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重阳新韵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阳《新韵说》(论文选编)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 08:59 | 只看该作者
稻草人•无韵诗



重阳jm



    童年,记得秋田里常有稻草人,奇形怪状的,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被风吹得飘摇如仙。据说是用来驱逐麻雀的。秋天,稻谷将熟,但还不到收割时,觅食的麻雀成群地飞往田地糟蹋。为了驱逐它们,农民便用祖传的办法,扎稻草人立于田地间。这招儿倒是挺灵的,麻雀在空中盘旋着不敢落下来。一阵风吹来,稻草人两手拿着的破布,飘动着,挥舞着,就像在驱逐麻雀似的。而麻雀还真地以为是人在驱逐它们,便慌乱地飞走了。但时间长了,那些麻雀竟然灵气地发现稻草人是“死”的,不是活人,无大危险。于是便胆大起来,不管稻草人怎么舞动,毅然钻进农田,迅速吃饱肚子慌张地飞去。时间再长些,麻雀便发现稻草人并不可怕,居然落在它的脑袋上休息一会儿,还梳理着羽毛,甚至高兴地叫着。更胆大的,竟然在稻草人的头上屙屎。到后来,麻雀终于发现稻草人只不过是一捆稻草而已。从此,它们干脆“家”也不回了,就钻进稻草人的腋下过夜了。真是吃饱睡足了,好不快活!
    由此而想到了中国的假诗——无韵的自由白话诗。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长过程。八十年前,中国人神奇地发现了外国分行的散文,并称之为诗而引进到国内。随后,效仿者众,并出了几个大名家。经过几十年的炒作,现已泛滥成灾。现在竟然有人喊:新诗为主流了。然而,什么是新诗?无韵的自由白话是诗么?既然是“话”,又何以称“诗”呢?中国诗史能以无韵的白话为主流么?
    中国人认识无韵诗,也像麻雀认识稻草人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中国新诗诞生发展了八十年,中国人民就反复思考了八十年。
    要为诗歌的发展定方向,首先要说清楚,讲明白什么是诗?什么是新诗?然后再鼓励去发展。否则,难免引错方向,走错路。
    首先要说清楚讲明白的就是:我们是中国人,当然要讲中国诗。中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这是中国诗的根本。没了这个“根”,没了这个“本”,诗就不存在了,诗这种文体也就不存在了。中国诗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出现了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形式。尽管它的形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节奏和韵律。这就是中国诗歌的本质特征,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独特性,也就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独特性,更是中国诗歌立于世界诗歌之林的独特标志。因此,不管中国诗歌作如何发展变化,其“节奏和韵律”是不变的,否则,中国诗歌就失去了“根本”。失去了根本,就意味着灭亡!那么,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不是就很明确了吗?坚守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独特性,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就是中国诗人的历史责任吗?
    节奏和韵律是中国诗歌的命根子。那么,保住这个命根子,不就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吗?那么,无韵诗,即所谓的自由白话新诗者,还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主流吗?还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吗?还是中国先进诗文化的先进代表吗?
                                        2003.5.21
首发2005年10月《艺苑》总17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 09:00 | 只看该作者
新 韵 经 典 之 说



重阳jm



    有人说,现在还没有新韵的经典之作产生,或者说,现在新韵理论的空谈不少了,还缺乏新韵经典之作的充实。
    那么,新韵的经典之作是什么?现在有没有,在哪里?
    请大家一起寻找新韵的经典之作吧。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新韵?什么是经典?这样的经典之作现在有没有?在哪里?这就在于我们的发现!发现过去的和现在的,进而创造未来的。
    什么是新韵,从理论上讲,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也就是说要有传统风格,民歌情调和现代诗语的自由式诗歌。我们就按照这个“样子”去寻找去对照以往的诗吧。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只是诗的形式,这只不过是最起码最基础的形式而已。并没有涉及诗的内容和其它技艺。要成为经典之作,就不单是形式的要求。诗的技艺深广无限,要找出经典之作,就不能不作全面的考核和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出珍品,只有创新才能有佳作。
    在无韵诗泛滥成灾的今天,“何谓诗”还没弄明白,诗的形式还没弄清楚,诗的标准还没弄准确,还谈什么经典?!无韵诗不是诗,再怎么经典也不是诗!这是诗的“定义”所决定的,不是任何人所能随意乱说的。不管他是什么人,不管他地位有多高,名望有多大,不是诗就不是诗!
    在世界闻名的诗国,把无韵诗捧上天的今天,称无韵诗为诗,而对戏剧唱词,新韵歌词反倒不称诗,岂非咄咄怪事!新韵者们要把这个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容不得谁说“不”!
    新韵诗可以上溯至五•四时期甚至更远。凡是相对新于旧韵古韵的传统诗词、民歌和有韵新诗及新韵唱词、歌词,都属于新韵诗歌的范畴。我们可以把新韵诗歌都找出来,再进行比较对照,就不难发现珍品所在,“经典”也就会自然出现。
    中国的新韵古体诗很早就有,国外也不乏佳作;中国的有韵新诗与无韵新诗好像是双胞胎,其“诗龄”也并不短,其中亦不乏精品;中国的戏剧、歌曲、民歌,何止百千万!其唱词、歌词,或优雅别致,悦耳动听,声正腔园;或节奏明快,抑扬顿挫,韵步雄健;或恢宏大气,长风大潮,如雷似电,或韵律优美,似水流云,仙音婉啭 ……。难道这都不是中国诗歌吗?难道这都不是新韵诗歌吗?难道还不够“经典”吗?它们深入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随处可听,随处可见,难道还要一段段,一首首地点名摊牌吗?是啊,这些也许都不被所谓新诗权威们认作诗歌,又怎么会认作“经典”呢?这大概就是无韵诗权威们所谓的“认知方式”的不同吧!这大概就是所谓“观念”的不同吧!这大概就是所谓“标准”的不同吧!既如此,新韵者们认新韵古体、新韵新体、新韵民歌、新韵歌词、新韵唱词为“一家子”,不就是天经地义的吗?还需要谁“认不认可”吗?既如此,新韵的经典之作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会更有,不是很自然地顺理成章吗!
        2003.5.23
首发2003年6月《艺苑》总15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 09:01 | 只看该作者
试 谈 诗 与 诗 体



重阳jm


    诗与诗体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存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两码事。
    诗,原始的产生于远古时代的口头歌咏吟诵。到有文字记载的《诗经》,已在民间流传了千千年或万万年。在形成《诗经》的过程中,编著者是经过分类整理而形成了几种“体式”,历史积淀下来的那三百多首“诗”就按着不同的体式而各就各位了。那么,那些“诗”在产生之初,是按“既定”“体式”形成的吗?就是说,当初是先有“体式”而后有“诗”呢?还是先有“诗”而后有“体式”呢?当然,远古的事不会有人知道。但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相信存在决定意识,而意识总要滞后于存在。因此,我想还是应该先有“诗”的产生,而后才有“体式”的形成,而且还应该需要若干年的过程。如果这想法成立的话,那么,“体式”的形成将会比“诗”的产生滞后才对。如此说来,历史上各种“诗体”的形成,都应该在“诗”之后而不应在“诗”之先。历史事实也正是如此。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后诗之“称”,而不是先诗之“定”。特别是“格律”之称,是明代人整理总结前代元、宋、唐的“曲、词、诗”而“称”之的。而决不会是先唐定“格律”而有后唐之“格律诗”,也不会有后宋之“格律词”,更不会有后元之“格律曲”。这就是说,在明代格律“体式”形成之前几百年,就已经有格律“诗”产生了,而且格律“体式”还不是唯一一种,而是诗、词、曲几种,并且每一种中还有相当多的“体式”的不同。如唐诗中有五、七绝、律;宋词中有一千多个“牌”;元曲中有一千多个“调”,它们的“体式”都是各各不同的。但是,人们历来都是用“格律”一概而统论之的。
    正如我们说“树叶”,树叶就是树的叶子,没有什么可疑问的。但要问“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可就要具体的说是什么树的叶子了。树有千百种,不同的树有不同的叶子,但统而论之,便是“树叶”。
    现在说到“新韵”。“新韵”是“诗体”这是必定的。“新韵”的称谓与“格律”的称谓是极其相似的。正与“格律”是经过唐诗,宋词,元曲的历史的“酿造”而成的一样。“新韵”也是经过中华传统诗词、民歌(含唱词)和自由诗(不是无韵诗)的历史的“酿造”而成的。因此,“新韵”诗体决不会先于“新韵诗”而形成。恰恰相反,是先有“新韵诗”产生而后有“新韵诗体”的形成。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新韵诗体的“创建”,“新韵诗体”的形成,是历史的,不是个人的!也就是说,“新韵诗体”的形成,是历史“提供条件”,我们“总结整理”而成的。它不是我们的创造,也不是我们的发明。“新韵”这个称谓是我们的选择,是我们在新韵理论的研讨过程中“选取”的。如果这项工作是别人做,而又选取了另外的一个名子,那也未尚不可。实际上,现在不是已经有不少人起了不少名子吗:如新格律,新古体,新国风,新乐府,自度曲等等。然而,我们认为“新韵”这个称谓最符合中国诗史的现时和未来,它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既代表了个体“诗韵”的现实存在,又代表了整体“诗体”的形成与发展,它是中国现代各种新诗体式的总概括。就是说,当今中国出现的任何一种新诗体式都脱离不开与“新韵”的关联,都必定要囊括在“新韵”的范畴之内(无韵诗除外)。因而,“新韵”代表了中华民族诗歌发展的前进方向,它是中国新时期先进诗文化的先进代表。可以不客气地说,这也正是历史的选择!正如“格律”不是李东阳等人的创造和发明一样。新韵是历史的“酿造”,我们只不过是踩着先人的肩膀“采撷”或“倡导”而已。由此而完成了中国诗歌历史上的三大步:诗经(远古时代)——格律(封建时代)——新韵(现代和未来时代)。所以说,“新韵”的发展还需有中国诗歌未来历史上的一段长过程。
    “诗”是个体形象,“诗体”是整体形象。具体的某首“诗”,我们可以说它是“格律诗”或“新韵诗”,但说它是“格律”或“新韵”则不准确,因为它只是某种诗体中的某一“个体”。正如说某人是“美国人”或“中国人”,但说它是“美国”或“中国”则不妥。“人”是千人千面的,“诗”也一样,是千首千别的。当我们说“美国人”时,已包涵着千人千面的美国人;当我们说“中国人”时,已包涵了千人千面的中国人。同理,当我们说“格律诗”时,已包涵了千首千别的格律诗;当我们说“新韵诗”时,已包函了千首千别的新韵诗。如果问“美国人什么样?”“中国人什么样?”谁能一句话说得具体准确?同理,如果问“格律诗什么样?”“新韵诗什么样?”谁能一句话说得具体准确?其实这些问题,就是个体与整体问题,是基本概念问题。
    如此说来,格律诗体“整体”形象形成之前,早已有“个体”格律诗的产生与存在。同理,新韵诗体“整体”形象形成之前,早已有“个体”新韵诗的产生与存在。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的认识规律,更是历史事实,容不得谁胡诌乱扯!
                                                    2003.6.25
首发2003年9月《艺苑》总160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 09:02 | 只看该作者
再谈“无韵非诗”



重阳jm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就是诗的“定义”。因此说,“韵律”是中国诗的本性,是决定“诗”与“非诗”的本质条件或标志。这是历史定论,也是学术定论。目前,弄不清“诗”与“非诗”的区别,是个有代表性的普遍现象。
    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说法是:“诗确实有有韵和无韵两种,这在学术界早有定论。外国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中国汉代前也有无韵诗,五•四后就不待说了。说无韵诗不是诗,不符合古今中外的文学史。构成诗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在有韵诗中,韵也只不过是一个方面。……”
    说“诗有有韵和无韵两种”,这话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怎能又说无节奏无韵律的文体也是诗呢?难道这就是学术界“早有”的定论吗?!这个“早有”早到什么时侯?能早过五•四运动以前吗?在中国“新诗”出现以前,有谁听说过“无节奏无韵律的文字”就是诗呢?况且还是“学术界”的“定论”!那么,这种所谓的“定论”除了给诗界造成混乱,还会有一丝一毫的学术价值吗?“诗有有韵和无韵两种”的谬论,正是中国当代诗界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无韵非诗泛滥的依据。至于说外国诗有押韵的和不押韵的,那是外国人的事,也是十九世纪“惠特曼现象”之后的事。可以说,如果不是“早有”外国诗的不押韵,也不会有中国崇洋的无韵诗的泛滥!
    说到惠特曼,有人说:“我们不要贬低惠特曼……”其实,我们并不想贬低惠特曼。惠特曼提出“冲破诗与散文的形式壁垒”,是说散文也可以用诗的分行的形式写,说明散文与诗没有了形式的区别。但并不能说明分行的散文就是诗,并不能说明分行的文字就是诗的一“种”。 实际上,分行的散文还是散文。视无韵的分行文字为诗的是引进无韵诗的中国人。因此,中国也就有了“诗有有韵的和无韵的两种”的“定论”。这与惠特曼根本是两回事。正如《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的故事,“虚拟”草船为战船的是诸葛亮,“实视”草船为战船的是曹操,两者的“心境”天壤之别,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说“诗有有韵和无韵两种”。那么,“种”是什么意思?“种”与“种”是有区别的,但不是“质”(指形式的“质”,不是内容的“质”。)的区别。如果是“质”的区别,就不单是“种”的区别了。比如说“树”,有各种树,但它们都必须是“树”!如果不是“树”,它便不是树中之一“种”,它便是“树”之外的其它什么了。就是说,“树”的一种,决不会是“石头”;“铁”的一种,决不会是“面包”;“人”的一种,决不会是“稻草” ……。那么,“稻草人”会是人的一“种”吗?同理,诗有各“种”,但都必须是“诗”,不是诗,便不是诗中之一“种”。“无韵诗”本质就不是诗,也不会成为诗的一种。所以,说“诗有有韵和无韵两种”,根本就是“诗圈子”里的无稽之谈,决不是“学术界”的定论!“诗圈子”代替不了“学术界”。若真有了那个荒谬的“定论”,“学术”也就不成其为学术了,其“定论”也必成为历史的笑谈!
    至于说“中国汉代以前也有无韵诗”,其实那是一个误解(其实在古代是押韵的,古韵与今韵不同罢了)。中国自古以来对诗的界定都是有韵律的,历史事实也是如此。中国自古以来就从来没把无韵文字当作诗。“无韵不成诗”是中国诗界的古训之一,坚定不移,始终不逾。特别是“格律”时代,更不容许“无韵”之诗。“无韵非诗”是“无韵不成诗”的缩写或简写。中国汉代以前或许有无韵诗并不奇怪。但在“无韵不成诗”的古训中,无韵诗总是在不断地被淘汰。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留有几粒“沙子”,有什么奇怪呢?除了无韵诗追崇者,又有谁会视它为中国诗的一“种”呢?!事实上,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无韵诗,历来就没被视为中国诗的一“种”。正如当今无韵诗的泛滥,必定会在未来的历史上遗留下大量的“泥沙”。但“淘尽泥沙始见金”,这就是历史的必然!难道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不正是如此吗!至于说无韵诗已被编入什么“全书”或什么“大典”,那是编书人的事。“上帝”不是也被编入“大典”和“经书”吗?更何况当今的种种“大典”多如乱石,各取所需而已。
    至于说“构成诗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在有韵诗中,韵也只不过是一个方面”。这话说得对。但构成诗的“要素”的诸多“方面”中,必有一个“方面”是起主导作用的。“韵”当然是诗的一个“方面”,但它是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方面。有了这个“方面”才成诗,没了这个“方面”,其它的“方面”再多再好也不是诗!如果说“诗意、诗情”是构成诗的主导要素,那么,许许多多的散文既有“诗意”又有“诗情”,难道它们都是诗吗?!如果是这样,文学史上又何以有散文与诗的区别呢?如果说“分行、断句”是构成诗的主导要素,那么,把所有的小说,文章都分行、断句,不都成诗了吗?!如果稻草人,木头人都是“人”的一种,那么,世界上一切具有人型的东西不都成“人”了吗?特别是当代高科技的机器人,拟或未来的高智能的电脑人,不但会是“人”的一种,而且还会是超高级的“人类”了?!
    说“无韵诗不会消亡,也不应该消亡。”这话,真是太高明了。“稻草人”“木头人”不但没消亡,而且还演变成“机器人”了,谁说它会消亡呢!“真与假”是相互依存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未来的世界如果没有“假”,“真”也就不存在了。诗也如是!
    2003.7.10
首发2003年8月《新韵》总3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08:05 | 只看该作者
主 旋 律 与 多 样 性


重阳jm



    有人说,《诗刊》高举“提倡时代主旋律和艺术风格多样化”的旗帜,实行“多元并存,互相竞争”的方针。
    《诗刊》被视为国刊,“提倡时代主旋律和艺术多样化”当然是对的,实行“多元并存,互相竞争”的方针也是必要的。然而,“主旋律”是什么?“多元化”又是什么?《诗刊》又在干些什么?
   《诗刊》在几十年里,一直坚守无韵诗,发展无韵诗,将无韵诗引上了极度泛滥的地步,并叫喊着成了中国诗歌的主流,要与国际接轨。然而其实质是什么呢?
    中华民族的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诗歌,有着独特的诗风格。外国诗的原诗,也有着它独特的诗风格。外国诗翻译成华文诗,已失去了它原本的诗风格;中华诗翻译成外文诗,已失去了原本的节奏和韵律,同样也失去了原本的诗风格。所以,模仿“译诗”而成的无韵诗,严格地讲,它已不是诗了。所以,中国人模仿外国“译诗”而成的无韵的所谓“新诗”,根本就不是诗。因此,中国诗歌的主旋律应是在中国诗“流”上的有韵诗歌。无韵诗歌根本就不在中国诗歌的“流”上,还称什么主旋律?而诗歌艺术的多样化或多元化,只能是“诗歌”范畴之内的多样性或多元化。无韵诗不是诗,根本就成不了诗歌的一“元”,也不是诗歌的一“样”,它要“存”什么?“争”什么?它已经在中国存了八十多年,争了八十多年,它存到了什么?争到了什么?是存到了千百万首无韵诗吗?是争到了中国诗歌的主流吗?是争到了与国际的接轨吗?其实它存下的是一大堆诗垃圾,它争下的是虚无的“主流”,虚无的“接轨”。因为无韵诗不是诗!连诗都不是了,还称什么主流?因为无韵诗原本就是从国外移植过来的,它本来就与外国诗在一条轨上,还要接什么轨?那不纯属虚张声势故弄玄虚吗!它之所以大呼大叫“多样化”“多元并存”,只不过是妄图保存它的“地盘”,维持它的生存罢了。然而,它的地盘再大,生存的再久,也只能是名存实亡,已不在中华民族诗歌范畴之内!也只能是另类!
    中华民族的诗歌,有着中华民族诗歌的独特性。恪守民族诗歌的独特性,维护民族诗歌的尊严,是永恒立于世界诗歌之林的英明之举!这就是中华民族诗歌的主旋律!这就是世界诗歌艺术的多样性!
              2003.7.15
首发2007年3月《艺苑》总190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08:06 | 只看该作者
就诗的定义,质疑《新华字典》



重阳jm



    在中国,自古以来“无韵不成诗”。翻遍所有的辞书,对诗的界定都是韵文,是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词源》《辞海》对诗的界定是:以韵律歌咏之文体;《现代汉语词典》对诗的界定是: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发抒情感的文学体裁。一代诗宗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 这都说明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没了节奏和韵律,诗就不存在了,诗这种文体的自身也就不存在了。
    然而,多次修订重版的《新华字典》,对诗的界定却是这样的:“诗,一种文体。形式很多,多用韵,可吟咏朗诵。”这种界定,让人误认为诗是韵律之外的东西;诗多是有韵的,也有无韵的。就是说,诗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韵律对诗无关紧要,无所谓了。这种界定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自我否定的:有韵的是诗,无韵的也是诗,分行的文字就是诗。那么,诗到底是什么?!“辞书”本是极具权威性的工具书,而象这样的“糊涂文字”还有什么用呢?!
    冷静地细想起来,这种现象还是可以理解的。中国的“五•四”运动,偏激地打倒了民族传统,其中自然也包涵了民族的传统诗词。在崇洋大潮下,中国汉字都成了“革命”的对象,更何况传统的诗呢!外国分行的文字被当作诗引进中国后,所谓的“新诗”的兴起,革了“诗”的命,也革了“韵”的命。诗这种文体的“本质”也就成了勿需有的躯壳,远远地被丢到了“韵”外。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误观念:有韵的文字是诗,无韵的文字也是诗,分行的文字就是诗。
    很显然,《新华字典》的编篡者,就是在这种错误观念的误导下,修订了诗的定义,从而进一步造成了诗观念的混乱。难怪现代的青少年不知诗为何物,认定了无韵文字就是诗,误认为诗有有韵的和无韵的两种。他们似乎在《新华字典》里找到了“依据”。
   据统计《新华字典》的这种错误有千百处,如果不及时修正,不但伤害了“辞书”自身的权威性,还将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本质性的毒害!
                                         2003.8.5
首发2004年5月《艺苑》总163期。
转载2006年5月《超然》第5期。
2006年《雷池文化》总第7-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08:08 | 只看该作者
简谈现代诗歌的称谓


重阳jm



    中国诗歌的“称谓”,在我国诗史上从“诗经”开始,大体有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俗称古诗、格律诗或统称为旧体诗。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产生的自由白话诗则统称为新诗。这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粗略的历史轨迹。但五•四以后的所谓新诗却是五花八门的,但大体可分为有韵新诗和无韵新诗两种。对有韵新诗的称谓大致有新古体诗,有韵自由诗,自度曲,歌词,唱词等。对无韵新诗则有散文诗,自由白话诗,朦胧诗,现代诗等等。但统观之,无外乎旧韵诗、新韵诗和无韵诗三大类,所以说,中国当代诗坛以韵为根,三足鼎立。无韵不成诗,旧韵需改革,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对诗如何称谓无关紧要。紧要的是能反映其体式特征。旧韵诗的体式特征是古板、固式。白话无韵诗是杂碎话,是“话”不是诗。散文诗,是诗化散文,也不是诗。新韵诗继承传统,改革创新,溶于时代,自由、灵活,与时俱进,是真正的中国现代诗,现代中国诗。所以说,新韵诗才是中华民族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真正是中国先进诗文化的先进代表。中国现代诗歌的称谓,应是“新韵诗歌”,简称“新韵”。
                                                         2003.8.20
首发《艺苑》继发《新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08:09 | 只看该作者
绝对•相对•中庸


重阳jm



    世间事物没有绝对的纯,所谓的纯都是相对的。由此说,诗亦同理,没有绝对的诗,意思是说,非诗的存在是当然的。但是,将非诗无限扩张并视为诗的一种,则就错了。
    比喻说一碗米,可视为绝对的米(忽略其杂质与灰尘)。但掺进了几粒砂子,我们仍然说这是一碗米。这就是相对的,因为米占着主导地位,砂子被忽略了,并不是说砂子也是米。如果掺进的砂子比米还多,甚至仅剩有几粒米,我们还能说这是一碗米吗?这绝对是一碗砂子!砂子占了主导地位,量变引起了质变,一碗米变成了一碗砂子。这也是相对的,因为米被忽略了,并不是说米也是砂子。
    由此再说到诗。诗是韵文,无韵的文字不是诗,这是绝对的。即便中国的诗史上确有无韵之诗存在。我们称其为诗,也是相对的,只是一种“忽略”,并不是说无韵文字也是诗。这就是当今世俗所形成的一种偏见或误解。即视无韵文字为诗,并无限扩张与泛滥。量变引起质变,其实它根本就不是诗了。
    诗,是文体,是韵文,只对文体而言,唯韵是从。并不指其意如何、情如何。是诗者,并非都是情真意切的好文字;非诗者,并非都是无情无意的坏文字。这些都与文体没关系。既不能将言简意远的无韵文字视为诗,也不能将语俗意浅的韵文视为非诗。
    比喻说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现代人将其列为流传千古的无韵诗。其实,严格的讲它并不是无韵诗,而是古韵诗。如果无韵文字也是诗的话,那么中国古典名著《论语》就是《诗经》第二了。试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岂不是一首好诗么?《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哪一篇不可视为一首好诗呢!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经典美文,如果断句分行,哪一篇不可视为好诗呢?!可叹的是,当今的一些应时韵文却被无端地讽为民俗的,顺口溜,自度曲,登不了大雅之堂。而那些杂乱破碎的无韵文字却被称为好诗,并且无限扩张、泛滥,成了所谓新诗的主流,岂非咄咄怪事!量变引起质变,无韵文字占了主导地位,它还是诗吗!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中庸之道。在诗的是非面前,中庸是难免的。特别是提倡“新诗”之后,鬼胎作俑,《新华字典》首当其冲,将诗的定义改为“文体,形式很多,多用韵。”企图从理论上误导无韵文字就是诗。而且事实上早已经“多用韵”变成了“多不用韵”了。
    乌乎哀哉,中庸之道!乌乎哀哉,何谓诗?!
                                2003.9.15
首发2004年6月《新韵》总4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08:10 | 只看该作者
也谈“新诗为主”


重阳jm



    近读2003年12月出版的《淮风》第65斯开篇大作《新诗为主》,读后有惑,特此记之。
    文中说了一大堆旧诗的缺憾后鼓励现今的青年人写诗应以新诗为主。对旧诗的缺憾我亦有同感,在此不必说了。我所惑的是何为新诗?以什么样的新诗为主?文中说:“新诗是对旧诗而言。‘五•四’以来,不按旧诗格律,用现代汉语写的诗,又称白话、自由诗。”  
    据我所知,所谓新诗者,即白话自由诗有“有韵的”和“无韵的”两大类。有韵的自然是诗了,因为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而那无韵的自由白话则是“话”而不是“诗”,它连诗都不是了,还能为主吗?
    文中在批评旧诗“太整齐”的一段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平日说话,谁是这样‘整齐地’说?是有长有短,可多可少说的。”意思是说,写诗不能太整齐,要象说话一样。这话说得对,我赞成。但“话”跟“诗”是有区别的,它们不是一回事儿。如果话的记录就是诗,诗还有什么艺术价值?即使话的艺术性很高,这话的记录也不一定会成诗。俗话说:“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话语中反衬出,“说”和“唱”是不一样的,有谁能象唱歌一样的说话呢?所以“说话”和“唱歌”自然是不一样的,它们是有区别的。所以“话”和“诗”不能混为一谈。所以无韵的自由白话不是诗!它连诗都不是了,还能为主吗?
    文中还例举了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以证明旧诗中早有句式不整齐、不押韵的诗。其实,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并不是无韵诗,而是古韵诗。因为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无韵不成诗”,特别是格律时代,更不容许无韵之诗。因此,仅以这首所谓的无韵诗作依据,来证明无韵的白话就是诗岂不是枉然!那么,无韵的白话连诗都不是了,还能为主吗?
    文中批评“格律往往产生误导:有人以为,凡属合律了的,就是诗。把按旧诗格律写的但不具备诗的美学特征的,当作诗的,不是大有人在吗?”但是,把没有诗性的不具备诗的韵律美的无韵白话当作诗的,不是也大有人在吗!
    如此说来,“格律成了一种桎梏”,不能为主;无韵白话不是诗,更不能为主;新韵新诗是真正的中国现代诗,“为主”是理所当然的喽!
    中国当代诗坛,以韵为根,三足鼎立。无韵不成诗,旧韵需改革,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2004.1.10  
首发2004年8月《新韵》总4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08:12 | 只看该作者
节奏•韵律•重复


重阳jm



    诗,是韵文,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也就是说,有节奏有韵律的文字才是诗。没节奏没韵律的文字当然不是诗了。那么,节奏和韵律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它能决定诗的是与非呢?
    节奏和韵律是大自然的呼吸,是大自然的脉膊搏,是大自然的活的征象,是生命的灵动。宇宙间的宏观与微观中无不显现着节奏和韵律的灵动。宇宙间大自然的生命特征就是永恒的重复性,这就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所以说,重复性是宇宙间大自然的生命,没有重复就没有生命,没有重复就意味着消亡,没有重复就意味着毁灭。宏观如日月星辰的运行,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二十四象,阴晴雨风,潮汐海浪,马达轰鸣 ,走跑跳跃,鸟语兽嘤,歌管乐弦,心脉呼吸 ……,微观如磁振电波,声讷音频,新陈代谢等等,这都是大自然的活的本象,是客观存在,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所不能改变的。人类语言,纳大自然之精华,形成的抑扬顿挫,优美悦耳的语音声调,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完美工具。可以说:人类是大自然的精华,语言是人类的精华。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精华,重复性是节奏和韵律的精华。
    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是怎样的呢?节奏和韵律,是两个概念。节奏,是同音的有规律的重复,或称节律。韵律是同韵的有规律的重复。通常所说的韵律亦包含着节律。
    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体现在诗句中的音节和韵脚的有规律的重复。就是说,诗是由句组成的,句是由词组成的,词是由字组成的,字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进一步说,由有音有韵的字和词,有规律地组成诗句,再由这样的诗句有规律地组成诗。这其中的字音和词韵“有规律的重复”就形成了诗的节奏和韵律。单音或单韵不能形成节奏和韵律,只有重复才能形成节奏和韵律,所以说,重复性是永恒的,重复性是有机的。所谓“有机”重复,就是“自然”的,“有生命”的,就是“活”的,“有规律”的,“有意义”的“缧旋式”的重复。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必须是有机重复。旧格律诗中许多是无机重复,是枯燥的,是晦涩的,是死的,所以必须改革。无韵诗中没有音节和韵脚的有机重复,因此没有形成节奏和韵律,所以说它不是诗。
    音韵的有机重复形成节奏和韵律,有韵律的诗句的有机组合形成诗,所以诗不可能只有一字或只有一句。当然,有人曾写过一个句的诗,还有人写过一个字的诗,其实,那都是对诗的扭曲,是对诗常识的无知。在中国,一个字不成诗,一个句也不成诗,两句可成对联,三句只能算是半截诗,四句才成完整的诗。因为,一个字只有一个音节或一个韵母,不成韵律,不成诗句,当然不成诗。只有一句,不能形成音韵的有规律地重复,所以不能成诗。两句,只形成了韵律的一半,没有重复成完整的韵律,所以也不成诗。三句,因韵律不完整,勉强成诗。四句则可形成一个完整的韵律,所以成诗。
    有了韵律不一定都成诗,但没有韵律必定不成诗!
                                     2004.2.9
首发2004年7月《艺苑》总16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9 19:3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