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宫白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访谈诗人方文竹(请及时刷新)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6-5-24 19:06 | 只看该作者
方文竹:宫白云好!感谢你的美意。允许我对你的措词提一点个人意见:一,不要称“老师”,二,将“您”改为“你”。这样,我们的对话才能称为“对话”,进入“主体间性”,是一种民主的磋商的自由的有效的碰撞与融合。说与听一旦具有同等地位,才会产生话语的生长性力量。
“21世纪诗歌会客室”,我的理解是时间的力量足以粉碎什么,但是建构依然是主旋律。会客之“客”不是对象化,而是一种亲和、召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5-24 19:07 | 只看该作者
方文竹 发表于 2016-5-24 19:06
方文竹:宫白云好!感谢你的美意。允许我对你的措词提一点个人意见:一,不要称“老师”,二,将“您”改为 ...

好的,我立刻改过来,儒雅的人都是谦逊的,谦逊的人都是充满智慧的。再次见识方先生的绅士风度与学者风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6-5-24 19:08 | 只看该作者
绅士,学者,——不敢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5-24 19:08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提第一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5-24 19:08 | 只看该作者
在我个人的印象中,觉得你是无法归类的,你是哲学硕士,但是在文学评论,小说,诗歌,散文,以及人文多学科学术理论方面都可以冠为“家”,且都是名副其实的“家”。无论是你的评论,还是你的小说,诗歌,包括你的散文诗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内涵价值与广泛的辐射力,你的作品始终幽放着思想与精神的徽光,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人文的、人性的基因贯穿于你作品的始终。出版有诗集《九十年代实验室》、散文集《我需要痛》、长篇小说《黑影》、学术论集《自由游戏的时代》等各类著作21部,可谓等著齐身。我的问题是你是如何始终保持着这么旺盛的创造力并在各个文学领域挥洒自如?你对你各个领域的写作有规划吗?在文学评论和学术,小说,诗歌,散文,散文诗的写作中,你更钟情于哪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6-5-24 19:10 | 只看该作者
文体和兴趣多类其实是一种时间漂移的产物,正式写作是在八十年代初大学时代开始的,30多年期间发生兴趣变化与合流现象也是正常的。真正的表达是无关文体分类的,我总觉得过于强调文体的属性,表达的真实性和自由度就打了折扣。当然,一篇作品在形式上的完美也是需要的,只是两者要统一起来。我喜欢本雅明式的文体风格,尼采的行文风格更诡异。本雅明和尼采的行文风格都和文体属性相关。
我不敢妄称“家”。我曾发表过《淡化“作家意识”》一文,意思是:写作应该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有了表达的欲望才会拿起笔。因此,生存和人生经验是写作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我反对“专业写作”的可能性,当然反对作家这个职业甚至反对“作家”这个称号。至于在人文社科方面我真的只是一个“小学徒”。我曾提倡“学者”而反对“专家”。
一个人的读与思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他的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读与思加入了他的人生经验和无意识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写作资源。
我并不认为自己的产量有多高,其实比我产量高的人多的是,我只是在一个中等线上,只是平时消闲下来时就写上一点慢慢积累起来罢。经常有人说:“方文竹,你每天写到下半夜吧。”其实我大多每晚9点多钟就睡觉了。其实在读与写中,空余时间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读与写的心态。我常常说:“人生的艺术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当然像钱钟书夫妇那样因为平生旅游了一个地方而后悔耽误了时间,实在是太过分了,不食人间烟火(这又回到了前面的话题:不食人间烟火的写作是虚假的写作)。我的意思是,要善于安排时间。一个单位的一把手整天忙个不停,却依然大作多多。他却说,谁说没时间写作我是不相信的。比如,微信上流行一个“减少不必要的饭局”的说法就是一例。还有,我这人生活上较单纯,爱好少,空闲时间多,没事时就读读,想想,写写,就这样,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没什么“旺盛的创造力”可言。
我对写作大多没有“规划”。有了规划,或许也就没有了文体的多样性。写作是“逼”出来的,满意一点的作品是突然“掉”下来的。有时候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有时候面对一个词语,有时候对过去的拙作产生互文性,等等,都是一篇作品的写作来源。 一个内容可以采取多种文体表达,多种文体可以表达同一种内容,所以关键在于“内容”。
在所有的文体中我最钟情于学术评论类写作,虽说在这方面跟那些专业人士相比不算显亮,我不在学院搞项目,这样也好,免于功利的泥淖,随意随心,不亦乐乎?!我认为一部长篇小说可能只是为了表达一句话,而一部学术专著则是由这一句一句地连缀而成的。文学类写作主要凭感觉,好像难度不是太大,似乎人人都可以试笔,而学术理论就有极大的挑战性。感性的东西就就像白开水,而学术类则厚实得多。但是我不会放弃诗歌写作,也以诗歌写作作为“基础”,不仅因为诗歌写作在我的个人写作史上是“首席”,而是认为所有文体都是诗歌的发散、放大与变形,诗歌写作能够带动其它文体的摩擦和掘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5-24 19:14 | 只看该作者
你的这席话很有启发性,听了感觉获益匪浅。“满意一点的作品是突然‘掉’下来的”;“所有文体都是诗歌的发散、放大与变形,诗歌写作能够带动其它文体的摩擦和掘进。”这些观点我个人极为赞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6-5-24 19:16 | 只看该作者
第2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6-5-24 19:16 | 只看该作者
虽未与你谋面,但从网上散落的你的一些照片来看,一副温文尔雅谦谦君子的形象,优雅沉静的气质,就像你的名字方文竹,请问这个名字是你的本名还是笔名?如果不介意的话能否简单地谈谈你的家庭背景?你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的?谁对你产生的影响力最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6-5-24 19:17 | 只看该作者
“方文竹”是我的本名,上大学时是笔名,后参加工作后改过来的。我嫌本名太有“财”(另一个“才”我也不喜欢)味,不太符合我的心性。我是山区农民的后代,老家还在那里。我的生活很随意、简单,饭桌上我太愿意跟人家后面说很多无用的废话,有点“怪僻”“沉静”吧。现在家里仅我和老婆俩过着过,办公和住宿在一个大院,很方便。
十三四岁在家乡读初中时,我就喜欢看报纸上的副刊,萌生了幼稚的写作念头并试笔且投稿,以致闹出了很多笑话。后来为了改变命运,暂时放下文学启蒙期,一心专攻高考,初中毕业回乡务农,靠自学于1980年考取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才算正式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吧。
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同学钱叶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6 15:1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