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重阳新韵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阳《新韵说》(论文选编)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 13:35 | 只看该作者
1.25% 意 味 着 什 么 ?       

重阳jm


    新世纪伊始,《诗刊》每月出一期两册。即上半月刊和下半月刊两册,内文各有80页,共160页。每期在上半月刊上发的两页“旧体诗”(下半月刊不发旧体诗),占当期总页数的1.25%。
    拿起《诗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手书“诗刊”二字,令人想起伟大诗人毛泽东及其光辉诗篇,不由肃然起敬。其次是令人深思的四句话:“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诗歌月刊;各大图书馆必藏的刊物;中国诗人的必经之路;心与心的最短距离”。说《诗刊》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诗歌月刊”,这可能;说《诗刊》是“各大图书馆必藏的刊物”,这也可能;说《诗刊》是“心与心的最短距离”还是可能的;但说《诗刊》是“中国诗人的必经之路”这不可能!若说《诗刊》是中国无韵诗人的必经之路,那就太对了!因为《诗刊》正是为无韵诗人搭桥铺路的。然而,因为“无韵诗”不是诗,所以,中国诗人不一定都是“无韵诗人”,因此,说《诗刊》是“中国诗人”的必经之路,当然是不可能的!凡诗人必经《诗刊》吗?笑话!
    打开《诗刊》,翻遍两册一百六十页,除了两页“旧体诗”,再难找到“诗”了。不管是“诗人珍爱的”还是“特别推荐的”或是“诗群”“诗阵”“诗星”,不管是“巡礼的”“生命的”“著名的”“现代的”“后现代的”或是“风采的”“灯下的”“国内的”“海外的”,怎么就很难找着“诗”了呢?!原来,《诗刊》上的诗,都是无韵诗,而无韵诗不是诗,难怪找不到“诗”了。正如你走进了“泥人”群,“石人”群,“木人”群里,到处都是“人”却都不是人一样。《诗刊》里那长长短短,散散落落,一行行,一排排,一篇篇的不都是“诗”吗?是啊,那些都是“诗”,但不是中国诗,不是中华诗!因为中国诗,中华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诗。这里的诗,大多都没有节奏没有韵律,大多都没有中国诗性,所以大多都不是诗。
   《诗刊》,是中国的《诗刊》,是中国最权威的《诗刊》,是代表中华民族的《诗刊》!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诗文化的《诗刊》!所以它必须刊发中国诗,必须刊发中华诗!那么,它发中国诗了没有?发了!它发中华诗了没有?发了!君不见有两页“旧体诗”吗?不是偶尔也发几篇有韵的白话诗吗?
    两页“旧体诗”,意味着什么?只占总页数的1.25%的“旧体诗”,能说明什么?大概它可以向人们解释:《诗刊》并没有忘记老祖宗呀,《诗刊》是刊发中华传统诗的呀!两页“旧体诗”在《诗刊》上是个多么光辉灿烂的点缀物啊!因此,它可以用“诗”的光环套住千千万万个诗爱者;它可以用“诗人的必经之路”躯使万万千千个诗爱者乖乖地每年掏出一百多元钱订购《诗刊》;因此,也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拿出大量的资金来办“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诗歌月刊”;可以理所当然的拥有高职称,高职位,高薪金 ……。然而,这1.25%页的“旧体诗”能说明《诗刊》在继承诗传统,弘扬诗精神吗?在这1.25%页上,仅仅发表几个传统诗作者的作品,就能证明《诗刊》是中国诗人的必经之路了吗?就能说明中华传统诗在中国已经发扬光大了?创新了?发展了?进步了吗?它是想说明中国传统诗在中国诗歌中的地位?位置?分量?份额?轻重?让世界了解中国新、旧诗的比例?比重?还是别的什么?但我想这或许是特意张扬其“古”的意思吧?!因为只有张扬其“古”得掉碴了,“老”得掉牙了,“旧”得不中用了,才能足以说明“旧体诗”不景气了,无发展前途了,才能足以显示出“新诗”的兴旺发达,前途无量。要不,为什么这两页的边线上总要饰有古式石印线装书的“边饰”呢?这种“边饰”恐怕现今的小学生,中学生没有见过,甚至大学生也少有见过。什么意思呢?无非是为了“显古”“显老”“显旧”罢了!这样,不是就与“旧体诗”十分相称了吗?这“古、老、旧”的玩意儿,还会有人喜欢吗?对那些“喜新厌旧”的读者们,特别是青少年们,还会去光顾吗?那么,这是诱导呢?还是误导呢?
    记得我曾写过一首《<诗刊>一页思》的小诗,写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即95年第1期上发表的一页旧体诗,刊有刘征的“金缕曲”,段天顺的“竹枝词”,张福有的“念奴娇”,陈秀新的“绝句”,秦中吟的“月亮山”等数首诗词。然而页面上却整个儿打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以致字迹模糊难辨。因此有感而发:“像一片虚幻的阴影,漫漫于眼底缭绕。若烟台山上硝烟犹在,如四大水库瀚波浩渺。刘、段曲家,陈、张词豪,秦中吟诗好。青玉案,金缕曲,两奏念奴娇;四绝句,五竹枝,月亮山上观海潮。真可惜,夜幕降了,魂招鬼闹。何时天池引水,尽洗尘嚣!”然而,时隔八年了,《诗刊》却一直没有“天池引水,尽洗尘嚣”。真是令人大失所望!
    何谓“古”?何谓“旧”?何谓“老”?“古,旧,老”真的就都不好了吗?人到六七十岁,就被称为老人。而“中国新诗”已经八十多年了,不是也很老了吗?几百年的老树,古树,它的芽、叶、花,都是老芽?古叶?旧花吗?地球山河老不老?古不古?有谁会说古山,老河,旧地球呢?太阳,月亮,星星,古不?老不?有谁会说古太阳,老月亮,旧星星呢?中国文字几千年了,几经演变,到了今天,还是古字?老文?旧诗吗?我们的语言千万年了,演化至今,还是古言?老语?旧话吗?中华诗词几千年,几经演化至今天,怎么就都是古的,老的,旧的呢!如果说五七言,四八句是诗的古老形式,被称为古诗,旧诗;那么两条腿直立的人不也是古老的形式吗?难道都是古人?老人?旧人吗?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可以说,普天下的人或事,时时都在变化,天天都是新的。也就是说,今天的人和事都是昨天的人和事演变的结果;今天的就不是昨天的,现今的就不是过去的!
    自由诗形式在外国已经几百年了(中国古诗也不乏自由式),不也是很古很老很旧了吗?被引进中国怎么就成“新”的了呢?就惠特曼“打破诗与散文的形式界限”而将散文分行成诗至今也是一百多年了,不也是很旧了吗?中华诗词发展到今天,写的都是今人今事,新内容,新思想,新意境,新情趣,怎么就成了古的老的旧的了呢?
    节奏和韵律是大自然的本象,是普天下万事万物周期性变化的精彩演示。大到宇宙天空,小到原子电子。日出日落,月缺月圆,风云雷电,雨雪冰霜,海潮海浪,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生生息息,无穷无尽 ……。中华民族语言纳大自然的精华,音高声低,急慢轻细,抑扬顿挫;中华诗词融大自然的精华,有节奏有韵律,自古至今,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光辉灿烂!节奏和韵律,是中华诗的生命;节奏和韵律,是中华诗的象征,中华大地是有韵诗的发祥地,岂能容忍无韵“非诗”的泛滥!
                                               2002.4.15  
首发2002年6月《艺苑》总149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 13:36 | 只看该作者
诗坛“炮轰”一说


重阳jm



   《诗刊》2002年第一期上半月刊第2页“面对面”中,“一位关注《诗刊》命运的读者”提出“可考虑增设”一个栏目“炮轰一诗”:“此栏目只对作品不对人,发动读者毫不留情地对某些‘高深之作’有啥说啥,……。”对此,编者说:“批评可以,炮轰不行,你说呢?”“你”说了没说?怎么说的?我不知道。但我却说:为什么“炮轰”不行?对那些歪诗,痞诗,流氓诗不该“炮轰”吗?,对那些任意泛滥的无韵“非诗”“伪诗”不该“炮轰”吗?中国新诗的完全西化,没有了一点儿民族特色,洋奴相十足,败坏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诗风,致使中国青少年忘韵,忘诗,忘祖,忘族,对此罪恶,难道还不该“炮轰”吗?而无韵“非诗”在中国泛滥,公然“反传统”“反民族化”,“反大众化”,这实际上又岂止是“炮轰”呢!
   “批评可以,炮轰不行。”一幅霸道的“诗老大”面孔,盛气凌人,俨然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是啊,国家级的权威刊物,是代表国家的“国刊”,是“炮轰”不得的!这就是《诗刊》把持者自恃无恐的“盾牌”、“保护伞”!。在这个威严强大的“盾牌”保护下,把《诗刊》变成了无韵“非诗”的大本营,变成了洋奴“西诗”的繁殖地。让无韵“非诗”疯狂泛滥,把中华传统诗性“批评”到了九霄云外,把节奏和韵律“批评”得溜溜精光!“新诗”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诗风“批评”了几十年,真不知往日的“批评”比现今的“炮轰”会有几许“温柔”呢?!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赞成“关注《诗刊》命运”的那位读者建议增设“炮轰一诗”的栏目,当然也不知道他要炮轰的所谓“高深之作”是些什么样的玩意儿。我只是觉得,如果是对有害于中国诗性的,有害于中华民族诗文化传统的,有害于节奏和韵律的,有害于中国诗歌事业发展的东西,“批评”与“炮轰”都是必要的!不会有人指望无韵“非诗”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君不见,封建时代的泥人神台,木偶佛像,有几个是自动退出“统治”地位的?尽管那些制作泥人木偶的玩家可以混个艺术大师的头衔以光宗耀祖,但泥人木偶终究保不住他们“造假”的命运。
    人类的历史给人们演示了一条真理:战争与和平都是必要的!
   “炮轰”这个字眼儿太难听也太吓人了,我们可以不必那么说。但是,诗坛不干净,总该清扫一下吧!诗坛不干净,非诗霸道,歪诗横行,伪诗猖獗,诗风肮脏;诗坛不干净,应清扫一下,清扫干净了,迎接新韵新诗登台。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个时代诗人们的任务,这个任务是艰辛的,长期的,也是光荣的,义不容辞的。
    清扫诗坛,迎接新韵新诗登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诗坛的一大景观,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必然要出现的历史一幕!
                     2002.4.25  
首发2002年11月《新韵》总2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 13:38 | 只看该作者
诗人访谈录

    ——为了诗歌,为了诗人!

   (发言人:重阳JM)


    问:您认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答:首先阐明,这里所说的“诗人”是中国诗人。优秀的诗人必备优秀的素质。不同时代的人的素质不同,同时代的人的素质亦不同。“优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同时代的人,因立场,观念的不同也不同。当今中国人的素质在普遍意义上的要求我且不必说了。单就诗人而言,首先必需是爱诗的人,爱中国诗的人,爱中华民族的诗的人!
    问;您对近二十年诗歌有什么看法?
    答: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引进了外国自由诗,即分行的散文。打破了中国的诗传统,被称为中国新诗。汹涌澎湃发展至今,已成了中国的诗坛“主流”。要说近二十年,新诗是蒙胧、现代、后现代、第三代、第三代后等等“代”的不断更新。不但抛弃了中国诗性、诗传统,就连最起码的节奏和韵律也丢得精光,因此早已不是诗了!我称它为“无韵非诗”。而中华诗词的复苏,中国诗传统的再现,特别是近几年“新华新韵”的创立,代表了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无限希望。
    问:您对诗创作持什么样的观点?
    答:诗和其它任何艺术创作一样,是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结晶,代表着人民的意愿和希望。所以,只有反映人民意愿和希望的诗创作才是有意义的。对于中国人民或中华民族的子民,只有用中国特有的诗形式,或中华民族特有的诗风格进行诗创作,才有利于中国诗文化的发展和有利于中华民族诗精神的发扬。
    问;您怎样看待民间诗报?
    答:中国新诗完全的“西化”,是中国知识文人崇洋意识的反映。无韵“非诗”的泛滥,是摒弃中华民族诗传统,违背人民意愿的结果。民间诗报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的意愿和希望,反映出民族精神的生发。除了它质朴、纯洁、通俗、活泼,民族性,人民性的一面,又表现出它受知识文人创作方式的影响和自由主义狂热的支配,甚至盲目的追随时髦,赶潮头,多数已偏离了民族诗文化发展的轨道,在无韵“非诗”的邪路上越滑越远。
    问:您认为新世纪的诗歌将怎样走向?
    答: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自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中华民族诗文化的发展自有中华民族诗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这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所以,新世纪中国诗歌只能沿着中华民族诗文化的发展方向继续前进。那就是继承诗传统,弘扬诗精神,走中华民族的有韵诗的改革创新之路。
    问:您认为当代诗歌写作存在哪些问题?
    答:最大的问题就是完全抛弃了中华民族的诗传统,没有了中国诗性。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无韵“非诗”,以至泛滥成灾的问题。
    问:您怎样看待传统诗词?
    答:中国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象征。我们应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但是,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样,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华传统诗词也应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以格律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词,已不适应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需要,它必须以新的形式适应新的时代。所以,我们既不能照搬外国,也不能照搬“过去”;就是说,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改革创新。
    问:您怎样看待新诗歌?
    答:所谓新诗歌,是指自由白话诗吧。严格的讲,它并不“新”,它是从国外引进的已经很古老的形式。中国在二十世纪初,引进了外国自由诗,被称为中国新诗。大致可分为有韵新诗和无韵新诗(分行散文)两大类。有韵新诗溶合了中华传统诗词的部分特点,有节奏和韵律,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代表中国诗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华新韵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景无限光明。无韵新诗则彻底背叛了民族传统,把节奏和韵律丢得精光,已被人们认清了它不是诗。而且,在二十世纪中期,毛泽东就已经无情地批判了它,人民大众早已不理睬它了。可以说,无韵新诗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已经不是诗了!
    问:写诗,您是用笔还是用电脑?
    答:用电脑。
    问:您在诗创作中,得过何种奖项?参加过哪些笔会诗会?有何感受?
    答:我在几十年的诗歌创作中,很少投稿,当然也很少发表。在中国过去的几十年里,刊发有韵诗歌的报刊很少。有韵诗歌在中国似乎要灭绝了。即便有少量的发表,也不过是严谨的格律诗词,或被贬称为自度曲,顺口溜,打油诗什么的,有气无力地情势令人担忧。各部门,各报刊举办的形形色色的诗赛,笔会,都无非是为了弄钱,游戏或旅游。我自然参予过,体验过,感受多多。所谓的“奖项”也无非是自己花钱买来的,根本不会有什么好作品出现,即便有,大多是吹、捧、炒出来的。中国新诗迷茫的现状,不正是对这种怪象猾稽地讽刺吗?
    问:您是什么时侯开始诗创作的?处女作是哪首?(可另纸附录)
    答;我是上中学时开始诗创作的,但作品没有保存下来。大概保存至今的《起早上学路吟》是最早的一首,可算是处女作吧:
  旷野寂静秋虫鸣
  晨风如水沾朱英
  夜幕未开月为灯
  星妹星妹伴我行
    问;您最满意自己的诗作是哪首?(附原稿,可另纸)
    答:我的诗作都是试验性的作品,只能算作“新韵”的试验记录。我还没有自己最满意的诗作。在这个无韵“非诗”泛滥的时代,我对自己的诗作不满意,当然也不会被别人满意。我只能《带着诗美人流浪》:  
  带着诗美人流浪
  大河岸边诗野荒凉
  诗美人乘着漩涡远航
  瞠目一片涌动的黑浪
  虚幻的夜晚不能入眠
  数着星星察点胸膛
  炽烈的肝火熔化了肺叶
  只剩下一颗冰冷的心脏
  闪光的诗句无人拾捡
  生锈的铜板灸热手掌
  寒酸的吟子在诗野踉跄
  乞食的缪斯化笔作杖
  不倔的信念拧成一股缆绳
  维系着欲倾的往日的辉煌。
    问:您认为近几年哪首诗是比较好的?(附原稿,注明作者简介)
    答:近几年诗坛流派繁杂。传统诗词正在复苏中,尚需改革创新;无韵诗不是诗,更谈不上是好诗。有韵诗处于劣势,国家正规报刊发表的很少,即便少量发表,也不过是做作样子,表示还没有完全忘记老祖宗。听人说,好诗在民间,比较好的当然有,但要具体说哪一首,我还鉴别不出来。近几年来,国内及海外的各种诗歌大奖赛很多,得大奖的诗不少,甚至还有几万元几十万元大奖的。或许大概奖越大的诗就越是好诗吧?!
    问:您最讨厌什么样的诗人?
    答:讨厌的“诗人”,所指是“人”,那就是其“人”的素质或道德问题了。最讨厌的诗人,不在其“诗”上,而在其人的行为意识上。那就是为“无韵诗”叫好而且又叫得最响的人。
    问:您在诗创作中相信灵感吗?
    答:我相信灵感。但对“灵感”的理解却是因人而异,各有各的见解。我认为“灵感”不是“功能”,而是“指代”,是经验的“积累”。
    问:您怎样看待网上诗歌?
    答:“网络”是刚刚步入人类社会的新生事物,尚不完善。诗歌上网是近几年的事,但因管理不善而呈现混乱局面。网上诗歌与报刊诗歌不会有大的差别,只不过受时间限制而多为短小之作。网络发展是科技进步,也是将来的必然趋势。
    问:您喜欢读中外哪几位诗人的作品?
    答:面对书山诗海,我只能望而兴叹,没读过几本书。我喜欢读的书也不全是好书。有些不好的书我又不得不读,因为要“知己知彼”。如果要说出几位来,那就是中国古代的李白、杜甫,近代的毛泽东,郭沫若,外国的普希金,歌德。
    问:您受影响最深的诗人是谁?
    答:没有具体的哪一位,他们各有各的特点。
    问:您认为当代诗坛能出诗歌大师吗?
    答:无韵新诗不是诗,当然不会出大师!即便出了,也是“伪诗”大师。有韵新诗正在发展中,传统诗词正在改革中,将来可能会出现新韵诗歌大师,但现在我还没发现。
    问:您对诗歌的发展最后有什么补充意见?
    答:中国诗歌,有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诗性”。“新韵”是最具民族特性的诗体,代表着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2002.5.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 13:3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诗坛  三足鼎立


重阳jm


    中国当代诗坛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并且越来越分明。旧体诗与新诗“双轨平行”论,可以休矣!
    三足鼎立的中国诗坛,意指以“韵”为根,“三分天下”。即当今的中国诗坛明显的分为旧韵诗,新韵诗,无韵诗三大派系。这三大派系占据着中国整个诗坛。尽管它们的势力相差很大,特别是无韵诗占有绝大强势,但它们毕竟各占一部而不是全部。
   无韵诗,虽然数量多,势力大 ,占中国现代诗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因在中国“无韵不成诗”,所以说它不是中国诗。正因为它不具有中华民族的诗风格而大煞风景。它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清它“不是诗”的真面目。“散文分行写”的所谓“诗”不被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民众所赏识,所以说它不得民心。人们的漠视,便注定了它的消亡(或另立名目而被排除中华民族诗歌之外),所以说它“混充诗”的好景不会太长。
    旧韵诗太固守,不适应中国的现时代,所以说它必须改革创新,才有发展。历史上一切复古的活动或运动,都是只能延续而不能发展,或者说只能是至善至美而不能发展与创新。因此,中华诗词如果固守旧格律而不改革创新,是不会有新发展的。
    新韵诗,既摆脱了格律的束缚,又继承了民族诗传统,弘扬了民族诗精神,顺应民心,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虽刚刚起步,但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途无量!
    目前,“新韵唱词”是新韵诗最活跃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新韵唱词已成为新韵诗的代表和象征。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歌曲,听歌是绝大多数人们的喜好。而且,唱歌也不再是唯歌星的专业。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早已加入了唱歌的行列。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亦必将形成浩浩荡荡的歌咏大军,将活跃在祖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各个方面。新韵唱词融会于乐曲之中,飞扬到天涯海角四面八方,飞进了人们的心里,反映了社会面貌,弘扬了时代精神,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新华新韵的兴起,“歌舞升平”,是中国跨入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   
    一般认为,中华诗词经唐诗、宋词、元曲之后,再没有新的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新诗体出现。然而,“新诗体”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下冒出来的,更不是某个人“想”出来的。它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在民族文化中孕育滋生演化而来的。它是时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时代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实,那个新诗体形式早已出现或业已成熟,那就是“新韵歌词”。中华民族的“诗”文化,实质上就是“歌”文化。从远古到现今,诗歌是“唱”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写”出来就完事儿。把诗歌写出来,印出来,压在箱底就完事儿了,其实是诗歌的一大悲哀!能被传唱(传播)出去的诗歌,才是成功的(至少是幸运的)。传唱(传播)得越广,越久,越好。说明它选择了一个理想的存活方式,它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享用品;是社会的容纳品,是历史的垂青品,不单是个人的集存品。
    明、清时代,“曲”的成熟期后,中华诗词被格律化了。这不是发展了,而是固化了。因此,“固化”便成了中华诗词发展的障碍。但是,中华民族诗歌的发展是不会停止前进的,诗史的长河是不会断流的。它将“绕开”格律的“固化”而以自己特有的鲜活的规律继续前进。于是,继“曲”之后,在“曲”的基础上,歌曲,曲艺,戏曲或歌剧等等“说唱文化”很快发展起来,并逐渐成熟和壮大起来。其中的“唱词”由“曲”到“歌”亦渐次形成与发展。全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有民歌、曲艺,戏剧产生和流行,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地方戏曲,歌剧等说唱文化迅猛发展。而渐次出现的校园歌曲,儿童歌曲,青少年歌曲,革命歌曲,战斗歌曲,通俗歌曲,流行歌曲,影视歌曲等等,象大潮一样汹涌澎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重要的是法定使用普通话后,能用普通话演唱的歌曲,戏剧或影视歌曲,在全国各地各个角落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能听、能懂、能唱。全国各地各个角落,影视普及,“歌厅”林立,网络遍地,新韵唱词得到了最广泛最迅速地传播,歌者象大潮一般涌现。因此说,“歌”(新韵唱词)是中华诗词继“曲”之后发展壮大起来的新韵诗体的最现实最丰厚的基础,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和代表性,是一条主线,是新韵诗体最典型的模拟形式。这是一个勿庸置疑的事实!
    新韵唱词,以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融会贯通于传统诗词、民歌和现代诗语之中,以精炼的结构形式适时适度地深入广泛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新华新韵在目前最活跃最典型的代表模式和象征。是建立新华新韵新诗体的主体基础,是新华新韵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中国当代诗坛,以韵为根,三足鼎立。无韵不成诗;旧韵需改革;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2002.6.3
首发2003年2月《艺苑》总15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 08:41 | 只看该作者
诗 坛“卖 拐”


重阳jm



    小品“卖拐”可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个小节目。节目虽小,却反映了一个大世界。人们在哈哈大笑之后,感想如何?想到了什么?当然各想不同。我却是想到了与“卖拐”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诗坛现象。因此,不妨就叫它“诗坛卖拐”吧!
    简单地回想一下近十几年的诗界,把个无韵诗“忽悠”得形彩飞扬,天花落地。无韵诗人,特别是青少年,对无韵诗的追求比什么神圣事业都“神圣”。不惜花费大量时光和心血去读,去写,甚至荒废了学业。更甚者,刚刚胡诌了几句似懂非懂,似诗非诗的所谓“诗”,便在无韵诗大家们的“忽悠”下,茫然参加了各种学习班,笔会,座谈会,从而不惜重金欣然参与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诗大赛,大奖赛,研讨会,改稿会,进而挖空心思地出版诗集,专集,合集。飘飘然成了超凡脱俗的大诗人,大名人。高价买来镀金的,烫金的,钛金的证书、奖牌、塑像、金鼎等等一大堆。居然还登上了什么什么“大编”“大典”,几公斤重的大部头堆得老高。结果,出了书,卖不掉,送给人家揩屁股还嫌糙。近几年竟然有人无奈地高喊“新诗落寞了!”甚至惊呼“饿死诗人啦!” “新诗死定了” “救救新诗吧!”……
   “诗坛卖拐”真是比小品“卖拐”发展的更快,径直从卖拐,卖车,发展到卖担架了。这大概就是“艺术无止境”的“境地”吧!
   “诗坛卖拐”“卖”到了这种地步,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令人哭笑不得!
    当然喽,在这新诗“多元标准”的天地里,以诗名自美的“穷诗人”自然太多,而肥得流油的“富诗人”也当然不少。不是吗?“卖拐”的和“买拐”的不是都该喊“谢谢”吗!
      2002.6.22
首发2002年8月《新韵》总25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 08:43 | 只看该作者
“韵” 定  是  非



重阳JM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所以,诗必以“韵”定是非。即“诗”与“非诗”,最终要由“韵”来决定:有韵的“是”诗,无韵的“不是”诗。
    诗的外部特征是“分行”。当我们打开稿件,或翻阅报刊书册,分行的文字映入眼帘时,首先想到的是“诗”。但最终断定它是不是诗,却是由“韵”来决定的:有韵的“是”诗;无韵的“不是”诗,这就是“诗性”。就象辨别“男性”“女性”一样,是不能由人们意志随意改变的。试将“有韵诗”不分行连着写,人们仍可读出“诗”来,但“无韵诗”不分行连着写,有谁能读出“诗”来呢!不管散文怎么优美,怎么有诗意,怎么断句、分行,样子再怎么象诗,但毕竟是散文而不是诗。所以,诗和散文的区别是“性”的区别。
    瞿秋白曾说:“诗的主要形式,就是节奏和韵律。”
    伟大文豪鲁迅主张:“新诗要先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让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诗坛泰斗艾青说过:“我同意鲁迅的主张……。”并明确而严厉地指出:“……那种诗(没有中国情调的无韵诗),假如在作者名字下面加上个‘译’字,我们就会以为是外国人写的,因为它们没有中国的气味(韵味)。我自己就写过不少这类的诗。”艾青早期的不少诗,不是中国诗,艾青自己早已否定了它。而现今的一些新诗大家们仍将那些诗搬出来吓人,特别对青少年们吹捧为“泰斗”的“珍爱的”诗。他们口口声声称“泰斗”,却早已把“泰斗”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大师保尔•瓦德里(1871—1945)在《诗与抽象主义思维》一文中谈到诗的特征,强调“要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和拍,而且要满足各种理性及审美的条件”。
    美国意象主义代表庞德(1885—1972)说:“诗歌韵律应比规定的韵律更美……”(《回顾》)。
    十九世纪中期,美国诗人惠特曼提出“冲破诗与散文之间的形式壁垒”,从而在世界上刮起一股抛弃韵律的鬼旋风,致使无韵“非诗”泛滥成灾!
    但是,当代西方诗家仍是看重诗韵的。50年代出版的《郭沫若译诗集》应是译诗的成功之作,有节奏有韵律,不失中国人欣赏习惯。而现今的新诗大家们向青少年推荐的外国译诗中,有几首是有韵的?真不知现代诗大家们把郭沫若这个“榜样”丢到哪里去了!
    诗是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吸天地之精华,融人类灵魂于节奏和韵律之中,从远古到未来,是永恒的诗性。古今中外如此,不妨说是“国际惯例”吧!
    挑战无韵诗,挑战惠特曼,明确诗与散文的界线!
                                        2002.6.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 08:44 | 只看该作者
挑战无韵诗


重阳jm



    中国诗歌发展到五•四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白话无韵自由诗的出现,逐渐将中华传统诗词完全地抛到了一边。无韵自由诗的疯狂膨胀到了毫无边际的地步,不但打破了诗与散文的界线,而且连中国语言的语法规则也砸个稀巴烂,完全违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规律,无稽地模仿外国语言方式,中不中洋不洋,莫名其妙地弄得怪模鬼样,让外国人也笑不自禁,还自我感觉良好,并大言不惭地叫嚷是与国际接轨。这些假洋鬼子们真是出尽了洋相!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韵律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生命。没有韵律就没有诗,就谈不到什么诗文化,更谈不到先进的诗文化。
    自从十九世纪中期,美国诗人惠特曼提出“打破诗与散文之间的形式壁垒”,自恃诗与散文的混血儿便尘嚣世上,把散文分行成诗的鬼旋风便席卷全世界,象瘟疫一样毒害着人们的诗心,污染着明朗的诗空,中国当然也难逃劫数。中国五•四时期的激进青年就是它们在中国的首批俘虏。但明智的诗家们如郭沫若、艾青等都在后来的实践中明辨了方向,回到了民族诗传统。然而,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扭曲了心灵的新诗大家们,却又将一批批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引向了崇洋媚外的邪路,经过几次更新换代的洋探索,终于将无韵“非诗”捧上了供台,将祖国的民族诗传统丢进了“旧老古”的角落。
    洋妇人怀抱中的崇物洋巴儿,不管它再怎么可爱,再怎么宝贝儿,终究替代不了可爱的婴儿;无韵“非诗”再怎么有滋有味地在音乐的伴奏下装腔作势地朗诵,终究替代不了谱曲演唱的优美的有韵诗。中华诗词自古至今就是在演唱中发展过来的“歌”文化,“韵”文化。“诗歌,诗歌”,诗是离不开“歌”的,歌是离不开“韵”的!事实上,诗就是唱歌的“歌词”,诗就是随着“歌”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唱”的演化而演化的。远古的“诗经”,就是远古人们唱歌的“歌词”的记录,它来源于民歌,山歌,渔歌,祭歌等等。楚辞,不就是“歌词”吗?乐府,不也是宫廷里唱歌的“歌词”吗?,“吟诗”不就是“唱诗”吗?宋词,元曲,不也全都是唱歌的“歌词”吗?戏剧中的唱词,不都是“唱”出来的吗?中华诗词正是在“唱歌”中发展过来的“唱文化”,“歌文化”,“韵文化”。当今有韵“唱词”的繁荣风光,与无韵“非诗”的“无度泛滥”有着天壤之别!
    当今的无韵“非诗”疯狂的泛滥,成堆的诗集和诗报刊,真是“诗堆成山,邪气冲天”。只有“非诗”大家们带领其徒子徒孙们围绕在“诗山”下,一面进行着“新诗死定了”与“新诗还活着”的讨论,一面仰望“诗山”的高大而沾沾自喜。岂不知那只是其圈内的一座“冰山雪岭”,广大人民群众是不会欣赏它的,必将在诗史的发展中冰崩雪融,成为历史的垃圾!
    新韵的兴起,是中华新体诗的新发展。挑战无韵诗,挑战惠特曼,明确诗与散文的界线,将诗体改革运动进行到底!
                       2002.7.3
首发2001年6月《艺苑》156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 08:45 | 只看该作者
格律•必须打破的旧“蛋壳”!


重阳jm



    今春,我约朋友春游到松花江边,在丛林中捡到三只有着美丽花纹的鸟蛋,十分可爱。可惜不小心打破了一只,剩余两只视为宝贝儿每人一只带回家中。我将鸟蛋小心的放在书桌上,每天玩尝,爱不释手。朋友的那只被放进温床中以期孵出小鸟来。二十几天后,美丽的蛋壳破裂了,小生命出世了,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惊喜与欢悦。我在欣喜之余,也庆幸自己的这只还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可以继续供人玩赏。然而,百日后一个炎热的中午,我那只有着美丽花纹的,可爱的鸟蛋,突然炸裂了,弄得满屋里腥臭,惊得我呆若木鸡,惹得人们苦不堪言。
    由此,我想了许久,事物就是这样。蛋是有生命的可以变化的物体,但变化是有条件的。蛋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小雏,而小雏必须打破蛋壳才能出世。如果条件不成熟或不适宜,打破了蛋壳就会扼杀新生命。反之,想要永久地保持完美无缺的蛋壳也是枉然。正如那只臭蛋,即使它不变臭、不炸裂,拟或保存了千万年,也不过有幸变成象“恐龙蛋化石”那样没有生命的石蛋。
    由此,我又想到了诗。中华诗词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打破旧“蛋壳”的有生命的延续过程。中国诗史上的经、辞、赋、乐、诗、词、曲,哪个不是冲破旧的“蛋壳”而诞生的新生命呢?然而,哪个又不曾是“蛋壳”而被冲破过呢?试想,不冲破唐诗那个“蛋壳”能有“词”的兴盛吗?不冲破词的“蛋壳”会有“曲”的繁荣吗?同理,不冲破格律旧“蛋壳”能有“新体诗”的出世吗?“新韵诗”就是冲破格律旧“蛋壳”而诞生的新体诗,新生命。所以,她必有强大的生命力,她的兴起正是历史的必然!
    近闻,四川某诗词学会请了一位教授讲“诗”。那位教授竟然叫嚷“不是格律诗,就是没有资格入诗的殿堂”;“写诗就得用平水韵,那是御定了的”;“新韵是误导,普通话是官腔,行不通 …… ”等等谬论,惹得听众当即退场。
    我想,那位教授就是一个典型的“臭蛋”!在他看来,诗的殿堂里只能有格律诗,容不得其它诗;在他的眼里,“御定的”就是永恒不变的。真没想到那位吃共产党饭的教授,却在听“皇帝”的旨令。更令人吃惊的是,我国推行了几十年的普通话,新声韵,他却认为“行不通”,是“官腔”,是“误导”,真是才高胆大,亏他讲得出口!
    也难怪,象这样顽固不化的“臭蛋”教授,几乎遍地都有。他们竟然看不见激进的“西化诗人”们连韵都不要了,甚至将无韵“非诗”搬进了大学教堂,还写进了大学教材。更不知道普通话是法定的新声新韵标准语,竟然在那里胡说八道!你说,他们的脑袋是不是“臭蛋”?
    人们不禁要问:中国诗坛怎么了?中国的教研界在教研什么?要么死守旧韵,要么不要韵;说普通话新声韵是“误导”,是“官腔”,“行不通”。那么,诗究竟怎么写?诗人究竟怎么做?当代的中国诗坛究竟在闹什么?!
    继承不是守旧,进化不是西化。唯旧的,唯洋的,都不是中国诗歌的出路!
    艺术是永恒的,但各种艺术形式,不管它存在的时间再长,对于艺术的历史长河而言,都只不过是一个浪花而已,随着时代的演变,它绝不会永居浪尖而不消退!任何有生命的“蛋”,都必须打破旧“蛋壳”才能获得新生命,这就是自然法则,这就是科学。因此,格律,是封建文化的产物,是必须打破的旧“蛋壳”!新韵诗,是必生的新体诗,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欢呼新韵时代的到来!
            2002.8.2
首发2002年10月《新韵》总27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 08:46 | 只看该作者
“树敌”与“交友”


重阳jm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意思是说要善于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了帮手多,事业容易成功。可是没听说要善于树敌的,这听起来叫人吓一跳。因为多个敌人多堵墙。树敌太多,路难走,事难办,事业不易成功。这道理都知道,心里都明白,可事实上并非那么单纯,也并非那么简单。因为树敌与交友,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树敌的同时也是交友,交友的同时也是树敌。
    历史上的成功人士数不尽,哪个不是靠朋友成功的?而哪个又不是与敌斗争过来的?再好的事也有对立,再坏的人也有朋友,这是为什么?因为观念、立场、信仰,追求、理想、知识、技能、环境、时机等等一切因素,都是决定一个人或事成败的原因,也是人们对“敌”“友”概念的不同理解的根本原因。(文中的“敌”“友”是辩证述语,请莫误会。)
    交友,暂且不说,这里就只谈谈树敌吧。所谓“树敌”,并非胡乱得罪人,看谁都是敌人。善于树敌,是说要认准矛盾,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矛盾是自然的,是客观存在的。矛盾的统一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是绝对的,是不可避免的。
    三句话不离本行,在此就直说诗吧。中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自二十世纪初,中国将外国分行的文字当作“诗”引进来以后,经过八十多年的历程,逐渐形成了中国诗的主流,因为它没有韵,不是诗,我们称它为无韵“非诗”。有韵与无韵,是“有与无”的矛盾,诗与“非诗”,是“是与非”的矛盾,矛盾的双方必然要展开斗争。面对斗争的双方,无论何人都要选择一方,站在一方,这就要“树敌”。树哪方为敌?这就是“善于树敌”的问题了。
    诗与“非诗”的问题,尽管很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如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艾青等老前辈,都有这方面的论述。但群众性的普遍性的认识还是刚刚开始。现在仍有人承认,有人否认。但不管承认也好,否认也罢,“非诗”“伪诗”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善于树“非诗”“伪诗”为敌并与之斗争,是现实赋予中华新韵的历史使命,是新韵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韵,是依附于语言语音的。也就是说,韵与语言语音是相依相附的。语言语音的发展变化必然伴随着“韵”的发展变化。汉语言发展到今天,南腔北调的繁杂语言,已被法定的普通话统一了起来,“韵”也必然地依附于普通话而被统一了起来。那就是普通话韵母四声韵,替代了以前的所有旧韵杂韵,包括“御批圣典”的平水韵。
    所以,新韵既树“无韵”为敌,又树“旧韵”为敌。因为“新”与“旧”也是一对矛盾。“新与旧”的对立斗争,是自然使然,也是回避不了的。做学问的事,容不得半点虚伪,所以必须面对。是站在“新韵”一边,还是站在“旧韵”一边?这也是一个“善于树敌”的问题。
   树“无韵”为敌,交“有韵”为友;树“非诗”为敌,交“真诗”为友;树“旧韵”为敌,交“新韵”为友。它们的“对立斗争”是绝对的,必然的;它们的“和平共处”是相对的,暂时的,永恒是不可能的。但在斗争的过程中,“新韵”则是与“旧韵”为同盟者而联合起来,共同与“无韵”作斗争的,因为“新韵”“旧韵”共同都“有韵”,而这共同的“有韵”与“无韵”当然又是一对矛盾的对立与斗争。
    欲“百花齐放”,必“百家争鸣”。打破中国诗坛三足鼎立的局面,是新韵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热闹的一幕!
                      2002.8.20
首发2003年5月《艺苑》总157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 08:47 | 只看该作者
说诗谈诗都是“诗”


重阳jm



    诗刊2002年11月下半月刊65页载有张先生《重逢曲有源(外三则)》一文。第一则记述了张先生于1993年6月的一个夜晚,与曲有源见面,话题谈进了诗的天地,并对洛夫《暮色》的诗句品味愈深愈浓。时至午夜,二人在60度“老烧”的浓烈醇香中谈说了一夜。次日,尚余兴未衰,便捉笔写下了《重逢曲有源》一诗:

又看到你的时候才想起光阴难以挽回
在一盏吊灯温和的复盖下
深深的夜就不再是别人的了
把往事一件件摊开
我们就坐在那往事上面交谈
酒瓶
已如洛夫先生暮色中那空空的一瓶了
它默默地站在我们的中间
仰视
举起似醉非醉的夜光杯
抚摩着那石头
便一大口一大口地
把60度的离悲
咽进肚里……

    张先生说这首诗“竟然有了些许洛夫的味道”……。不过,当张先生记起牛汉先生的话“用汉语写诗”,便觉得“仍属学之皮毛,未得根本之列”。既然张先生如斯说,咱对这首“是不是诗”的诗,也就不说什么了。还是看看大诗人《田间的诗》(第二则)吧: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剌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我想,著名诗人的这首著名的诗与这样的一句话:“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剌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在文字上没有区别。所谓有区别的是,前者是分行写的被称为“诗”,后者只不过是一句连着写的“白话”。但对它的评价却有天壤之别。如张先生的评价是:
   
    这是一首不朽的力作,它的大境界,大哲理,它的永恒的警示性,是我们这些晚辈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力作”。
   
    但不知这无节奏无韵律不被称作诗的这句“白话”,会不会是晚辈诗人们可望不可及的“诗”的“力作”呢?
    这里,试将张先生这段评价文字分行写出来,不也会是一首让晚辈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诗”的“力作”吗:

这是一首不朽的  力作
它的大境界  大哲理
它的永恒的  警示性
是我们这些晚辈诗人
可望而不可及的  力作

    不朽的“诗”的“力作”,欣赏过了,再领会一下“大诗人的小诗”(第三则)吧。
    1979年5月18日5时,中国的著名诗人艾青在汉堡写下了一首题为《汉堡的早晨》的短诗:

前天晚上
我在北京院子里看见月亮
笑眯眯,默不作声

今天早上
想不到在汉堡又看见月亮
在窗外,笑眯眯,默不作声

不知道她是怎么来的
她却瘦了

    如果把这首诗不分行连着写就是:

    前天晚上我在北京的院子里看见月亮笑眯眯默不作声。今天早上,想不到在汉堡又看见月亮在窗外笑眯眯默不作声。不知道她是怎么来的,她却瘦了。

    上面那首“诗”和这段“话”在文字上没有差别,所有的差别只在于:前者是著名诗人的“诗”,后者只不过是一句“白话”而已。张先生说:

    这是一首我百读不厌的短诗,诗的语言极为朴素,看不出一点儿所谓的技巧……。只有炉火纯青的诗人,才能把诗写得这样亲切动人,这样朴实无华,干净利落。这是大诗人写的小诗,但却是大手笔。多年来,我一直喜欢着这首短诗,经常把它背诵给身边的诗友们,我觉得这是一首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短诗。
   
    这里,我将张先生的这段“话”分行写出来,也很像是一首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诗”:

这是一首我百读不厌的短诗,
诗的语言极为朴素,
看不出一点儿所谓的技巧……。
只有炉火纯青的诗人,
才能把诗写得这样亲切动人,
这样朴实无华,干净利落。
这是大诗人写的小诗,
但却是大手笔。
多年来,
我一直喜欢着这首短诗,
经常把它背诵给身边的诗友们,
我觉得  这是一首
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短诗。

    再看看“读《爱》”(第四则)吧。张先生选取了牛汉先生的诗《爱》的前两节

小时候
妈妈抱着我,
问我:
给你娶一个媳妇,
你要咱村哪个好姑娘?
我说:
我要妈妈这个模样儿的,
妈妈摇着我
幸福的笑了……

    张先生说:这首诗我不知读过多少遍了,每次读来,我都被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性情所打动,甚至是激动不已,坐卧不安。每次读这首诗,又都会被作者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所感动。……我之所以喜爱牛汉先生的诗,就是因为他不装饰自己的心灵,也不装饰自己的诗,他的真实他的纯朴让人肃然起敬。
    但是,如果这首诗不分行连着写就是:

    小时候,妈妈抱着我,问我:给你娶一个媳妇,你要咱村哪个好姑娘?我说:我要妈妈这个模样儿的。妈妈摇着我,幸福的笑了……

    但不知张先生读了这段不分行的同样文字的“白话”,还会有诗的感受吗?难道就不会被作者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所感动吗?真不知张先生的感动是因了分行的文字呢?还是因了文字的分行呢!这里把张先生的感受分行写出来,大概也许可能一定也会是一首“让人肃然起敬”的令人“感动不已,甚至坐卧不安”的“诗”吧:

这首诗我不知读过多少遍了,
每次读来,我都被
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性情所打动,
甚至是激动不已,坐卧不安。
每次读这首诗,又都会
被作者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所感动……
我之所以喜爱牛汉先生的诗,
就是因为他不装饰自己的心灵,
也不装饰自己的诗,
他的真实他的纯朴让人肃然起敬。

    令人“感动不已”的“诗”,真是令人“坐卧不安”!我想那些分行便诗的大诗人们的徒子徒孙们,将来说不定会心血来潮,把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统统都分行写成诗集,那可真是令人“感动不已”而又“坐卧不安”的了。
                                                       2002.11.22
首发2003年3月《新韵》总3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9 17:2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