活着,狭小到时间上只有现在,在空间上只有切身利害相关系的人与物;如果现在这些切身利害关系的人与物对付不顺意,我们就活活地被他们扼住颈项,动弹不得,除掉怨天尤人以外,别无解脱的路径。渊明像一切其他大诗人一样,有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在这“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空任鸟飞”的宇宙。(摘自《陶渊明》)
17.陶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的苦闷,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他的智慧与他的情感融成一片,酿成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摘自《陶渊明》)
18.隐与侠有时走极端,“不近人情”;陶渊明的特色是处处都最近人情,胸襟尽管高超而却不唱高调。他仍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认为人生的理想在“和寻常市民一样过生活,和半神人一样用心思。”(摘自《陶渊明》)
19.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把香的同认作香,把臭的同认作臭,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摘自《诗人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