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1.5.21.第1书第5章第21自然段翻译与解读
【【
芬尼根守灵夜英文著作及资料pdf(E:\01-电子书全部\2.外国文学\芬尼根守灵夜英文著作及资料.pdf) P4755
Now, kapnimancy and infusionism may both fit as tight as two trivets but while we in our wee free state, holding to that prestatute in our charter, may have our irremovable doubts as to the whole sense of the lot,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y phrase in the whole, the meaning of every word of a phrase so far deciphered out of it, however unfettered our Irish daily independence, we must vaunt no idle dubiosity as to its genuine authorship and holusbolus authoritativeness. And let us bringtheecease to beakerings on that clink, olmond bottler! On the face of it, to volt back to our desultory horses, and for your roughshod mind, bafflelost bull, the affair is a thing once for all done and there you are somewhere and finished in a certain time, be it a day or a year or even supposing, it should eventually turn out to be a serial number of goodness gracious alone knows how many days or years. Anyhow, somehow and somewhere, before the bookflood or after her ebb, somebody mentioned by name in his telephone directory, Coccolanius or Gallotaurus, wrote it, wrote it all, wrote it all down, and there you are, full stop. O, undoubtedly yes, and very potably so, but one who deeper thinks will always bear in the baccbuccus of his mind that this downright there you are and there it is is only all in his eye. Why?
】】
【词汇1】kapnimancy
(1)capnomancy(kapnomancy): 占烟术(divination by smoke)。
通过烟雾占卜。
赛内安(Sainéan):《拉伯雷的语言》(La Langue de Rabelais):他的附注中提到占烟术(Capnomantia),因烟雾而得名。
【词汇2】infusionism
(1)infusionism: 灵魂注入说。
灵魂是神的流溢,在受孕或出生时注入人体的学说。
认为灵魂先于身体而存在,并在受孕或出生时注入身体的教义。
【词汇3】as tight as two trivets
(1)as right as two trivets:习语:完全正确(quite all right)。
“as right as two trivets”直译:像两个三脚架一样稳当。
(2)tea-leaves (原文:two trivets):茶叶。
茶叶用于占卜;茶是冲泡而成的。
(3)rivets:铆钉。
【词汇4】wee free state
(1)Wee Free Kirk: 小自由教会。
苏格兰教会中的少数派团体。
(2)Irish Free State: 爱尔兰自由邦。
1922 年至 1937 年爱尔兰的正式名称。
(3)wee :极小,微小(extremely small, tiny)。
FDV:虽然我们可能对文本的整体含义、其中任何短语的含义、以及每个被解读和解释的单词的含义[抱有不可消除的]怀疑,但我们不能对其作者身份和权威性抱有任何怀疑。
FDV: While we may [have our irremovable] doubt doubts as to the whole sense of the text, the meaning of any phrase in it, the meaning of every word deciphered and interpreted we can must not have any doubts as to its authorship and authoritativeness.
【词汇5】prestatute
(1)prostitute:妓女。
(2)prestatute:前法规。
【词汇6】charter
(1)charter:章程、许可证。
通常写在一张纸、羊皮纸或其他材料上的法律文件,用于确认和批准赠款、合同和其他交易。
【词汇7】any phrase in the whole
(1)entire text:整篇文章。
【词汇8】deciphered
(1)decipher:破译。
弄清(任何晦涩难懂或难以追踪的事物)的含义。
【词汇9】independence
(1)Irish Independent: 《爱尔兰独立报》。
一份爱尔兰日报,具有民族主义、天主教、亲商业、反帕涅尔派(anti-Parnellite)、反复活节起义、亲条约、亲法西斯主义倾向。
【词汇10】unfettered
(1)unfettered:无拘无束的(unrestrained, unrestricted)。
【词汇11】must vaunt no idle dubiosity
(1)must have no doubt:必须毫不怀疑。
(2)vaunt:自夸(to put forward boastfully)。
夸耀地提出。
(3)dubiosity:可疑性、不确定性、模糊性(doubtfulness, uncertainty, ambiguity)。
【词汇12】authorship
(1)authorship:作者身份,文学作品的起源(the origin of a literary production)。
【词汇13】holusbolus
(1)holus bolus:一下子,一口气(all at once, in one gulp)。
(2) holos: 希腊语:整个的(whole)。
(3)hocus-pocus:花招,骗术。
【词汇14】authoritativeness
(1)authoritativeness :权威,确定的品质(definite quality)。
【词汇15】bringtheecease
(1)bring the case:带上箱子。
(2)cease:停止。
(3)brindisi: 意大利语:祝酒词(a toast)。
塞内安(Sainéan):《拉伯雷的语言》(La Langue de Rabelais): “Brinde,用于敬酒的酒杯,如今是祝酒词……这个词和对应的意大利语‘brindisi’一样,都源自德语方言‘ich bring dir's’,意为‘我给你端来(酒杯)祝你健康’”( Brinde, a glass for toasting, nowadays a toast... and the word derives, like the corresponding Italian brindisi, from the German dialect ich bring dir's, I bring you (the glass) to your health)。
【词汇16】beakerings on that clink
(1)beaker: 大酒杯(large drinking glass)。
一种宽口的大型饮酒器皿,开口的杯子或高脚杯。
(2)bickerings on that point:在那一点上的争吵。
(3)clink:钱;押韵,同音;瞬间(money; rhyme, assonance; instant, moment),叮当声(祝酒时杯与杯相碰的声音)。
【词汇17】olmond bottler
(1)Butler family, Earls of Ormonde:奥蒙德伯爵巴特勒家族。
(2)bottler:装瓶工。
将货物装入瓶中的工人。
【词汇18】On the face of it
(1)On the face of it:表面上;显然(n a merely superficial view, prima facie; obviously, plainly)。
【词汇19】volt back
(1)voltiger: 法语:马术表演(perform on horseback)。
赛内安(Sainéan):《拉伯雷的语言》(La Langue de Rabelais):格朗古瓦(Gargantua)的跳跃马(让人想起普林尼(Pliny))他骑在上面学会了迅速从一匹马跳到另一匹马而不落地,与他擅长的跳马技艺相呼应。
(2)volt:翻转;滚转(to turn or roll over)。
据说马在站立或直立时可以翻转。
(3)vault:金库;拱顶,跳跃。
【词汇20】desultory horses
(1)desultory: 跳跃不定的,不稳定的,不规则的(skipping about, unsteady, irregular)。
跳跃、跳跃或从一件事物飞到另一件事物;不规则地移动,迂回;摇摆不定的。
(2)to hold one's horses:要有耐心,坚持住(be patient, hold on!)。
“to hold one's horses”直译:稳住某人的马。
【词汇21】roughshod
(1)roughshod:为所欲为。
指马:马蹄铁钉头突出;主要用于比喻粗暴地践踏、专横跋扈、暴虐对待、不加考虑地对待。
FDV:虽然显然,对于一个粗心的人来说,这份文件是一次性完成的,并且在某个时间点完成,无论是一天还是一年,甚至假设它会变成一段漫长的时间,只有天知道多少天或多少年。但无论如何,有人(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写下了它,把它全部写下来,把它全部写下来,就这样了,句号。是的,但一个深思熟虑的人会永远记住,这彻头彻尾的“你在那里,它在那里”只是他眼中的一切。
FDV: Though apparently & to a rough mind this document is a thing once for all done & there you are somewhere and finished in a certain time be it a day or a year or even supposing it should turn out to be a long stretch of goodness only knows how many days or years. But anyhow somebody [somewhere sometime] wrote it, wrote it down all, wrote it all down and there it is, full stop. Ah yes but one who deeply thinks will always bear in his mind that this downright there you are & there it is is only all in his eye。
【词汇22】bafflelost bull
(1)Buffalo Bill: 野牛比尔。
威廉.科迪(1846 – 1917,William Cody),印第安战士,狂野西部表演者。
(2)baffle:困惑(confusion )。
【词汇23】goodness gracious alone knows
(1)goodness gracious:口语习语:天哪。
表示惊讶。
(2) goodness alone knows:只有上帝知道。
【词汇24】Anyhow, somehow and somewhere
(1)somehow, somewhere, somebody:不知为何,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写下了它)。
【词汇25】telephone directory
(1)telephone directory:电话簿。
本按字母顺序列出电话用户姓名、地址和号码的书。
【词汇26】Coccolanius
(1)Cock Lane ghost: 科克巷幽灵。
1762 年伦敦科克巷(Cock Lane)一所房屋中闹鬼事件,最终被证实是一场骗局,当时此事曾被大肆报道。
(2)Cúchulainn: 库丘林。
爱尔兰传说中的英雄。前面说过。
(3)cocco: 意大利语:亲爱的,宠儿,心爱的人(darling, favourite, loved one)。
(4)coccolare: 意大利语:拥抱;爱抚;亲昵(to cuddle)。
(5) lanius: 拉丁语:屠夫(butcher)。
(6)cock and bull story: 习语:荒诞不经的故事;离奇的谎言(a fanciful and implausible tale)。
“cock and bull story”直译:公鸡和公牛的故事。
(7)coccolanius:朱红色屠夫(scarlet butcher)。
(8)coccolana:朱红色羊毛(scarlet wool)。
【
1:18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Come now, and let us reason together, saith the LORD: though your sins be as scarlet, they shall be as white as snow; though they be red like crimson, they shall be as wool.
1:19你们若甘心听从,必吃地上的美物。
If ye be willing and obedient, ye shall eat the good of the land:
1:20若不听从,反倒悖逆,必被刀剑吞灭。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
But if ye refuse and rebel, ye shall be devoured with the sword: for the mouth of the LORD hath spoken it.
-《旧约.以赛亚书(Isaiah)》
】
(9)cocco: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one's eye)。
【词汇27】Gallotaurus
(1)gallus: 拉丁语:公鸡(cock)。
(2)taurus: 拉丁语:公牛(bull)。
(3)Gallotaurus:高卢公牛(Gaul-bull)。
【词汇28】 there you are
(1)there you are(= there it is):就这样。
用于强调事实、情况的最终性或不可改变性……。
【词汇29】 full stop
(1)full stop:句号。
【词汇30】potably
(1)potably:可饮用的(fit or suitable for drinking, drinkable)。
(2)possibly:可能。
【词汇31】deeper thinks
(1)deeper thinks:思考得越深。
马格德堡的梅克蒂尔德(Mechthild von Magdeburg)(13 世纪的神秘主义者,也是第一位用德语写书的女性):“我思考得越深,喝得越甜”( The deeper I sink, the sweeter I drink )。
【词汇32】in the baccbuccus of his mind
(1)at the back of one's mind:在内心深处或潜意识里(in the underlying or remote part of one's mind)。
(2) in the back of his mind:习语:在他的脑海深处。
(3)Bacchus:巴克斯。
希腊,罗马神话的酒神,拉丁语。
(4)Bacbuc:希伯来语:瓶子(bottle)。
塞内安(Sainéan):《拉伯雷的语言》(La Langue de Rabelais):神瓶之殿,其女官为巴克布克(Bacbuc)(瓶的希伯来语名称)。
(5)bakbook: 希伯来语:小瓶,瓶子(flask, bottle)。
(6)back pocket:后裤袋。
(7)bugbear:怪物。
【词汇33】downright
(1)downright:直截了当;简单的,明确的(direct, straightforward, not circuitous; plain, definite)。
【词汇34】
(1)there it is:就这样。
【词汇35】all in his eye
(1)all my eye!:习语:废话(nonsense!)。
(2)in one's (mind's) eye:在某人的心中,在沉思中,我所有的目光(in one's mental view, in contemplation)!
【整节译文】
【【
如今,占烟术和灵魂注入说或许能完全正确地(|茶叶|铆钉)严丝合缝,但在我们这个爱尔兰自由邦(|小自由教会 |极小,微小)里,
Now, kapnimancy and infusionism may both fit as tight as two trivets but while we in our wee free state,
依据我们章程(|许可证)中的那项前法规(|妓女),
holding to that prestatute in our charter,
对于这一切的意义,我们或许有着无法消除的疑虑。
may have our irremovable doubts as to the whole sense of the lot,
对整篇文章中任何短语的解释,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y phrase in the whole,
迄今为止从其中破译出的每个短语中每个单词的意思,
the meaning of every word of a phrase so far deciphered out of it,
然而,无论我们的《爱尔兰独立报》有多么无拘无束,
however unfettered our Irish daily independence,
对它的真正作者身份(|文学作品的起源)以及其整个(|一下子,一口气|花招,骗术)权威(|确定的品质),我们必须毫不怀疑(|自夸|可疑性、不确定性、模糊性)。
we must vaunt no idle dubiosity as to its genuine authorship and holusbolus authoritativeness.
让我们为那押韵(|钱;瞬间,同音)的大酒杯(|在那一点上的争吵)发表祝酒词(|停止|带上箱子),奥蒙德伯爵巴特勒家族(|装瓶工)!
And let us bringtheecease to beakerings on that clink, olmond bottler!
表面上(|显然),让我们回到马术表演(|翻转;滚转|金库;拱顶,跳跃), 要有耐心(|跳跃不定的,不稳定的,不规则的|坚持住),
On the face of it, to volt back to our desultory horses,
还有你那为所欲为的头脑,野牛比尔(|困惑),
and for your roughshod mind, bafflelost bull,
这件事是一次性完成的事,就这样,在某个时间结束了,
the affair is a thing once for all done and there you are somewhere and finished in a certain time,
无论是一天,还是一年,甚至假设,
be it a day or a year or even supposing,
最终它应该会变成一个序列号,只有上帝知道(|天哪)多少天或者多少年。
it should eventually turn out to be a serial number of goodness gracious alone knows how many days or years.
不知为何,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在书潮之前还是她退潮之后,
Anyhow, somehow and somewhere, before the bookflood or after her ebb,
在他的电话簿里提到名字的某个人,
somebody mentioned by name in his telephone directory,
库丘林(|科克巷幽灵|亲爱的,宠儿,心爱的人|拥抱;爱抚;亲昵|屠夫|荒诞不经的故事;离奇的谎言|朱红色屠夫|朱红色羊毛|掌上明珠)或者高卢公牛(|公鸡|公牛)写下了它,全盘写下了,一字不漏地写了下来,就这样,句号。
Coccolanius or Gallotaurus, wrote it, wrote it all, wrote it all down, and there you are, full stop.
哦,是的,毫无疑问,而且非常可能(|可饮用的),
O, undoubtedly yes, and very potably so,
但一个思考得更深的人,在内心深处或潜意识里(|在他的脑海深处|巴克斯|瓶子|小瓶,瓶子|后裤袋|怪物)总会将其铭记,
but one who deeper thinks will always bear in the baccbuccus of his mind
这个明确(|直截了当;简单的)的结论就是这样,就在他心中(|废话|在沉思中,我所有的目光),为什么?
that this downright there you are and there it is is only all in his eye. Why?
】】
【整节解释】
据《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形式研究-戴从容》,第1书第5章第21自然段记录的是:
【
117.2.虽然我们怀疑信的含义,但我们不能怀疑作者的身份和真实性。而且只要有人提到,作者就实现了他的价值。不过更深刻的人会认为作者只存在于他的眼中。
】
“守灵资料网站”剧情简介:[117.33-118.17]:关于这封信的作者——显然有人写了它。
上一自然段说人类生活中循环发生的故事,即维科的四循环。本自然段又回到了那封信,又见到了前面说过的老主题:信的作者的身份。
【如今,占烟术和灵魂注入说或许能完全正确地(|茶叶|铆钉)严丝合缝,】:“占烟术”是用烟雾占卜的一种迷信,“灵魂注入说”指灵魂附加于肉体,灵魂是神的流溢,在受孕或出生时注入人体的学说。认为灵魂先于身体而存在,并在受孕或出生时注入身体的教义。。古代的占卜和灵魂有何关系?灵魂和肉体、物质世界是对立的,是指精神,即和人的思想,感受有关,是负责解释世界的源泉,而占卜就是古代解释世界,预测世界的未来的,所以二者的结合是理所当然的。动物有没有灵魂?我认为也有,因为动物肯定是有感觉的,感觉就是灵魂的最基本,最初级的形式,连植物都是有感觉的。但动植物都没有人的灵魂复杂,它们对世界的预测有时候是很灵敏的,但都局限于本能。相反,人由于语言的过度发达和异化,感觉、本能却退化了,这就是尼采这些哲学家终生担忧的问题。
【但在我们这个爱尔兰自由邦(|小自由教会 |极小,微小)里,依据我们章程(|许可证)中的那项前法规(|妓女),对于这一切的意义,我们或许有着无法消除的疑虑。】:爱尔兰人在“疑虑”什么呢?当然就是上文说的对世界的解释和预测了,具体,下文说是在“疑虑”对那封信的真实性和人们的解释。
【对整篇文章中任何短语的解释,迄今为止从其中破译出的每个短语中每个单词的意思,】:这就是爱尔兰人“疑虑”的对象。即对那封信的解释,解释首先建立在对“每个单词的意思”的理解上,然后才是中心思想。
【然而,无论我们的《爱尔兰独立报》有多么无拘无束,对它的真正作者身份(|文学作品的起源)以及其整个(|一下子,一口气|花招,骗术)权威(|确定的品质),我们必须毫不怀疑(|自夸|可疑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我们无法确定我们的解释是不是全对,但对“作者身份”是不能怀疑的。
后面提供了理由:肯定是有人写了这封信,这当然是废话,因为即使你看到了这封信,你也无法确定是过去或现在的人伪造了这封信。当然,即使是伪造,也是有意义的,至少我们可以追问伪造它的目的是什么。
【让我们为那押韵(|钱;瞬间,同音)的大酒杯(|在那一点上的争吵)发表祝酒词(|停止|带上箱子),奥蒙德伯爵巴特勒家族(|装瓶工)!】:从这里开始庆祝,庆祝上面那个结论(作者身份是不可怀疑的)。因为,这是文学,而不是论文,要用具体的形象来说话,而不是严格的逻辑论证。
“大酒杯”其所以是“押韵”的,是因为相互碰杯的声音很和谐。“发表祝酒词”的意思是“我给你端来(酒杯)祝你健康”。
【表面上(|显然),让我们回到马术表演(|翻转;滚转|金库;拱顶,跳跃),】:庆祝会变成了狂欢会,“马术表演”是西方狂欢的节目之一。
【要有耐心(|跳跃不定的,不稳定的,不规则的|坚持住),】:这又是一句格言,看起来是和马术有关,实际上暗示的是人生。“耐心”前面说过。
【还有你那为所欲为的头脑,野牛比尔(|困惑),】:“野牛比尔”指威廉.科迪,印第安战士,狂野西部表演者。当然和前面的“马术表演”的狂野,“要有耐心”的格言有关。“野牛比尔”是“为所欲为”的,和“耐心”相反,他缺乏耐心。但也许正相反,他只是表面上狂野,实际上是很有耐心的,否则他的表演不可能成功。
【无论是一天,还是一年,甚至假设,最终它应该会变成一个序列号,只有上帝知道(|天哪)多少天或者多少年。】:这里开始转换,从“一次性完成的事”变成了“只有上帝知道(|天哪)多少天或者多少年”的事了。从“马术表演”变成了后文说的“某个人”“写下了它”,即那封信。
【不知为何,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在书潮之前还是她退潮之后,在他的电话簿里提到名字的某个人,】:“某个人”就是下文说的写下了那封信的人,他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写下还是不清楚。
【库丘林(|科克巷幽灵|亲爱的,宠儿,心爱的人|拥抱;爱抚;亲昵|屠夫|荒诞不经的故事;离奇的谎言|朱红色屠夫|朱红色羊毛|掌上明珠)或者高卢公牛(|公鸡|公牛)写下了它,全盘写下了,一字不漏地写了下来,就这样,句号。哦,是的,毫无疑问,而且非常可能(|可饮用的),】:“库丘林”是爱尔兰传说中的英雄,前面说过。“高卢公牛”是高卢人的凯尔特部落的代号(常常指法国人,但不只在法国),这句的意思还是说,这个写信的人我们不知道是人还是畜生,呵呵,但他的确写了那封信。事情就这么简单。
【但一个思考得更深的人,在内心深处或潜意识里(|在他的脑海深处|巴克斯|瓶子|小瓶,瓶子|后裤袋|怪物)总会将其铭记,】:有人写了信,有人发现了它,看到了他,只有“思考得更深的人”才会去深入研究它,因为研究,他就能“将其铭记”了。
【这个明确(|直截了当;简单的)的结论就是这样,就在他心中(|废话|在沉思中,我所有的目光),为什么?】:这句接着上一句,他用感觉器官去感受它,在心里记住它,同时在心里问“为什么”。
【读书札记】
2025.10.23.
读完《三作家传-(奥)斯蒂芬.茨威格》,19.5万字。
书摘:
【
卡萨诺瓦把自己同当年的酒肉朋友鬼混的那段荒唐往事从实道来;司汤达对复杂的心理加以剖白;托尔斯泰则对自己所沉迷的精神狂热津津乐道。各自基于不同层面——有肉体的,有心灵的,有伦理的——达些代表着同等的创造性功能的升华,即自我塑造。
然而,作者把卡萨诺瓦这个寡廉鲜耻的痞子同托尔斯泰这位德高望重的文豪放在同一本书里,他究竟要凭借什么样的价值标准呢?原来,茨威格看重的是他们在自我写照方面的共同天才,并且让他们依次代表不同的精神境界。用作者本人的话说:“卡萨诺瓦最低,属于原始等级,我们从他那里看到天真的自我写照,这是对行为与事件的一种朴实记录,既无意于评说事理,亦无心于深究灵府。”“到了司汤达手里,自我写照已经到较高层次——心理透视到了托尔斯奉,这种自我反省猜神达到了极至,因为它现已成为一种道德宗教意义上的自我写照。”
三是人生态度。卡萨诺瓦无理想,无信义,无国界,游戏人生,玩世不恭,随时可以出卖灵魂;司汤达反对传统,反对偏见,蔑视战争,疏远社会,崇尚个人主义,不受时代、阶级、种族、国家的束缚;托尔斯泰严于责己,愤世嫉俗,反贵族,反政府,批判私有制和社会不公,提倡非暴力改良主义。
《与魔搏斗》告诉人们,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是受魔力驱动的悲剧品格的三种变化的基本形态。这种品格既超越自身,也超越现实世界,是与无限的事物相抗衡的。《三大师传》说明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叙事文学世界创造者的典型。他们在自己的长篇小说宇宙里安排了一个业已存在的现实之外的第二现实世界。《三作家传》的生活道路不像第一卷里的三人那样进入无限,也不像第二卷三人那样通向现实世界,而是仅仅回归自身。
像卡萨诺瓦这样一个放荡的不道德的骗子怎么能跟托尔斯泰这样一位英勇的伦理学家、完美的作家同日而语呢?
这三个名字象征着一级比一级高的三个不同阶段,是同一类性格的不断提高的主要形态。我要再重复一句,他们代表的不是三种同一价值的形态,而是同一种创造性功能,即描写自我的三个不断提高的阶段。卡萨诺瓦只代表第一个最低级的原始阶段,也就是简单的描写自我的阶段。
到了司汤达,描述自我就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即心理描写的阶段。
在托尔斯泰这个类型里,灵魂的自我观察达到了观察的最高阶段,因为这种观察同时变成了伦理和宗教上的自我描写。
从自我观察进入自我描述,是多么艰难啊!自我描述的成功率是很低的,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种大胆行为的不可估量的困难。
艺术家最难于真实塑造的不是他同时代和任何时代的人,而是他的“自我”。然而,是什么一再迫使一代又一代的尝试者去担负这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无疑是有一种基本动力强加在人的身上:这就是使自我不朽的天然要求。这种不自觉的、模糊的追求自我永存的意志,便是一切自我描述的动机和开端。
正如奥古斯丁[2]巧妙地说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变成问题”,把自己变成他所寻找的属于他的答案,那么,为了更清楚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他就会像展开一张地图一样把他一生的道路展示在自己眼前。他阐释自己不再为了别人,而是首先为了他自己。
可见,羞惭是每部真正自传的永久的敌人
最危险的谎言最喜欢在伟大的慷慨激昂的、貌似英雄主义的豪言壮语的阴影里筑巢。
害怕别人讥笑,随时随地都会把一部自传引上最危险的歧途。甚至像让-雅克.卢梭这样真正愿意透露真情的人也是以一种令人怀疑的彻底坦白的态度痛斥他性爱方面一切离经叛道的行为,并且懊悔地承认,他这位著名教育小说《爱弥儿》的作者,让自己的子女在育婴堂里变坏了。不过事实上,这种貌似大胆的供认只不过是掩盖那些更具人性却使他感到为难的供认,他很可能从来就没有孩子,因为他没有能力生育孩子。
托尔斯泰宁愿在他的忏悔里痛斥自己是嫖客、凶手、窃贼、奸夫,而不肯用一字一句承认这样一件小事:他一生中对他的伟大对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判断都是错误的,并向来对后者毫不宽容。把自己隐藏在一种自白的背后,而且恰恰在忏悔中隐瞒自己的劣迹,是在自我描述中进行自我欺骗的最巧妙、最有欺骗性的阴险手段。
因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根本不具备掌握真实情况的可靠器官,我们在开始讲述自我之前,就已经在真实的经历方面被我们的记忆欺骗了。
司汤达第一个承认记忆的不可靠和自己绝对忠于历史真实的无能为力。
整个古代对这种深奥莫测的方法一无所知:那个时代的自我描述者,包括恺撒和普鲁塔克,都只会罗列事实和客观的事件,从来都不想稍许挖掘自己的内心。人在能够研究自己的内心之前,必须意识到内心的存在,而这一发现是以基督徒精神的出现真正开始的。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使内在的眼睛睁开了
正如他在艺术创作方面是个半吊子,其他人则在享乐方面是个半吊子。
一个矮小的威尼斯女舞蹈演员突然笑了起来。“德.塞恩加尔勋爵?哦,这个骗子!这是卡萨诺瓦,布拉奈拉的儿子,这个小修道院院长,他在五年前靠着摇唇鼓舌的本领骗得了我姐姐的贞操。他是布拉加丁旧王朝的宫廷小丑,是一个牛皮大王,流氓,冒险家。”然而,这个活泼可爱的少女似乎对他的恶行并不特别气愤,因为她从舞台侧面向他递送秋波,卖弄风情地把手指尖贴在嘴唇上。他看见了她,也想起了她是谁,但心里却想:不必担心,她不会搅扰他跟那些高贵的傻瓜耍的小把戏,她宁肯今夜跟他睡觉呢。
是这样的,但只是近乎,而这个“近乎”则无情地标示出卡萨诺瓦多才多艺的才能的重大缺陷。他在一切方面都是近乎,说他是一个作家,但又不完全是,说他是一个窃贼,但又不是职业的。
欺骗始终是一切活动中最愉快的事。他知道,欺骗傻瓜不需要什么深奥的学问。他在哪方面只要有那么一星半点的知识,立刻就会有一个能干的助手跳出来帮助他:这个助手就是他惊人的胆大妄为。
卡萨诺瓦发现,在正常的情况下,愚笨者的日子过得很糟,对聪明人,上帝也不给予帮助,一切全靠他们自己,他们必须自救。既然世界已经变得如此紊乱,以致一些人穿着长丝袜坐在豪华的马车里,而另一些人衣衫褴褛,饥肠辘辘,那么,聪明人就只能有一个任务:让自己也坐到豪华马车里去。
卡萨诺瓦的这种对艺术的爱从来都没有超出游乐的界限。对他来说,精神必须服务于生活,从来不是生活服务于精神。因此,他只把艺术视为春药,激发性欲的谄媚手段,粗野肉欲享受的较高雅的预先满足。
他把寂寞无聊称作“但丁忘了描写的地狱”。
他不是为了赢才赌(这是何等的无聊),而是为了赌而赌。
司汤达这位事实上相当悲惨的爱情英雄的一次经历通过升华分离出来的精神内涵,比在卡萨诺瓦这里三千夜分离出来的还要多;关于性爱能上升到何等精神愉快的高度的问题,卡萨诺瓦全部十六卷作品给人的印象还比不上歌德的一首四行小诗。
唐璜是封建时代的骑士,是贵族,是西班牙人,即使有反叛行为,感情上仍然是一个天主教徒。作为纯血统的西班牙中世纪的天主教徒,他又是不自觉地屈从于把一切肉欲视为“罪过”的宗教观点。
唐璜不相信这种魔鬼性别的人会有哪一个有什么纯洁和贞操可言,他知道在她们的衣服底下都是用来引诱男人的赤裸裸的肉体,他能用上千个事例来揭示女人的这种软弱性,向世人和上帝证明,所有这些不可接近的夫人,这些貌似忠诚的妻子,这些热狂的半成熟的姑娘,这些虔信基督的新娘,都可以毫无例外地跟求爱者上床,不过所有这些人在教堂里是天使,在床上则像猴子那样淫乱。——这一点,只有这一点,不断地驱使这个迷恋女人的男子每一次都带着新的激情去干诱奸女人的勾当。
因此,最愚蠢不过的,是把唐璜这个女性的死敌,视为多情的人,视为女人的朋友,视为倾慕女性的情人。因为,不是对女人真正的倾慕和爱,而是男性天生的恨驱使他像魔鬼似的对待女人。他获得她们,不是为了拥有,而是永远为了掠夺。
通奸或奸污修女的一次性行为,才能刺激他追逐女人。如果他占有了一个女人,那么他的试验也就完成了。被引诱的女人只在登记簿上留下一个编码。事实上他为此安排了一个记录员,他的雷波莱罗。
实际上,当女人们醉心于他的冷酷花招时,她们就会像想到魔鬼本身那样想到唐璜。她们会以昨日爱情的全部热烈憎恨这个第二天早晨以冷嘲热讽的冰水回报她们的热情的骗人的死敌(关于这种情境,莫扎特以他的歌剧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一幕)。她们因自己的软弱而感到羞愧
与此相反,委身于卡萨诺瓦的那些女人则像感谢神一样感谢他,因为他不止没有伤害她们的感情,没有污辱她们的女子特性,反而给了她们自我存在的一种新的安全感。
这样,老卡萨诺瓦,穷卡萨诺瓦,这个享乐者成了寄生虫,这个世界的好奇者成了外国的间谍,这个赌徒成了骗子和乞丐,这个快乐的社交家成了孤独的写作者和讽刺作家。
根据这样的法则,衰老憔悴的妓女必定变成老鸨,赌徒必定变成赌场作弊者,冒险家必定变成寄人篱下的食客。
最后,还是那位极富有的瓦尔德施泰因公爵,一个神秘学科的信徒,在巴黎的一个餐桌旁同情地收留了寄食在那里的这位“从海岸到海岸漂泊的诗人,波涛可悲的玩偶和遇难后的废物”。伯爵认为跟这个被免职的健谈的玩世不恭者在一起相当愉快,便仁慈地收他为图书馆馆员(其实是宫廷丑角),把他带到杜克斯去了。
但这个老骗子又一次愚弄了世人。因为当他们大家都以为他已经完蛋,只在等待棺材和墓地的时候,他又一次依靠他的回忆录创造了他的生命,并十分狡猾地使自己进入不朽的境界。
我们并不轻视作为创作冲动和动力的无聊。我们认为,多亏有了塞万提斯单调乏味的牢房岁月才会有唐吉诃德;多亏有流亡奇维塔韦基亚的年月才有司汤达的那些最优美的篇章;只有在艺术的暗房里才能产生多彩的生活画面。
他在人世间还要爱惜谁呢?充其量只有他自己而已!他所讲述的一切,对他既不会带来好处,也不会造成损失。他自问:“干吗不实话实说呢?一个人永远也欺骗不了自己,我写回忆录仅仅是为了我自己。”
“对我的自白我一点也不害羞”,这句话是作为座右铭写在他的《我的生活故事》里的。面对未来他没有一点懊悔,因为他的叙述简直是直截了当地脱口而出。因此,毫不奇怪,他的书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无遮掩、最自然的一部书,在非道德方面真正是充满仿古艺术的坦率。
虽然不能说其他伟大的自传作家如歌德或卢梭在他们的自我描述中也有不真实的地方,但那里的确存在着因为只讲一半和故意不说而显得不够真实之处。这两位大师以成心忘记或不屑记忆的手法仔细地对他们爱情生活中不雅观的、纯性爱的情节一概守口如瓶,只详细描述跟克莱尔辛和格莱特辛那些心灵相通的、感伤的或热烈的谈情说爱。
如果没有这么个无比坦率、极端无耻的卡萨诺瓦在这里揭开各种各样的帷幕,那么,世界文学就会缺少这么一幅描绘男人性生活的绝对真实、无比复杂的图画。
但是所有这些小小的骗局,这些年代顺序的错误,故弄玄虚和夸夸其谈,这些随心所欲的、往往事出有因的忘却,在回忆录中根本无法抵消那惊人的,简直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生活全貌的真实。
过去我是什么人?现在我是什么人?我全说不清。
司汤达:《亨利.勃吕拉的一生》
说谎的兴趣和说真话的快乐
我最好是戴上假面具,并更名改姓。
书简
说谎蒙蔽世人,很少有人比司汤达说得更多;说真话,同样很少有人比司汤达说得更好,更彻底。
司汤达(这是根据普鲁士一个小镇的名字取的,那里因他突发奇想而变成不朽的城市)。
谁曾坦诚地对待自己,他就会永远坦诚。谁悟得出自己的秘密,谁就发觉了所有人的秘密。
你很丑,但你气度不凡。
加尼翁舅舅对年轻的亨利.贝尔说
他仔细端详了一下自己,立刻嘲讽地撇了撇嘴:不,他对自己并不满意。这是一张多么粗俗的哈巴狗似的面孔
他一直用沉默来封闭自己,这位军人便认为亨利.贝尔是一个不开窍的蠢货,特别像一条鲤鱼似的没有教养
不,服从命令不是这个任性的人该干的事,他的最大的幸福是“既不命令任何人,也不当任何人的部下”。
贝尔表弟更喜欢承担比较舒适的工作,在他表兄狂热工作的情况下安慰表兄在维也纳的妻子达吕夫人。从青年时代起,贝尔就熟知以怨报德的魔鬼心术,他想,对恩人的报答,有什么能比以感情和温存善待他的妻子更好的呢?
感觉细腻总要造成轻微的伤害,凡是对艺术恩赐有加的东西,几乎永远成为艺术家的生活灾难。
思想的模糊,言词的夸张,感情的夸耀和做作,都立刻从美学的角度使这位敏感的天才感到厌恶。这样,他也就很少从任何同代人的艺术中获得有兴味的东西,因为他们的艺术当时具有特别甜美的浪漫主义(夏多布里昂)和假英雄主义(维克多.雨果)的色彩,所以他能接纳并与之相处的人就很少。不过,这种过分的敏感也同样妨害了他本人。
他让他的于连骄傲地说:“别人跟我有什么相干?”不,一个人在这样一个下流、庸俗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成就不必感到惭愧。
像他的于连那样生活:“向全社会开战。”
司汤达独特本质的最后一部分始终在于袖手旁观。
正如他所说的,在法兰西都认为“英雄主义这个概念必然与军乐队的指挥密切相联”的时代里,他把滑铁卢战役描写成乌合之众的一场混战;
一个人越是跟着他的时代随波逐流,他就越会随着时代一起死亡。一个人越是在自己身上保留真正的本性,就越能凭借其本性流芳百世。
认识自己的内心,通过理解增加激情的奥秘,同时对激情加以研究——这就是司汤达的公式。
因此他在女人那里屡遭惨败,这是他一生中那种隐蔽的、最终被无意中透露出的绝望。司汤达一生中只盼望有明显的爱情上的胜利,他说:“对我来说,爱情始终是最大的事,更确切地说是惟一的大事。”
如关于他对母亲的颇具危险的倾慕的那段留有骂名的自白,关于对他父亲的凶残的不共戴天的憎恨,这些自白在别人那里,只要一位检查官有时间监督它们,总是在胆怯地躲进下意识角落不冒出来:这些深藏心底的东西——只可以这么说——是在勉为其难的道德方面的疏忽大意的情况下故意偷运出来的。司汤达从来都不给他的感受留有时间把自己修饰成“美的”或“有道德的”东西。
《亨利.勃吕拉》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精神文献。
这个乘邮车来到巴黎、穿过拿破仑军服的“极有预见性的人”(尼采又一次这样称呼他),我们是多么熟悉他啊!他的非教条主义,他早期的欧洲人自由选择身份的主张,他对世界的不由自主的客观化的厌恶,他对一切浮夸的群体英雄主义的憎恨——所有这一切跟我们的看法多么一致!
尼采进行思考的无上快乐是在阅读了司汤达的作品以后逐渐形成的。这样,司汤达寻找了一生也没找到的“亲如手足的杰出的人”、“最优秀的人”,终于来到他身边了。
他像歌德和柏拉图那样害怕音乐,因为音乐会太强烈地引起他神秘莫测的心潮澎湃。“音乐对我有极大的影响。”他坦白地说。事实上,当他全家亲切友好地围坐起来听钢琴演奏时,他的鼻翼便令人不安地抽动起来;眉毛厌恶地紧蹙,他感到“嗓子眼里边有一种特殊的压力”,于是,他突然很不礼貌地转身走出门去,因为他已经泪流满面了。“这音乐要使我怎么样呀?”有一次他因为要极力控制着自己而惊恐地说。
他曾对契诃夫说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嫖客”
没有一个现代作家(包括瓦尔特.惠特曼在内)像这位具有潘神性欲和远古神明无所不在的性欲的俄罗斯人这样强烈地感受到尘世器官的欢乐。于是人们便可理解他的这句豪言壮语了:“我本人便是自然。”
他的艺术作品只讲真实这样一种语言——这是他的范围,不过这种语言比以前的作家所讲的更加完美,这便是他的伟大的所在。对托尔斯泰来说,美和真是一回事。
他从来没有从内心深处爱过音乐,因为音乐既没有使他也没有使其他人认识到人生会使人幸福和具有值得肯定的意义。在这双无情的瞳孔面前,整个人生显得何等可怕的无望:灵魂是在死一般宁静的四周中不停抽动的身体的一个微小的结构,历史是偶然发生的事实的无意义的混杂,肉体的人是一副走动的骨架,只在短时间里披上生命的温暖的外衣,而这整个无法解释的杂乱无章的联动机构,则像流动的水或枯黄的树叶一样毫无目的。
以致在托尔斯泰看来,正派而平庸的贝托尔特.奥尔巴赫[3]比“害人虫”莎士比亚还要重要。标准尺度越来越从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手里滑到那个道德的空论家的手中:这位人类的描述者,这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改善者,在道德哲学家的面前毕恭毕敬地自觉地退却了。
尽管他后来出于道德上的狂热十分蔑视地称他的《童年》、《战争与和平》,他的优秀的中篇小说为“坏的、没有价值的、无足轻重的书”,说它们只能满足美学的要求,也就是满足“一种低级的享受”——听听吧,我们的阿波罗!但事实上,它们始终都是他的杰作,而那些自觉地表现伦理道德的东西才是他的经不住考验的作品。托尔斯泰越献身于“道德的专制主义”,越远离他的天赋的基本要素,越远离感觉的真实性,他就越不像艺术家——正如安泰离开大地便失去力量。
“当我决心写出赤裸裸的真情,不隐瞒我生活中的丑事时,我又害怕这种自传必定会发生的影响了。”
一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便是他意识到自我的那个时刻;这个事件的后果可能是最有益的,也可能是最可怕的。
一八七九年,他把下列“不清楚的问题”写在一张纸上:
(一)为什么活着?
(二)我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都有什么原因?
(三)我的生存和别人的生存都有什么目的?
(四)我心中感觉到的善与恶的分裂意味着什么,这种分裂为什么会出现?
(五)我应该怎样生活?
(六)死是什么?——我怎样才能解救自我?
早在他感情危机之前,在《安娜.卡列尼娜》出版的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就颇有远见地谈到过体现托尔斯泰的人物列文:“像列文这样的人,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就可以与人民共同生活,但他们绝不会成为人民的一员,因为他们自命不凡,有意志力,变化无常,不能理解和实现到人民中去的愿望。”
“我在战争中杀过人,我参加过决斗,我在赌博中挥霍过从农民那里勒索来的财富,我残酷地惩罚过他们,我曾与轻浮的女人通奸,并欺骗过我的部下。说谎、掠夺、私通,各种各样的醉酒和耍野,每一种无耻的勾当,我都干过,没有一种罪行我没犯过。”
“遇到这种时候,出于虚荣、贪欲和傲慢,我便开始写作。为了获得荣誉和财富,我不得不压制我心中的善,使自己堕入罪恶。”
“按照你所应遵循的规律,你只能是这个样子,你不能摆脱你自己。”(歌德语)
因此,托尔斯泰就没有给他的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找到答案,他朝着上帝所做的热心奋力的跃进也没有成功。
因为他不能相信他自己的固执的思想,所以他想说服别人。因为他自己不能改变自己,所以他就试图改变人类,一切时代的一切宗教都是这样产生的,一切世界的改善(正如那位看透一切的尼采所说)都是由于一个处在灵魂危机中的人要“摆脱自我”而得到实现的。
托尔斯泰把新的四福音书的名言“勿抗恶”作为他的教义,作为他给人带来的“福音”的基石,并赋予它以创造性的解释:“勿以暴力抗恶。”
在马克思之前,托尔斯泰作为当时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提出这样的假设:“财产是一切罪恶和一切苦难的根源,一种冲突的危险存在于财产过多者和无财产者之间。”
不是必须改变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国家公民关系,而是必须改变人本身:一种内心的亲密联系,不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强制压力,而是必须通过友爱才能使各民族联合得到加强。
他的国家学说是最激烈的反国家学说,是自路德以来个人同新的罗马教皇神圣论和关于财产天经地义思想的最彻底的决裂。就连托洛茨基和列宁也没有超出“必须改变一切”这一论点的一步。
因为一切主张建设的俄罗斯的思想,首先必须是激进的,必须进行彻底的破坏。因此,在俄罗斯的艺术家里没有一个不是先跳进无光无路的虚无主义漆黑的坑道里去,然后才出于炽热的兴奋的绝望,热情地重新获得新的信仰,就不是偶然的事了。
没有什么东西比托尔斯泰为反对豪富和财产而进行的狂热的劝人忏悔的布道,像他的小册子有如爆破筒,像他的论战文章有如炸弹这样强劲地从精神上推动俄国的革命。这个时代没有一种批判在广大民众中发生过如此震惊灵魂、颠覆信仰的影响
只要这个天性没受到过鼓励的人坚持留在他的感性世界里,用他超群的器官分析人性的结构,他就会受到无限的尊重。但是,一旦他要飞快地无所约束地钻到形而上学的东西里去,他的感官在那里再也抓不到、看不到和吮吸不到什么,所有这一切触角都在这里毫无目的地在虚无中摸索,谁都会对他精神的迟钝感到吃惊。
他没有受过任何哲学方面的教育
他本人在一八七八年还绝望地大喊过“我们全部的尘世生活都毫无意义”,但三年以后他的万能神学却能解决我们的一切世界之谜了。
他,一个六十岁的人,要求青年人节欲(而他自己作为男人从未进行过节欲),要求脑力劳动者对艺术和理性的东西表示冷漠甚至鄙视(而这却是他为之献出一生的事业)。
或者说真的认为普希金的作品“好处是可以让老百姓拿来当卷烟纸”吗?
我们看到,他,托尔斯泰像一个狂人似的夸海口,昧着良心夸夸其谈,为的是让我们觉察不到他是以说大话的方式来掩盖他的“证据”不足。
没有一个新时代的艺术家像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深地挖掘我们的灵魂。但他们二人都不曾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新的制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死硬的反动分子和专制制度的辩护士,他鼓吹战争和恐怖,疯狂地陶醉在超常增长的势力中,他是沙皇的奴仆,然而正是沙皇把他投进了监狱。他是一个帝国主义的、想要征服世界的救世主的崇拜者。托尔斯泰与他相反,托尔斯泰以同样的狂热讥笑前者所赞扬的东西,像前者令人惊异的卑躬屈膝一样,是令人惊异的无政府主义者,他公开谴责沙皇是杀人犯,教会和国家是窃贼,他诅咒战争,但同样也在嘴上挂着基督,手里捧着福音书——不过,二人都是出于一种受震惊的灵魂神秘莫测的恐怖,像反动分子那样把世界拉向倒退,使它处于恭顺和麻木的状态。
二人都是忏悔的召唤者,都是愤怒的过分相信爱的预言家。
种风者收获风暴。
“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一位年老的农民愤慨地抱怨说。
但最爱的不是他们不犯错误,而恰恰是他们犯错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不会再把圣徒尊为超尘世彼岸的使者,恰恰把他们当作人们当中最具俗世特点的人。
这个瘦小的农民惶恐地卷了卷帽子,终于急速地说出一些烦琐的问题,他问,现在土地是应该归农民,他什么时候能得到他的那一份土地?托尔斯泰回答时很不耐烦,一切不清楚的事情都使他恼火。
“摆脱这份肮脏的罪恶的财产,是多么难啊。”他在那些日子里(一九〇八年七月二十五日)悲叹道,因为有半个家庭紧紧抓住这份财产不放。
于是,他便呼吸急促地发出有气无力的声音,向女儿口授了他最后的思想,他称上帝为“无限的宇宙,人只是它的一个有限的部分,是它在物质、时间和空间上的显示”,他宣称,这种尘世的生物和其他生物的生命的联合,只能通过爱来实现。在他去世的两天前,他还集中他的所有感官,去捕捉崇高的真理,那可望而不可即的真理。然后,黑暗便渐渐地遮没了光辉的大脑。
人类从一个人的所有伟大之处获得新的更高的尺度。这个不断求索的智者只在热情真诚的自白中才预感到他的局限和规律。只是由于有了他这样的艺术家的自我塑造,人类的灵魂,天才的形象,在尘世间才会被人理解。
】
2025.10.24.
读完《政治的神学-(德)卡尔.施米特著刘宗坤等译》,16.6万字。
书摘:
【
一、主权的定义
主权就是决定非常状态。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对自由民主现代性的形成及其问题作了经典表述,其思路支配了20世纪学术的诸多重大问题意识。与此不同,施米特从新教伦理的对立面——天主教政治法理来看待自由民主现代性的形成及其问题,在解释继承罗马法传统的天主教政治形式的同时,带出截然不同的现代性问题景观和问题意识。
尽管该书相当神学化,施米特讨论的仍然是其一生关切的根本问题——现代性政治的正当性。书中一再提到的“宗教改革法权”和法国革命以来的“革命法权”的正当性问题,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用施米特自己的话说,如果要科学地研究民主政制,就“必须从一个我称之为政治的神学的特殊方面入手”
《价值的僭政-----个法学家对价值哲学的思考》(Die Tyrannei der Werte.Uberlegungen eines Juristen zur Wert-Philosophie)是一篇从法学家的立场检讨现代启蒙主义价值哲学的论文,展露了施米特政治法学的哲学立场,对于了解施米特对议会民主制的思想史批判的理论出发点具有重要意义。在施米特看来,“价值”这个词本来是经济学中的术语,如今成了哲学、法学、神学乃至各种社会科学的术语,因此,“价值”论不是某种学科的名称,而是整个西方现代文化和学术思想的经济一技术品质的表征。法国大革命确立的“政治正确”基于人的价值的宣称,随后欧洲各国订立自由民主宪法时,无不以人的价值为基本的政治正当性原则。从这种价值哲学的逻辑中,施米特看到了非人道的野蛮性质——希特勒的政治理念恰恰来自这种野蛮性。德国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同样认为,纳粹理念是启蒙主义的最终结果,与施米特的看法足以相互印证。换言之,施米特在魏玛时期对自由主义纯粹法学的批判具有深远的历史根据:康德的形式法学在哲学上不仅短视,而且幼稚。
关于教会的可见性,一切可说的话都基于两个信条:“人在世上并非离群索居”,“世界具有善的品质,世上的一切邪恶都产生于人的罪孽。”这两个信条从如下事实中获得其宗教意义:上帝变成了人。
但是,任何人都无权把自己的主观经验变成衡量真正的基督徒生活的标准。如同在一切基本事情上一样,一个人在追求成功时永远不应把它当作自己努力的结果,相反,他永远都必须仅仅依靠上帝的恩典而力求成功。
人在上帝面前什么也不是。但是,惟独在尘世,人才真正感到无望。立法者不会那么英明和仁慈,使人摆脱世俗合法性的种种后果。但是,上帝在尘世上利用神奇般的突变拯救了人,因为上帝把全部合法性的根据推溯到从他口里说出的一切话。
在这种情况下,基督徒实际服从的是上帝,而非权威。这不仅是世界历史上一场堪称伟大的革命——事实上,基督教为世俗权威奠定了新的基础。
拯救在于上帝变成了人(而非人变成了上帝)。基督有一个血肉之躯;同样,教会也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体。
而且,教会内部也有一个座右铭:服从上帝必须远甚于服从人。不过,这属于每个人自己决定的范围。这个附带条件异常有力而崇高,甚至在教皇永无谬误的问题上也是有效的。
但是,婚配已成为一个寓言的基础,这个寓言的最深刻意义在于,其全部要素都被圣化了——女人对男人的行为态度与男人对教会、教会对基督中保的行为态度完全相同。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中介等级系统,其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上帝之言。
无行为的信仰导致无信仰的行为。一个人也许非常苛严,对他来说,关于上帝无限性的一切表述看上去都是矛盾的,不真诚的,他可能出于真诚的原因保持沉默,因为如果他不同时作出严肃努力消灭自己的具体的可见性,那么,每个字都是谎言。这个人也许明天会处于同等的真诚状态中,因为惟有谎言才是对不真实的本质的真实表达。可见的教会被可见之物的教会所取代,出现了一种具有物证的宗教。一个人或许会拒绝一切正式的东西,因为正式的东西可能不真实。但是,他却达到了比一切正式的东西更不真实的结果,即对正式的东西的正式拒绝。
只有“紧急”这类状态才切合主权这个题目,也就是切合整个的主权问题。
是否只有上帝才拥有主权,换言之,是否只有那些公认的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或者说皇帝、帝王、人民,即那些把自己直接等同于人民的人才拥有主权?这个问题始终指向主权问题,以及如何在具体情况下运用主权概念。
非常状态的首要特征就是不受限制的权威,它意味着终止整个现有秩序。
一切法律均是“具体处境中的法”(Situationsrecht)。统治者创造并保护整个处境,他垄断了最终决定权。国家主权的本质正在于此,它必须在法理上正确地界定为对决定权的垄断,而不是对强制和统治的垄断。非常状态最为清楚地揭示了国家权威的本质。决断在这里与法律规范分道扬镳,若用一个悖论来表示就是,权威证明了无需在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法律。
对康德而言,紧急法令根本就不是法律。当代国家理论揭示了两种相对趋势的有趣景象,即忽视紧急状态的理性主义趋势,以及源自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理念并关注紧急状态的自然法趋势。
如果它们无法得到解释,那么一般也无法得到解释。这个难题常常没有引起重视,因为一般不是以情感去思考,而是以令人舒适的浅薄去思考。但是,特殊却是以强烈的情感来思考一般。
---克尔凯郭尔
在政治现实中,并不存在一种无法阻挡的至上权力或最高权力完全按照自然法的必然性运作。权力在法律中证明不了什么,原因极其平常,与时代精神保持一致的卢梭曾将其归结如下:暴力是一种实质权力,强盗手中的手枪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1】
人们认为,不是国家而是法律才拥有权力。
但是,属于自治的某种“完备性”使得沃岑道夫的构想十分危险,因为在历史现实中,这个充满学究气的历史问题常常始料不及地由协商变成专政。沃岑道夫的纯粹国家观把国家限制在维持秩序的范围内。
决断论(请允许我创造这样一个词)类型的经典代表人物是霍布斯。
在法律生活的现实中,至关重要的是由谁来决断。权限问题总是与实质的正确性问题并驾齐驱。法律形式问题就存在于决断主体与决断内容的对比中,以及主体的正确含义之中。法律形式没有先验形式所具有的先天性空洞,因为它完全产生于法律的具体性。法律形式也不是技术性的精确形式,因为后者具有要达到某种目的的功利性,它在本质上是物质性的和非人格性的。最后,法律形式也不是审美产品的形式,因为,后者对决断一无所知。
但是,他没有看到,经院思想中的实体概念与数学和自然科学思想中的实体概念完全不同。实体与法律实践的区别不能通过植根于自然科学的概念来把握,它在主权概念的历史上具有根本意义【1】,因而是法学讨论的本质性因素。当凯尔森提出选择民主的理由时,他公开地暴露出自己思维的自然科学性质。【2】
“人民永远是好的”,西哀士(Emmanuel Sieyes)说:“一个国家不论以何种方式表达其愿望,只要它是自己的愿望就足够了,一切方式都是对的,因为国家的意志永远是最高的法律。”
人民的声音(die Stimme des Volks)就是上帝的声音一1801年杰弗逊的胜利奠定了这一信念的基石。托克维尔在描述美国民主时说道,在民主思想中,人民居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上,就像上帝居于世界之上一样,成为万物的原因和目的,万物生于兹又归于兹。今天却恰恰相反,像凯尔森这样知名的法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能够把民主看作相对化和非人格化的科学主义的表现。这种观点与政治神学和形而上学在19世纪的发展是一致的。
在波纳德看来,传统为人能够在形而上学上接受的内容提供了惟一的可能性,因为个体的理智过于软弱拙劣,不能靠自己认识真理。这三位德国人在描绘人类历史进程的令人惊骇的图书中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一群盲人正受一位用手杖探路的盲人引导!
一切无政府主义理论均围绕着同一个公理转:“人民是好的,而官员却是腐败的。” 德•迈斯特的主张恰好相反,即权威本身一旦存在便是好的
对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者来说,人虽然天性愚昧野蛮,却是可以教化的。所以,正是以教育学为根据,“法律专制主义”理想被正当化:混沌未开的人类要受立法者的教化(按照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立法者能够“改变人的天性”);
德•迈斯特和波纳德最为关注《社会契约论》框架中的国家理论,在这部著作中,人绝对没有被看作天性善良;正如赛利尔(Ernest Seilliere)精彩地证明的那样,只有卢梭晚期的小说才阐明了著名的人性本善的卢梭式论题。
对王权和贵族制的痛恨促使自由派资产阶级向左转,而害怕在激进民主派和社会主义的威胁下失去财产又促使他们向右转,倒向一个强有力的王权,以期其军事力量能保护他们。于是,自由派资产阶级便摇摆于两类敌人之间,并试图欺骗他们。斯泰因的解释截然不同,他借助“生命”来解决这个问题,把诸如此类的矛盾统统归因于生命的复杂性。“各种对立面相互矛盾地结合在一起”,这“恰恰是一切生命存在的真正本性”。
关于国家与社会的无政府主义哲学若要做到首尾一贯,其全部学说最终就必须回到一个根本论题上,即“人性恶”与“人性善”的对立。这是政治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但“特伦托信纲”【1】对这个问题却含含糊糊,不置可否。
按照新教教义,自然人是彻底堕落的。与此相反,“特伦托信纲”则认定,人性只是被伤害、削弱、搅乱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思维便成为天主教政治观念的根本对立面,因为天主教的政治观念反对经济思维中与事务性、诚实和理性相等同的一切。
经济思维有其自身的理性和真确性。这种理性和真确性就在于,经济思维蕴含着绝对的事务性,仅仅关注实实在在的东西。政治被看成非事务性的【1】,因为它必定要关注经济价值以外的其他问题。天主教的突出特征就是其政治性,与绝对的经济事务性根本不同。
没有权威,就没有政治,没有信念伦理(Ethos der uberzeugung),就没有权威。
一切严重的社会对立都不可能通过经济手段来加以解决。雇主对工人说,“是我养活了你们”、工人则回答说,“是我们养活了你”。
不管出现什么结果,天主教都不可能与工业资本主义相结合。
从真正的意义上说,只有当宗教成为一桩私人事务时,绝对的私有财产才能获得无条件的保障,免遭被侵犯的一切风险【1】。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宗教大法官坦言,他自觉自愿地听任撒旦的诱惑,因为他知道,人按其本性便是邪恶和卑劣的,是一个需要主人管束的怯懦的反叛者。惟有罗马的司祭才有勇气承担因这种权力而引起的全部诅咒。通过宗教法庭大法官这个形象,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他那潜在的不敬神的本性强烈地投射到罗马教会中。他从根本上具有一种无政府的(这个词经常也意指不敬神的)本能冲动,因此,对他来说,一切权力都是邪恶的、违背人性的。邪恶的诱惑是一切权力的内在本质,它在世间必定是无休无止的。只有在上帝那里,权力与善的冲突才最终获得了解决。但是,如果谁想通过拒斥一切世俗权力来逃避这种冲突,就会导致最糟糕的非人性。
我们必须拿它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来进行比较,看看普洛斯彼罗(Prospero)是如何变成共济会司祭的,凯列班(Caliban)又是如何变成帕帕杰诺的。【1】
天主教在欧洲的最后一个劲敌是共济会。【1】我无法判断它是否仍然体现出其英雄时代的那种激情。但是,不管共济会有什么样的精神抱负,这些抱负对融贯的经济思维来说都无关宏旨,如同国际联盟和天主教一样。对经济思维而言,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一些幽灵罢了:一个也许是未来的幽灵,另一个也许是过去的幽灵。【2】
我想第三次重申,受经济思维支配的资本家的事务性非常接近于激进共产主义的思想意识。如果听任经济一技术思维按其内在规律性运行的话,那么,无论人还是物,都不需要“政府”。
当上帝从无中造出了一个世界,他也把无变成了一种简直令人惊异的东西,变成了某种从中创造出世界来的东西。一种自我肯定、自我证实和自我授权,一种许多词语同自我(Selbst)的组合,一种所谓的自我组合(Autokomposit),足以显现众多不可忽视的新世界,这些世界创造出了自身,并且创造出自身可能性的条件——至少是实验条件。
“犹太人和异教徒中没有神学,神学仅仅存在于基督教,而且前提是,它所言说的是上帝的已成血肉之言(fleischgewordene Wort)。犹太人爱好解经(Exegese),异教徒搞神话学和形而上学;只有在言说了上帝成人之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神学。”使徒和殉教者同样不是神学家,他们宣道、见证;相反,神学则以具体论证的形式贯彻道之启示(Logos-Offenbarung)的延伸。神学仅仅存在于基督第一次和第二次来临之间。
经过与我的多次交谈,佩特森已经相当熟悉我1922年发表的《政治的神学》一文。【1】这篇文章并没有涉及神学教义,而是涉及一个学术理论问题和概念史问题:神学与法学论证及其认识概念的结构同一性。
国家的概念以政治的概念为前提。
换句话说,人们今天不再从国家的角度界定政治,而是必须反过来,从政治的角度界定和解释今天也还可以称为国家的东西。但是,今天政治的标准不可能是一种新的实体、新的“质料”或新的自主领域。今天,惟一科学的标准、惟一替代性的标准就是一种联合(Assoziation)或分化(Dissoziation)的紧密程度,也就是-划分敌友。
《伊利亚特》中有一行诗——王应该是一个(2,204)。这句诗“在中世纪国王与教宗之间的争执中,同样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黑格尔有个说法:认为没有经过宗教改革就完成了革命,或者认为旧宗教及其圣物在完全相反的国家制度下能够安稳、和谐地存在,这些都“应该被视为近来愚不可及的想法”(《哲学全书》,§552)。黑格尔的命题肯定得被理解为一种政治的神学陈述【1】
《政治的神学》是我在1922年发表的一篇法理学的国家法学论文,其副标题是“主权学说四论”。佩特森不仅隐瞒了这个副标题,也隐瞒我在1933年11月为1934年第二版写的序文中对王者君临而不统治(le roi regne et ne gouveme pas)这一说法的暗示。从一种客观的原因来说,这一切非常令人遗憾。因为,这种做法掩盖了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佩特森本人1925年在其《什么是神学?》一文中提出来的问题:神学与法学的关系。作为两种科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结构相符的概念进行思考的。
韦伯是遮掩说的:罗马教会的法“不同于其他神法,创造了一种理性的法令(eine rational Satzung)”,正如其他的神法不能创造罗马法;
因为,至少在天主教的基础上,他们的牧灵的决疑术(Kasuistik)显示了同塔木德作品的某些相似性。但在这里,一切都由罗马教廷中央机关控制,而且只有通过教廷中央机关,那种高度灵活的法令才能培植有约束力的伦理一社会规范。这祥一来,就得以形成只有在神圣和世俗的法律之间才有的那种关系:对世俗法而言,教规法简直就是一位通向合理性道路的引导者。而且,这使得天主教会具有理性“机构”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韦伯,《经济与社会》,第480—481页)
简言之,令人吃惊的是,佩特森在这里多么清楚地认识到并陈述了:决断论和Prazisionismus(严律论)都属于上帝之言的具体践行,一旦拒绝由此要求的司法管辖(Juridifiziemng),人们就会把卡里斯玛的直接性变成一种自我毁灭的非理性。
布鲁门伯格整个混淆了我的观点,以为我极力在宗教的、终末论的和政治的观念之间作出了导致误解的类比(第18页)。也许值得提请注意:我致力于政治的神学并没有陷入任何一种混乱的形而上学,而是借助一些特殊概念处理一件改头换面的经典事件。这些特殊概念是在“西方理性主义”的两种历史性高度发展和高度形塑的位置架构(Stellengefuge)的系统思想中形成的,一个位置架构是大公教会及其整个法的理性(mit ihrer ganzen juridischen Rationalist),另一个是欧洲公法的国家--而且在霍布斯的体系中还以基督教为前提。这种国家根据战争的国际法学说成功地实现了至今仍然最伟大的人的理性“进步”,也就是区分了敌人与罪犯,从而为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的战争中保持中立的学说提供了惟一可能的基础。现代的时代转变才与我以及我的政治的神学相干。
在此期间,政治经验以及民众动员式(由Bert Brecht传达)的启蒙带来的是:合法性只能被理解为匪徒黑话(Gangstersparole)。当今谁想强调自己拥有法权(Recht),为自己的诉求辩护,他所使用的词语至多是正当的(legitim),而不是合法的(fcgd),即便他靠一项自己颁布的法律来为自己提供法权基础(Rechtsgrundlage),支配着一项法律得以可能的全部条件——共识、公共意见、立法程式因素的操纵,以至于他的授权(Ermachtigung)也能够被科学地称为一种实际的自我一授权(Selbst-Ermachtigung)。
上帝创造了人并且赋予人以自由,人这种受造物则因自己被赋予了自由而使上帝的那个不需要救赎的世界变得需要救赎,奥古斯丁掩盖了这种自由中的神性所带来的困难。有这种〔自由〕能力的受造物——人,不是通过行为(Tat),而是通过罪行(Untat)来维护自己的自由。
在革命时代,凡古人都是敌人-米涅[Mignet]语
我同歌德专家的无数次非公开谈话时引用并解释了这句话----《诗与真》(Dichtung und Wahrheit)第4卷前面那句著名的拉丁语格言:nemo contra deumnisi dues ipse(惟有上帝自己能反对上帝>。【2】
自由先于理性,而新事物先于自由(stat pro ratione Libertas,et Novitas pro Libertate)。
因此,价值哲学实际上是目标明确、对基本权利的重新解释,确立了这些权利的所谓第三效用和直接的司法地位
因此,一切形式的价值都效命于一切社会的和生物学的乌托邦。价值和非经济学的价值逻辑甚至成为乌托邦的驱动力。所以,很容易在诸如“世俗化和乌托邦”这样的总体框架内讨论非经济学的价值逻辑对法学的一些具体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价值哲学所说的价值并不拥有存在(Sein),而是拥有效用(Geltung)。价值并不存在,而是起着效用。
但价值规定的纯主体性的自由导致价值与世界观之间的一场永恒斗争,一场又是一切人与一切人的战争,一场永恒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bellum omnium contra omne)。
煽动着斗争和敌对情绪的,始终是价值。
价值之特殊性恰恰在于它取代某种存在,只有效用。
这种价值的僭政清楚表现在片面的现行道德类型,表现在人所共知的(哪怕本来富有退让精神的人)对异类道德的不容忍;尤其表现在一种人格从个体上为唯一一种价值所控制的情况。因此,便产生一种对正义的狂热信仰(即使世界沦亡,也应行义[fiat justitia,pereatmundust]),它不仅背逆爱,更背逆博爱,背逆一切更高的价值。[1]
可以肯定,在更高的程度上切中价值内涵的是歌德就理念说过的话:它总以陌生来客的形象出现。
】
【时事简评】
【原理通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