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李拜天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访谈台湾诗人杨平(请及时刷新)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4-5-11 17:59 | 只看该作者
李拜天 发表于 2014-5-11 17:57
杨先生好,还有3分钟,我们的访谈,整点正式开始!

兄弟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7:5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访谈正式开始,谢谢朋友们的支持关注和关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8:00 | 只看该作者
杨平先生好,为了这次访谈,我们以文字的形式通过邮箱进行过多次的交流和沟通,最终才得以顺利进行,从这个小小的经历可以充分说明,文字是有局限性的。这有点象我们写诗,语言虽有局限性而我们又必须通过语言来进行,想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世上有趣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再讨论。咱们言归正传,回到这次访谈上来,无论大陆或台湾,就诗歌来说相互之间是缺乏了解的,起码说了解的不够全面。这或许和空间的障碍有关,或许和不同的文化环境有关。距离有时候可以产生一种张力,虽然这种张力不一定和好奇心相关。但台湾诗人的创作经历和生存状态大陆诗人还是很希望知道的,今天趁这个机会,您就谈一谈你的你自己这方面的情况吧,权做您对以往创作的一个小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5-11 1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湖濱詩人楊平 于 2014-5-11 18:06 编辑

好的,由於彼此已先做過若干的溝通,所以我也對主題和部份題目做了一些準備,這樣相信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本題我分三段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5-11 18:04 | 只看该作者
1.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个人创作已逾四十年,这点由我收录于早期诗集《追求者》(1975)与《探索者》(1976)里的诗可看出,其中最早的一首写1972。那正是六十年代,也是20世纪最有活力的时期。每个人都是时代产物。沙特的名言:「在奥许维兹集中营之后,文学创作还有什么意义呢?」已渐渐被人搁置一旁,从二战后的反思到重新振作,台湾也一步步走出「白色恐怖」的阴影,社会有秩序,由农业开始一点点转型为工商业,大多数百姓都上了轨道,民生安居,民主稳定,大多数创作者也是如此。来自大陆的台湾「诗坛三老」中的覃子豪、纪弦、结合了那时的年轻诗人,如余光中等,打完了第一波的笔战,「新诗是不是诗」已不成问题,而台湾最重要的几个诗社,也纷纷成立。在此背景下,我个人虽是少年,却很幸运拥有一位喜欢文学的父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5-11 18:05 | 只看该作者
2.
    家父自小念私塾,虽不比五四那些大师,也有相当深厚的国学底子。
    我说五四,因为家父正是在「五四」翌年考进北大哲学系,自也深受那时代的新思潮影响。他交融新旧而形成的书生气质,从作人到兴趣走向,都深深影响了我。
    他一生清廉自恃,日常生活简朴,写古诗仿陶,写散文以游记见长,来台后不久便出过两部书,《游赏文萃》与《一峯游记》,其中如〈阿里山五奇〉等都被收入中学教科书。
    若说,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勇猛精进的时代,也正是我吸取养分,第一个「磨剑十年」,当时虽然我也大量的阅读了翻译过来的西方名著,表现在创作上的,主要还是对「古典中国」的迷恋与缅怀。
    经过多年酝酿,1987初版的《空山灵雨》可说是我此一时期的代表——包括1990「北京人民文学」的简体字版——二十多年来几经修正出了四版,也引起两岸的注意和讨论(正式论文便近三十篇)如今看来,真正满意的并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5-11 18:05 | 只看该作者
3.

    对「新古典风格」的探索若是我诗歌创作的第一阶段,继之出版的《永远的图腾》、《我孤伶的站在世界边缘》或可视为第二阶段,展示也呼应着八十乃至九十年代,从结构解构到后现代的若干前卫诗风。
    随着时日推移,一方面多次出国,若干作品译成外文,增加了国际交流,再随两岸的开通,通过更广大的角度巡视书写,这些经过消化沉淀,自都反映在日后出版的几部诗集里,有对时代的共鸣,对异国文化的关切,也有对历史的探讨、旅游的经验,包括对大陆的各种吸收反应。
    也因时代的频率变动太快,既与我生就的气质格格不合,创作常有起伏冲突和高低潮,也因此加强我的内观与自省,像后来出版的《处境》和《内在的天空》,都可看出。
   待进入21世纪,台湾有一年因新型病毒的猖獗,使我举家南下,在中部山间友人家足足住了两个月,山中的清新环境再度激起我的创作火花,前后长达两年,也让我迈入诗歌的第三阶段,同时开启了其他文类的创作。
    直到今日我仍相信,只有结合中国本土的养料,才能创作出属于我们独有的作品。无论是诗或小说,绘画、雕刻、电影或其他艺术,无不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8:0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知道你曾经获得过时报文学新诗奖、优秀青年诗人奖、李白诗歌奖等海内外十多个奖项,在众多奖项中,你最看重的是哪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4-5-11 18:15 | 只看该作者
来现场聆听。。问候李老师,杨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5-11 18:25 | 只看该作者
    我之最早获奖已是近三十年前的事。那时年轻单纯,也许奖项有大中小之别,就我个人来说都是一样重要。
所谓的「磨剑十年」,最初几个只为了证实自己创作程度如何而参加。后来越来越被动。换言之,不仅对诗歌的认识已深,知道创作的终极价值与乐趣其实还在创作本身,同时对得奖的社会意义也有所认知,明白除了少数一两种「成就奖」,是对长期耕耘者的肯定与尊重,各类奖项主要在对年轻人或初期创作者给予鼓励,便不再参加。
为此,我很认同汤养宗先生对此一问题的看法:「奖对于诗人并不能增加他作品的分量,反过来往往是真正优秀的作品增加了那项奖的声誉。」这点每年由诺奖得主身上就可以得到证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2 19:5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