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意 味 着 什 么 ?
重阳jm
新世纪伊始,《诗刊》每月出一期两册。即上半月刊和下半月刊两册,内文各有80页,共160页。每期在上半月刊上发的两页“旧体诗”(下半月刊不发旧体诗),占当期总页数的1.25%。
拿起《诗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手书“诗刊”二字,令人想起伟大诗人毛泽东及其光辉诗篇,不由肃然起敬。其次是令人深思的四句话:“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诗歌月刊;各大图书馆必藏的刊物;中国诗人的必经之路;心与心的最短距离”。说《诗刊》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诗歌月刊”,这可能;说《诗刊》是“各大图书馆必藏的刊物”,这也可能;说《诗刊》是“心与心的最短距离”还是可能的;但说《诗刊》是“中国诗人的必经之路”这不可能!若说《诗刊》是中国无韵诗人的必经之路,那就太对了!因为《诗刊》正是为无韵诗人搭桥铺路的。然而,因为“无韵诗”不是诗,所以,中国诗人不一定都是“无韵诗人”,因此,说《诗刊》是“中国诗人”的必经之路,当然是不可能的!凡诗人必经《诗刊》吗?笑话!
打开《诗刊》,翻遍两册一百六十页,除了两页“旧体诗”,再难找到“诗”了。不管是“诗人珍爱的”还是“特别推荐的”或是“诗群”“诗阵”“诗星”,不管是“巡礼的”“生命的”“著名的”“现代的”“后现代的”或是“风采的”“灯下的”“国内的”“海外的”,怎么就很难找着“诗”了呢?!原来,《诗刊》上的诗,都是无韵诗,而无韵诗不是诗,难怪找不到“诗”了。正如你走进了“泥人”群,“石人”群,“木人”群里,到处都是“人”却都不是人一样。《诗刊》里那长长短短,散散落落,一行行,一排排,一篇篇的不都是“诗”吗?是啊,那些都是“诗”,但不是中国诗,不是中华诗!因为中国诗,中华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诗。这里的诗,大多都没有节奏没有韵律,大多都没有中国诗性,所以大多都不是诗。
《诗刊》,是中国的《诗刊》,是中国最权威的《诗刊》,是代表中华民族的《诗刊》!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诗文化的《诗刊》!所以它必须刊发中国诗,必须刊发中华诗!那么,它发中国诗了没有?发了!它发中华诗了没有?发了!君不见有两页“旧体诗”吗?不是偶尔也发几篇有韵的白话诗吗?
两页“旧体诗”,意味着什么?只占总页数的1.25%的“旧体诗”,能说明什么?大概它可以向人们解释:《诗刊》并没有忘记老祖宗呀,《诗刊》是刊发中华传统诗的呀!两页“旧体诗”在《诗刊》上是个多么光辉灿烂的点缀物啊!因此,它可以用“诗”的光环套住千千万万个诗爱者;它可以用“诗人的必经之路”躯使万万千千个诗爱者乖乖地每年掏出一百多元钱订购《诗刊》;因此,也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拿出大量的资金来办“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诗歌月刊”;可以理所当然的拥有高职称,高职位,高薪金 ……。然而,这1.25%页的“旧体诗”能说明《诗刊》在继承诗传统,弘扬诗精神吗?在这1.25%页上,仅仅发表几个传统诗作者的作品,就能证明《诗刊》是中国诗人的必经之路了吗?就能说明中华传统诗在中国已经发扬光大了?创新了?发展了?进步了吗?它是想说明中国传统诗在中国诗歌中的地位?位置?分量?份额?轻重?让世界了解中国新、旧诗的比例?比重?还是别的什么?但我想这或许是特意张扬其“古”的意思吧?!因为只有张扬其“古”得掉碴了,“老”得掉牙了,“旧”得不中用了,才能足以说明“旧体诗”不景气了,无发展前途了,才能足以显示出“新诗”的兴旺发达,前途无量。要不,为什么这两页的边线上总要饰有古式石印线装书的“边饰”呢?这种“边饰”恐怕现今的小学生,中学生没有见过,甚至大学生也少有见过。什么意思呢?无非是为了“显古”“显老”“显旧”罢了!这样,不是就与“旧体诗”十分相称了吗?这“古、老、旧”的玩意儿,还会有人喜欢吗?对那些“喜新厌旧”的读者们,特别是青少年们,还会去光顾吗?那么,这是诱导呢?还是误导呢?
记得我曾写过一首《<诗刊>一页思》的小诗,写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即95年第1期上发表的一页旧体诗,刊有刘征的“金缕曲”,段天顺的“竹枝词”,张福有的“念奴娇”,陈秀新的“绝句”,秦中吟的“月亮山”等数首诗词。然而页面上却整个儿打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以致字迹模糊难辨。因此有感而发:“像一片虚幻的阴影,漫漫于眼底缭绕。若烟台山上硝烟犹在,如四大水库瀚波浩渺。刘、段曲家,陈、张词豪,秦中吟诗好。青玉案,金缕曲,两奏念奴娇;四绝句,五竹枝,月亮山上观海潮。真可惜,夜幕降了,魂招鬼闹。何时天池引水,尽洗尘嚣!”然而,时隔八年了,《诗刊》却一直没有“天池引水,尽洗尘嚣”。真是令人大失所望!
何谓“古”?何谓“旧”?何谓“老”?“古,旧,老”真的就都不好了吗?人到六七十岁,就被称为老人。而“中国新诗”已经八十多年了,不是也很老了吗?几百年的老树,古树,它的芽、叶、花,都是老芽?古叶?旧花吗?地球山河老不老?古不古?有谁会说古山,老河,旧地球呢?太阳,月亮,星星,古不?老不?有谁会说古太阳,老月亮,旧星星呢?中国文字几千年了,几经演变,到了今天,还是古字?老文?旧诗吗?我们的语言千万年了,演化至今,还是古言?老语?旧话吗?中华诗词几千年,几经演化至今天,怎么就都是古的,老的,旧的呢!如果说五七言,四八句是诗的古老形式,被称为古诗,旧诗;那么两条腿直立的人不也是古老的形式吗?难道都是古人?老人?旧人吗?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可以说,普天下的人或事,时时都在变化,天天都是新的。也就是说,今天的人和事都是昨天的人和事演变的结果;今天的就不是昨天的,现今的就不是过去的!
自由诗形式在外国已经几百年了(中国古诗也不乏自由式),不也是很古很老很旧了吗?被引进中国怎么就成“新”的了呢?就惠特曼“打破诗与散文的形式界限”而将散文分行成诗至今也是一百多年了,不也是很旧了吗?中华诗词发展到今天,写的都是今人今事,新内容,新思想,新意境,新情趣,怎么就成了古的老的旧的了呢?
节奏和韵律是大自然的本象,是普天下万事万物周期性变化的精彩演示。大到宇宙天空,小到原子电子。日出日落,月缺月圆,风云雷电,雨雪冰霜,海潮海浪,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生生息息,无穷无尽 ……。中华民族语言纳大自然的精华,音高声低,急慢轻细,抑扬顿挫;中华诗词融大自然的精华,有节奏有韵律,自古至今,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光辉灿烂!节奏和韵律,是中华诗的生命;节奏和韵律,是中华诗的象征,中华大地是有韵诗的发祥地,岂能容忍无韵“非诗”的泛滥!
2002.4.15
首发2002年6月《艺苑》总14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