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77|回复: 9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阳《新韵说》(论文选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07: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重阳新韵 于 2017-4-27 13:19 编辑

重 阳 新 韵 说


(论文选编)



重阳jm 著




重阳jm简介
(封面处加相片)




    本名姜明,笔名重阳(重阳jm),1939年10月21日(农历9月9日重阳节)生,原籍山东文登。《新韵说》创立人,诗人,新韵诗歌理论家。佳木斯市作家协会会员,佳木斯市东风诗歌爱好者协会会长,新韵学会会长,《艺苑》报主编。著有诗集《看明月》《千里共婵娟》《新韵》《新韵说》等。创编了《新韵谱》即《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简称新韵谱)。主张“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传统诗词采用普通话韵并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新诗体——新韵”。其论文《重阳新韵说•新韵兴起是历史必然》,被收入《世界学术文库》中,并获《世界学术贡献奖》论文金奖。传略及作品被收入数十部典籍中。
通联:15400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长安47信箱•姜明(重阳)
E-mail: ZHXYN999@163.com   QQ 1633951186   电话:13634542647










新韵学会编辑








目    录


目    录       

1. 诗 歌 理 论 的 丰 碑  ( 序 一 )         
2. 闪 耀 真 理 的 光 芒 ( 序 二 )       
3. 弘扬诗传统  推广新声韵  ( 序 三 )       
4. 重 阳 新 韵 说       
5. 论文提要       
6. 新 韵 说       
7. 从改诗谈起       
8. 推广使用新声韵       
9. 近韵合并应适当       
10. 传统打不倒  “新诗”要改造       
11. 传统并非唯格律       
12. 和声对韵       
13. 何谓“双轨制”       
14. 韵在句中       
15. 统一声韵下的结合       
16. 新诗的分化       
17. “新韵”无成败       
18. 何苦“假冒”       
19. 新韵形体辩(一)
20. 新韵形体辩(二)       
21. 韵,是中华诗词的根       
22. 新韵,是中华诗词的升华       
23. 新瓶新酒意韵浓       
24. 新韵先锋——顺口溜       
25. 新韵脊梁——古体新诗       
26. 新韵明珠——现代有韵歌词       
27. 中华新韵辩       
28. 为普及新韵而奋斗!       
29. 何  谓 “诗”       
30. 论文提要       
31. 为“新诗”正名       
32. 中国诗歌的流与潮       
33. 侃谈格律诗词       
34. 中国诗歌的是与非
35. 鼓吹“诗无韵”有罪       
36. 中 国 诗 歌 的 生 命       
37. 诗刊•无韵非诗的大本营 (一)       
38. 无韵新诗死定了       
39. 难以面对的“面对”       
40. 无韵诗 • 寄居蟹       
41. 为中国唐装呼好       
42. 诗坛打假       
43. 散文诗•苹果梨       
44. 唯“韵”是 路       
45. 有韵新诗与无韵非诗的大搏斗
46. “新诗标准”谈       
47. 1.25% 意 味 着 什 么 ?       
48. 诗坛“炮轰”一说       
49. 诗人访谈录       
50. 中国诗坛  三足鼎立       
51. 诗 坛“卖 拐”       
52. “韵” 定  是  非       
53. 挑战无韵诗       
54. 格律•必须打破的旧“蛋壳”!       
55. “树敌”与“交友”       
56. 说诗谈诗都是“诗”       
57. 转变观念  “看懂”新诗       
58. “新韵诗”什么样儿?       
59. 诗刊•玩偶的天堂       
60. 诗性•共性•标准       
61. 新韵诗体格式谈       
62. 延 续 与 发 展       
63. 认知•样板•形式       
64. 新韵诗歌理论的历史使命       
65. 诗 歌 的 可 唱 性       
66. 元曲之后,中国诗歌的走向       
67. 稻草人•无韵诗       
68. 新 韵 经 典 之 说       
69. 试 谈 诗 与 诗 体       
70. 再谈“无韵非诗”       
71. 主 旋 律 与 多 样 性       
72. 就诗的定义,质疑《新华字典》       
73. 简谈现代诗歌的称谓       
74. 绝对•相对•中庸       
75. 也谈“新诗为主”       
76. 节奏•韵律•重复       
77. 从“一行诗”谈起       
78. 浅 谈 意 味 主 义       
79. 也谈“诗之谜”       
80. 民 族 性 与 独 特 性       
81. 也谈“独句诗”与“独字诗”       
82. 解读中国诗歌队伍的“断层”       
83. “引 进 毒 蛤 蟆” 的 反 思       
84. 纪念艾青,坚守中国诗歌的民族性       
85. 也 谈 “诗 的 韵 味”       
86. 为诗之道  以韵为荣       
87. 毛泽东的新韵诗       
88. 固守旧律露弊端,提倡新韵显灵光       
89. 就“门外谈诗”致香生       
90. 也谈诗歌写作“流行病”       
91. 中国白话语言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92. 也 谈 “ 善 待 诗 歌 ”       
93. 新 韵 是 时 代 的 产 物       
94. 精 炼 一 句 并 非 诗       
95. 无 韵 诗 歌 当 休 矣 !       
96. 新 韵 奇 葩 《转 经 轮》       
97. 民族的“成见”   诗歌的骄傲       
98. 高 飘 着 什 么 样 的 旗 帜 ?       
99. 也 谈 “诗 潮”       
100. 简 议 毛 泽 东 论 诗       
101. 用 科 学 发 展 观 看 诗 歌       
102. 何 谓 诗 歌 的 本 质       
103. 新韵新体诗是中国诗歌进化的未来       
104. 重 阳 新 韵 谱       
a  ( ia  ua )       
o   ( uo )       
e   ( ie   üe )       
i       
u       
ü       
ai   ( uai )       
ei  (ui)       
ao   ( iao )       
ou  (iu)       
an   ( ian  uan  üan )       
en   ( in  un  ün )       
ang   ( iang  uang )       
eng   ( ing )       
ong    ( iong )       
er       
105. 诗刊•无韵非诗的大本营(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07: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重阳新韵 于 2015-10-2 09:18 编辑

诗 歌 理 论 的 丰 碑 ( 序 一 )


青海•李万修


    重阳论文专著《重阳新韵说》的问世,是诗界大事,具有深远意义,值得庆贺。
    在中国诗歌走入低谷,处于冷落,迷失方向,趋向西化的关键时期,重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原理,结合中国诗歌的实际状况,总结了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创立了新华新韵学说。
    1997年11月,重阳发表了《推广使用新声韵》,提到新声韵“就是中华诗词的新生儿”,敲响了新韵的晨钟。
    1998年2月,重阳发表了《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第一次提出了“新韵”这个名词,给一种首创的新诗体以巧妙的命名。文中总述:“‘新韵’,就是“新华韵”,即以《新华字典》为准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简称“新韵”。运用新韵的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简称“新韵诗体”。并喊出:“为普及新韵而奋斗!”的响亮口号,吹响了新韵的进军号。这是一篇新韵的纲领,也是新韵的宣言。
    1999年1月,由重阳亲自组建成立了《新韵学会》,并担任会长,领导展开了新韵大研讨,在会刊上发表新韵创作和新韵理论。近十年来,他本人就发表了百多篇有关新韵的论文。重阳的新韵理论,主题鲜明,结构严谨,文笔流畅,内容翔实,说理充分,观点正确,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针对性,可称得上具有高水准的理论创新成果。论述的范围广,角度新,内涵深,站得高,看得远,实为总领的先导。简述有以下一些最基本的内容:
    新韵的根基是民族。必须具有民族性,民族的风格,民族的特色。民族性也就是民族的独特性。只有维持好本民族的独特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新韵的母体是传统。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国宝,必须继承和发扬。任何发展着的事物,都是以继承为基础的。新韵若不与传统诗词相结合,就永远接不上传统的香火。继承还得发展和创新,新韵是中华诗词的升华。
    节奏和韵律是新韵的生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种文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诗文化发展的结晶。节奏和韵律是中华诗的象征,是诗最本质的特性,是诗最起码的标准,是区分诗与其它文体的标志,是永恒的,不管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中华诗的命脉。韵是新韵的魂。“新韵”既意为诗韵又意为诗体。诗必以韵定是非,无韵不成诗。有了韵,就有了传统,就有了民族。废旧韵,兴新韵,推广使用新韵谱(重阳编著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简称新韵谱)。
    改造、规范新诗。规范化,就是大众化,民族化,韵律化,传统化。所谓的无韵自由诗,冒充新诗,必须改造。中国诗严重洋化,无韵诗泛滥成灾。《诗刊》是无韵诗的大本营,《新华字典》为无韵诗提供了错误的诗概念的依据。
    新韵要吸取民歌的丰富营养。中国诗歌是从远古的有韵律的民歌中演化出来的,起源于民歌,并传承于民歌。民歌是新韵的根基之一。
    新韵应借鉴外国诗歌的精华。任何民族和国家文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都不可能全盘的否定或全盘的接纳,这就是要批判的吸收。传统诗词若不与新诗结合,就永远得不到现代化的发展。
    新韵可具体归纳为四种形式:新韵古体诗词,有韵新诗,新韵歌词,准新韵诗。新韵歌词是新韵璀灿的明珠,是新韵创作的现实楷模。随着乐曲唱遍全国,传播世界,形成了新韵歌词的高峰。而准新韵诗是新韵的标准诗,因为最合乎新韵的定义,将来必然会出现准新韵诗的高峰。
    当代中国诗坛形成了以韵为根的三足鼎立局面:旧韵诗,新韵诗,无韵诗三分天下。这三大派系,旧韵诗必须改革创新,无韵诗必然消亡(无韵诗不是诗,本不该在诗之列),新韵诗茁壮成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大步:诗经(远古时代)——格律(封建时代)——新韵(现代与未来)。每一大步都是前一大步的发展与创新,虽形式不同,却有内在的联系。新韵是中国诗歌的未来,前程光辉灿烂。
    新韵必有斗争,与旧韵斗,与无韵斗。只有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成长,在斗争中存在,在斗争中胜利。新韵必然要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
    对于重阳的新韵理论,以上只是一些最简要的择取,只有通览他的每一篇全文,并结合读他的新韵作品,才能得到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领会。
    重阳的新韵理论,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完整性,基本上形成了理论体系。象这样多篇幅、高质量的诗歌理论,在整个诗歌理论史上也是罕见的,可说是竖立起一座巍峨的诗歌理论丰碑。
    新韵理论意义重大。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在当今的关键时刻,理论的重要性和实践的需求性都显得十分迫切。新韵理论一旦与实践相结合,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效果。
    重阳领导了新韵运动,掀起了一场诗歌革命,创建了一门新学说,创立了一种新诗体,开创了一代新诗风。新韵是个伟大的创举,是自元曲以后出现的新诗体,代表着中国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新世纪的诗歌是属于新韵的,让我们欢呼新韵时代的到来!
                                                   2006.05.10 于民和书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07:53 | 只看该作者
闪 耀 真 理 的 光 芒 ( 序 二 )


山东•雁 阵


    纵观中华诗史,或许没有比当前更为严峻的诗文化背景,辉辉煌煌了几千年的汉民族诗歌已被彻底散文化的无韵新诗所取代,作为民族诗歌精髓、标志、灵魂的“韵”悄然消逝。无论诗人、诗评家怀有怎样良好的初衷都已证明是极大的悲哀!探索与拯救、反思与建设,是摆在诗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近观几十年的现代诗歌发展历程,卓有建树的诗歌理论出现了不少,但对于拯救诗运,指导诗坛全局的纲领性文献几乎没有。有些诗人、诗评家提出“诗体重建”,“诗是以形式为基础的文字,诗体则是形式第一要素。可有了近百年‘资历’的新诗却远远谈不上在诗体上已经成熟。”有些诗评家提出“诗体理论重建”“一种来自实践的能够加强诗歌美感的,既有某些必要的规范而又富于弹性的,不是束缚而是促进诗歌发展的诗歌理论,一定可以在实践和总结中建设起来。”
    这既有某些必要的规范而又富于弹性的,不是束缚而是促进诗歌发展的诗歌理论,便是重阳先生倡导的“重阳新韵说”。
    “重阳新韵说”以“声韵改革”为发端,以“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为形成标志,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韵理论体系。
    “重阳新韵说”从诗词改新、诗体重建、构建民族诗歌工程、抵制诗歌西化、重铸诗歌高峰等方面鸟瞰全局,从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开创出一条辉煌灿烂的诗歌发展之路。
    “重阳新韵说”是指导新韵全局的纲领性文献。它的纲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革新诗词,(2)创建新体,(3)改造新诗,(4)韵定是非。
    革新诗词
    重阳先生高举诗词革新的旗帜,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诗词。诗词革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声韵改革。废旧韵,兴新韵。“推广使用新声韵”,“以汉语拼音的韵母为韵,以其四声化平仄。”
    其二,诗体改革。《红楼梦》曾记载一桩趣事:黛玉道:“……平声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主意要紧。若童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辞,自是好的。这叫做‘不因词害意’。”
    重阳先生提倡“平仄开放,韵律改革,形随意合,天然巧成。”与曹雪芹的诗词破格主张不谋而合,异曲同工。说明诗体改革的作为久而久之哩!
    其三,诗风变革。当代诗坛,诗歌自由化、贵族化、西化倾向相当严重,完全丧失了诗歌的民族气质。尤其是西诗占据主流的地位,必然会有杰出的诗人出现,改变诗坛的一统格局。诗人的探索、创新、引进,必将以民族传统为强大根基。若背弃了这个方向,也只能创造出李金发式的食洋不化的怪诗。新韵清新健朗,兼蓄并融,开一代诗风。
    创建新体
    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讲话》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按照毛泽东的构想,必将在民歌与古典的基础上,产生出第三种诗体。这种诗体便是新华新韵。“新华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简称‘新韵’。”从而为我们描绘出广阔而美丽的发展前景:新韵诗体,是多功能诗体,博采众长,根植于民族,根植于传统,以“韵”为基石,与诗词曲赋一脉相承,是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进诗体。
    改造新诗
    对于新诗,绝大多数诗人持肯定的态度。事实上,新诗已背离了原来发展的方向。重阳先生给予新诗恰如其分的评价。“真正的‘中国新诗’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脱胎而出的新体诗。”“现时中国泛称的‘新诗’,而是从国外引进的或演变过来的‘西诗’它与中国传统诗毫无传承关系,所以,相对于中国传统而言被称为‘新诗’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当务之急,一方面是加强对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发扬,还要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强对‘新诗’的积极认真的‘改造’,使其规范化,首先要民族化和传统化。”
    韵定是非
    十九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曾提出“冲破诗与散文的形式壁垒”,这种观念被中国现代诗人所接纳,他们认为“现代诗的最大特征就是拒绝韵”,最终导致无韵散诗的泛滥成灾。在大是大非面前,重阳先生毫不妥协。他提出“韵定是非”论,成为《新华新韵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诗的本质切入,“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韵律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生命,没有韵律就没有诗。”“韵律是中国诗的本性,是决定‘诗’与‘非诗’的本质条件或标志。”诗歌如果脱离了这个本质,必然会沦变为文。
    《重阳新韵说》内容博大精深,意蕴丰厚,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以其鲜明独特的美学典范,敏锐深邃的哲学思辩,洞察万变的诗学思想,必将成为诗人们手中有力的武器。
                                                2004.10.12 于青居园书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08:02 | 只看该作者
弘扬诗传统  推广新声韵 ( 序 三 )



陕西•姚 仪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从流传下来的远古歌谣算起,经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文人诗及民歌至今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了。那些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和民歌,其所以能流传下来被人们称道,除了因思想内容的深刻,代表了人民和时代的呼声外,由于其有着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易唱易记,读来朗朗上口,入耳好听,因而更易于引起读者和听众共鸣。诗歌的发展历史和优秀的诗歌本身都在说明有节奏有韵律是诗歌的形体特点,即有韵有节奏者为诗,无韵和不讲求节奏者为文。1983年第二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发抒情感”。这一解释抓住了诗“有节奏、有韵律”的根本特点。查古代的诗,不论诗词歌赋还是劳动者的口头歌唱,还找不出一首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唐代是诗歌鼎盛期,除古风、歌行体继续流行外,涌现了严格要求平仄、虚实相对的近体律绝诗,大讲粘偶,忌犯所谓“四声八病”,犯忌者即不承认为诗。这一过严的形式要求,影响到后来文人诗一味追求按律工对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刻表达。导致了诗歌领域形式主义多次泛滥回潮。“五四”运动中,白话文的大量出现,冲破了束缚人们手脚的一切清规戒律。传统诗词的那一整套严格的格律要求被当作束缚思想的枷锁被抛弃了。但细察五四诗人胡适、郭沫若、刘伴农、刘大白等人,他们虽都用白话写诗,但其多数诗作中还是押了大致相近的韵,也有比较鲜明的节奏。解放后五十到六十年代的新诗大多数也是有韵脚有节奏的。完全不讲声韵,也不讲节奏,把诗写成除了分行,与散文毫无分别的最突出表现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出现了“崛起的一群”,他们的诗被称为朦胧诗、古怪诗、先锋诗、试验诗,其特点是内容晦涩,语无论次,没有节奏,没有韵脚,含义不明,读了不知所云,也许连作者自己也不知他在说些什么。这种不讲求韵脚不注意节奏的所谓自由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坏,他们误以为这就是诗,也效法模仿,一时成为时尚。无韵无节奏的所谓自由诗,终因远离传统,丧失诗本身的文体特点,风行了没多久便遭冷落疏远,但仍在一些官办刊物不断出现,致使诗歌在文学领域由曾执牛耳的主角地位沦为无人顾盼的边沿角色。近几年随便去任何一家书店浏览,只见各类书籍满架满屋,找一本新的诗集却很难,原因是诗集无人问津,书店只好拒售。诗的被冷落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勘称诗的国度,何以当今的读者不买诗的帐呢?就因为那些无韵非诗的东西不符合读者的欣赏习惯,完全脱离了诗歌的民族传统。可以说当今文学领域里,诗歌是最不景气的,说它处于低迷休眠状态,并不言过其实。那么诗歌的出路在哪儿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58年成都会议上就曾指出“中国诗歌的出路,第一民歌,第二古诗,二者结合,产生第三个东西,就可以创造出新的形式来”。细查现代文学史,那些写出了优秀之作的诗人无一不是虚心从民歌中吸取营养的。可惜毛主席46年前的讲话并没有被多数诗作者引为注意,仍在我行我素,热中于写和散文几无区别的自由诗。正由于无韵非诗的东西充塞市场,读者不喜欢不愿意去看它,这才落到“寂寞开无主”的凄凉境地。
    重阳先生是位功底扎实且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老诗人,同时又是一位为了新韵的兴起而立言立行、开辟论坛、文纳众议,从而形成一整套新韵主张的诗歌理论家。他是新韵学派的学术带头人。我与他赋诗唱和已近十年,虽然至今还不曾谋面,但读其诗而知其人,对他的作诗为人非常敬佩。文朋诗友中他最有毅力和耐性,衷情于诗五十年如一日,即使遭际坎坷,穷困潦倒,仍然矢志不渝,一直笔耕不息。他退休后退休金很有限,仅勉强糊口,却坚持办起了两份民间诗报《艺苑》和《新韵》,每月至少出一期,十几年来从未间断。他办的刊物格调高雅,既不粉饰太平,不趋势媚俗;亦不偏执主观,不像一些人因受过不公正待遇就唠骚满腹借诗发泄。刊出的作品大多是弘扬主旋律的大气之作,而形式上则以短小有韵上口为特色。对于当今诗界无韵非诗现象,重阳先生早有纠偏指迷的设想,曾几次来信阐述他的《新韵说》主张,向我征询意见。1997年6月他在《艺苑》上开辟了“新韵研讨会”专栏,率先刊出他的《推广使用新声韵》的短文。一马嘶鸣引来万马奔腾,顿时应者云集,讨论稿件从四面八方雪片似的飞来,不仅国内来稿特多,港台地区以及日本、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国亦有不少人热情参与,年龄小的有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年长者有如旅居法国已年届94岁的老诗人薛理茂先生。大家奔着对中国当代诗歌前途命运的极度关切,对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无比热爱,积极撰稿,坦率地陈述了对《新韵说》的赞同和建议。自1997年12月至今,仅在《艺苑》、《新韵》上刊出的讨论文章就有数百篇,形成了几百人参加论坛讨论的恢弘景观。重阳先生是一位从善如流,博采众见,并归纳为智慧真言的有心人,他的新韵主张不断完善深化,于1998年5月又推出了《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新韵说》这篇大文章。文中提纲挈领地指出“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文中又分项论述了一系列具体问题。为了使新韵方便易行,重阳先生从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35个韵母中选取16个最常用的韵母作为基础韵母,以其四声化平仄。主张“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用普通话四声韵取代早已过时了的《平水韵》,正好应合了全社会大力推广普通话的需要,更着眼于培养下一代,使他们对新韵常识的明确与提高,可谓是长久育人的百年大业。在论及新韵的形体时,文中有着明确的解说,如说“新韵与传统诗词和自由诗似是而非,它不像传统诗词那样古板,也不像自由诗那样散乱”。“新韵是不标律不挂牌的传统诗;新韵是有韵的现代诗”;“新韵既有别于旧韵诗,又有别于无韵诗”;“新韵不是格律诗,也不是自由诗”;“新韵就是新韵”!那么新韵是否能很快学到手呢?回答是肯定的。重阳的诗集《看明月》、《千里共婵娟》、《新韵》等诗集中全是新韵诗,可作借鉴。也可以从他主编的诗报《艺苑》、《新韵》上找到更多的新韵作品。只要掌握普通话韵母四声,人人都可以写出抒情言志的新韵诗,每个诗歌爱好者只要努力也都可以成为新韵诗人。
    重阳先生为了《新韵说》的倡导和建立,十余年来惨淡经营,可谓历尽艰辛。每有论作,他总是先将初稿打印出多份,向文朋诗友虚心征求意见,直到反复修改成熟了才正式刊出。他又是个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人,为了真理追求,当论及诗界的错误倾向,他直言批评,不留情面,为坚持新韵理念,敢于向官办的权威刊物叫板,敢于向权威人士质疑论辩,但当自己文中出现失误和偏颇时也能及时声明改正。为了让新韵讨论深入持久开展下去,每期《艺苑》、《新韵》上均有他篇幅短小,锋芒犀利的文稿,不愧为新华新韵阵线的领军人物。收入《重阳新韵说》中的篇什,是他近几十年百多篇新韵专论的选萃,亦是《重阳新韵说》向全社会的集中汇报。有感于重阳先生的诚挚友情和人格魅力,笔者也参与到新韵讨论行列,总因用心不专和缺乏持久耐性,只呐喊过几声就被别的事分散了精力。今读重阳这本沉甸甸的论著,尽管其中不少篇在刊物发表时已看过,如今重读起来仍觉新颖鲜活,很能启人深思。但愿《重阳新韵说》的出版,能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让新韵诗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让历史悠久的诗传统得到充分继承和发展,让更多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作风中国气魄的新韵诗问世。
                                             2004.09.08 于西安兴隆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13: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重阳新韵 于 2015-10-11 10:49 编辑

重 阳 新 韵 说

论文提要




新韵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新韵”就是“新华韵”。新韵诗就是采用以《新华字典》为准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的中华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简称“新韵”。新韵既指诗韵又指诗体。
    “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它采用了以《新华字典》为准的普通话韵的标准语音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它综合了中华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等多种诗体艺术的精华于一身,以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诗词,是社会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诗词(文学艺术)也必然地发生了相应的划时代的变化:其一是法定使用普通话;其二是推广使用汉语拼音并标定四声;其三是有韵新诗与古体新诗的形成。这就确立了中华诗词划时代变化的基础,即传统诗词以普通话的韵母为韵并与自由新诗相结合,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由此而产生新诗体——新韵。
    声韵,本是汉语文字的根本属性,独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和声对韵,自然巧成,本应如此的。声韵自身的规律性是永久的鲜活的,它必将突破僵式而作新的变化与发展。
    和声对韵,是诗歌所特有的独特标志。声韵是新体诗与旧体诗相结合的内在基础和先决条件。普通话韵母四声是中华民族法定的标准语音,不管是旧体还是新体,都应该在它的统一之下,求生存,求发展。
韵,是中华诗词的根。有了韵,也就有了根,也就有了传统,也就有了民族。“新韵”,既是相对于“诗韵”而言的“韵”,又是相对于“诗体”而言的“体”。所以,“新韵”既是“韵”又是“体”。“新韵”是中华诗词的升华,“新韵”是中华民族先进诗文化的先进代表,“新韵”代表着中国先进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新韵”诗韵是平水韵等古诗韵演化至今的结果,平水韵等古诗韵是新韵诗韵的前身(基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辩证地发展观。旧韵(古韵)已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被自然淘汰了,继续使用不合时宜。
   “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它采用了以《新华字典》为准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的标准语音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她综合了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等多种诗体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韵谱,就是“新华韵谱”。即《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简称新韵谱.即提取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十六个韵母作为十六韵部,(含一个儿化音);按四声分为六十四韵,包括以《新华字典》为准的所有汉字。
    世事万物都是变化的,世事万物又是永恒的,物质不灭。变与不变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变是对不变而言,不变是对变而言。说变时,其中必有不变之因素在;说不变时,其中必有变之因素在。变是进化,不变是永恒。诗歌也一样。诗歌是与人类语言俱生共存的,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共同发展变化至今的。但诗歌也有不变之主因素在,那就是节奏和韵律,那就是诗歌的永恒。
   诗歌进化的基础是什么呢?有内部的基础和外部的基础。也就是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构成诗歌进化的基础。内因是诗歌自身形态的演变,外因是社会的需求和选择,这就是诗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谓诗歌的进化,主要是指诗歌形体的变化。中国诗史上已有的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词,曲等就是诗歌不同时期进化的不同结果。就是诗歌内因和外因的矛盾统一的斗争在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表现。它既有永恒的本质特征的遗传或继承,又有外部因素造成的形体变态。
    诗歌也是呈三极进化式的,这是自身的而不是外加的。正如格律诗是固化守旧的一极,无韵自由诗是自由无度的另一极,新韵新体诗则是两极相互斗争或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新生极。这就是新韵诗歌的突现,这就是中国诗歌进化的未来。所以,新韵新体诗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而无韵自由诗没有中国诗歌永恒的传承基础,没有中国诗歌独特的本质特征,所以它不是诗,也就不可能成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更不可能成为中国诗歌的未来。
    中国诗歌有其独具的定义、诗性、结构和章法,它是国语大法的一部分。新韵,是广纳博采诸诗体精华的新型诗体,它是对旧格律的突破,是对自由新诗的改造,是真正新诗体的创建与发展。当今中国所出现的任何新诗体都脱离不开与“新韵”的关联,都必定要囊括在“新韵”的范畴之内,因为它脱离不开普通话或国语大法的约束。
    纵观中国诗歌的进化史,可以发现它有一条恒定的本质特征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节奏和韵律,那就是中国诗歌不变的永恒的本质所在。这就是中国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的根本,离开了这个根本就不会是中国诗歌。直言之,中国诗歌进化的未来必定是有韵之诗,新韵之诗。
   无韵诗,虽然数量多,势力大 ,占中国现代诗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因在中国“无韵不成诗”,所以说它不是诗。它“混充诗”的好景不会太长。
    旧韵诗太固守,不适应中国的现时代,所以说它必须改革创新,才有发展。因此,中华诗词如果固守旧格律而不改革创新,是不会有新发展的。
    新韵诗,既摆脱了格律的束缚,又继承了民族诗传统,弘扬了民族诗精神,顺应民心,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虽刚刚起步,但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途无量!
    新韵唱词,以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融汇贯通于传统诗词、民歌和现代诗语之中,以精炼的结构形式适时适度地深入广泛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新韵在目前最活跃最典型的代表模式和象征。是建立新韵新诗体的主体基础,是新韵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中国当代诗坛,以韵为根,三足鼎立:无韵不成诗,旧韵需改革,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为了新韵的顺利发展,当务之急,一是要遵照“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的指导方针,加强传统诗词的改革创新;二是要遵照《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简称(新韵谱),加速“现代诗”即无韵诗的传统化或民族化的改造(或称韵律化和精简化的改造)。倡导新韵,宣传新韵,为普及新韵而奋斗!为新韵时代的到来而欢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13:54 | 只看该作者

重阳《新韵说》       

1/23  新韵说       

  重阳著《新华新韵说》,简称《新韵说》。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
       
   “新韵”,就是“新华韵”。即以《新华字典》为准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简称“新韵”。采用“新韵”的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简称“新韵体”。因此,新韵,既指“诗韵”又指“诗体”.
       
“新韵”诗韵,即“新华韵”。就是以〈新华字典〉为准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简称“新韵”。新韵是平水韵等古诗韵演化至今的结果,平水韵等古诗韵是新韵的前身.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辩证地发展观。平水韵等古韵中的绝大部分韵字都被编入《新华新韵谱》中。旧韵(古韵)已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被自然淘汰了,继续使用不合时宜。

   “新韵”诗体,就是采用新韵的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它采用了以〈新华字典〉为准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的标准语音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她综合了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等多种诗体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四声,形随意合”,以适应新世纪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

“新韵谱”,就是“新华韵谱”。即《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简称“新韵谱”.就是提取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十六个韵母作为十六韵部,(含一个儿化音);按四声分为六十四韵,包括以《新华字典》为准的所有汉字。

十六韵部为:
a  o  e  i  u  ü  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ong  er

“新韵谱”,即“新华韵谱”。 全称《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简称“新韵谱”。选取以《新华字典》为准的常用简化汉字编制。 ( 欲知详情,请网络搜索重阳《新韵说》(全文),重阳《新韵谱》(全文)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14:06 | 只看该作者
2/23  从改诗谈起

    某诗友和重阳一诗中,“又欣热浪流文苑”句,原为“又欣热浪流艺苑”,因“艺”字不合平仄而改为“文”字,从字义上讲,无可厚非,但因“艺苑”是“艺苑报”名称,改为“文苑”则不妥。后又改为“又欣热浪动深源”,原意全非了。
    另有重阳和某诗友一词中,“歌随晨露生”句,原为“歌随晨霞生”,因“霞”字不合平仄而改为“露”字。其实,就意境而言,“露”远不如“霞”壮丽多彩。凡此例者多多矣!足见因固守平仄而因声害意之弊。
    “声韵”本是汉语文字的根本属性,独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和声对韵,自然巧成,本应如此的。格律不是规律,平仄更不是规律。它只是某种规律的体现而不是规律的本身。“格律”是后人对前人诗词创作方法上的归纳与总结,正所谓人为的固守僵式;俗成“格律”,失去了声韵规律特殊的灵活性和重要的变异性,必将成为历史的“蝉蜕”。声韵自身的规律性是永久的鲜活的,它必将突破僵式而作新的发展和变化。正如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永久的鲜活的一样,任何法律、法规都不是永久的固式。亦如书法中的“篆文”,只能作为艺术的把玩(艺术价值),而成为历史的“蝉蜕”;再如历代的“八股”,尽管使几多英才仕途腾达,抑或戴上了状元的桂冠或炫目的乌纱,但至终作为僵死的“标杆”而化为历史的“蝉蜕”;又如法定规范简化汉字后的“繁体字”,尽管还有不少人仍在长时期的固守延用(海外有待于改革),但毕竟逐渐失去其往日的辉煌而必将成为历史的“蝉蜕”。“格律”这颗金光闪闪的艺术玫宝,诚然一万年也不会倒(艺术不灭,可以流传),但相对于继承了“格律”的精华而又吸收了新鲜血液的“新韵”而言,不也是一颗相应的美丽的“蝉蜕”吗?作为明智的现代诗人们,还有固守它的必要吗?诗不标律,词不挂牌的“新韵”们,何不挺起腰板走路呢!


3/23  推广使用新声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格律”是格律诗词的规矩,格律诗词是中华诗词的精萃。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唯一标志,没有任何形式可以取代之。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还要创新和发展,再造辉煌。
    众所周知,毛泽东诗词是中华诗词发展的最新高峰,是后来者学习的典范。毛泽东是最富革命精神的一代伟人,可他的诗词(已公开发表的)是严格遵守格律的(其实也有突破之处)。他把格律固守成峰,足以说明,格律是格律诗词的坚固基石,不易动摇,亦不可抛弃,只能创新和发展。
    如何创新和发展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中华诗词也一样是发展变化的。诗词是社会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已经有了划时代的变化(不同于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中华诗词也必将有划时代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呢?(首先说明一点:五•四以来发展壮大起来的无韵白话诗,绝对不是中华诗词的划时代的变化。此当别论,在此不谈)。
    中华诗词的主体是格律诗词,格律的基石是声韵,声韵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文字)固有的根本属性。只有这种根本属性的变化,即声韵的变化,才能引起格律的变化,才能找到格律创新的“突破口”。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根本属性,即声韵的划时代变化是什么呢?可谓有二:其一,法定使用普通话,其二,推广使用汉语拼音并标定四声。这就确立了中华诗词划时代变化的基础,即以普通话的声韵为韵,就是说,以汉语拼音的韵母为韵,以其四声化平仄。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由此而产生的新声韵,新诗体,就是中华诗词的新生儿。愿我们抚育她的成长与壮大!
    附一,十六韵部:
    i    u    ü    a    o    e    er   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ong

    附二, 新韵谱:按普通话韵母设十六韵部,(含一个儿化音),按其四声为六十四韵。包括以《新华字典》为准的所有汉字。新韵简谱只编入了常用简化汉字。(另文)

   
4/23 近韵合并应适当


    韵母四声韵中近韵者,可以合并通用,但合并应适当。因为保持韵母系列的完整与各韵的独立性,有利于儿童谙悉音韵的准确与清晰。有关科学证实,婴儿时期对母音的辨别与记忆是十分敏锐而牢固的,往往是终生不忘。所以,在少儿时期进行音韵培育是非常有益的。而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不宜音韵的混淆或含糊,以有益其终生。甚至有人主张在少儿时期进行多种语言的同步培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14:09 | 只看该作者
5/23  传统打不倒  “新诗”要改造

——自由白话诗要规范化,首先应民族化——
“五•四”以来,发展壮大起来的自由白话诗,或曰自由散诗,曾一度盘据着整个诗坛,几乎将中华传统诗词挤到了绝灭的边缘。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假先锋”们,扛着“洋探索”的大旗,招摇过市,把一大批青少年诗爱者引进了一个龌龊的“怪圈”。走火入魔,甚至污秽不堪地乞食“洋垃圾”,令人厌恶的沾污着诗坛,从根本上忘记了老祖宗。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悲哀!
    另一方面,固守格律的“旧韵”者们,对不严格律的“新韵”者们的嗤之以鼻,或加以嘲笑,使其羞于面世,以致伤害了无数的传统诗词爱好者,从而大大地阻碍了传统诗词的发展和普及。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史上的又一个悲哀!
    当务之急,一方面是加强对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发扬,还要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加速对“新诗”的积极、认真的“改造”,使其规范化,首先要民族化或传统化。传统打不倒,“新诗”要改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幸事!
   可以断言: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二十一世纪的诗坛是新韵的!


6/23 传统并非唯格律

   每当提到传统诗词就很自然地想到格律诗词。因此,误认为传统唯格律。诚然,格律诗词是中华传统诗词中最规范的一种。但中华传统诗词并非唯格律诗词这一种,另外还有古风、乐府、赋、曲、民歌等等。因此说,要继承中华诗文化的传统,不唯格律也。
    我认为,继承传统精华,应包括格律诗词和其它诗体的精华。既谓精华,便非泥古不化的原样复制。事实上,我们所要继承的精华,只能是鲜活的灵魂,而决非僵死的外壳。既如是,继承下来的就决非传统的原模原样。难道不可以是各种精华的综合体吗?难道不可以想象为行数不限、字数不限,有长有短,有章有节,有联有对,有韵有律,有排句有骊语,有情歌调,有民歌风的灵活多样的综合性的新诗体吗?即形随意合,自然巧成的多姿态的新体诗。
    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继承传统,应包括各种诗体的传统,要吸取精华也应吸取外国的精华。俗话说:是好东西我们都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不拘一格天成大业,以促成诗业的繁荣与发展!

7/23和声对韵

    “和声对韵”,是汉语语言的原本的自然属性,本应如此的。古人讲究平仄,只是在诗词写作中,为了充分发挥声韵效果而特别注重的修辞方法而已。(格律规范化)。何故被奉为清规,宛若天条而不可触犯呢(固守僵式)!
    “新韵”注重“和声对韵”,实现平仄开放。“和声对韵”自然包含了平仄,但只是作为修辞方法之一的活的平仄,而不拘泥于死的平仄。即所谓“自然巧成”“自然四声”。
    “和声对韵”是中国诗传统的真正的精髓,是中国诗独立于世界诗林的唯一标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14:11 | 只看该作者
8/23何谓“双轨制”

   所谓“格律诗词”与“新诗”都万岁,实行“双轨制”。这只是中国诗史长河中的一段特殊的暂时的现象。它是由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这特殊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呢?简言之:(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对民族文化的摧残。(二)、外来文化的侵蚀,应合了人们的求解放心理,突发性地接受西文化。(三)、腐儒们的固守与“假先锋”们的“洋探索”,使中国诗坛两股势力各自分道扬镳。结果传统不倒,新诗佼佼,形成了当今的局面。试问:“双轨制”是中国诗文化发展的长远方向吗?
    文艺理论一再强调文艺形式要多样化。“新韵”不也是“多样化”中的一样吗?“新韵”打破了“双轨制”的模式。所以,不应是双轨制,而应是多样化!实际上,中国当代诗坛,如果按韵划分,应该是旧韵诗,新韵诗,无韵诗三分的局面。

9/23韵在句中

   
每当提到押韵,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在诗句的结尾一字,要押大致相同的韵(隔行或隔多行)。这是普通的押韵方法,在此不谈。
    可是,有许多优秀的诗作,读起来节律清晰,韵味无穷,即所谓的音乐美。而诗句的未尾并没有押韵的字(韵字押在句中)。中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歌民谣中,常见韵在句中的现象。这就是韵在句中的原因。这种效果就是由声韵营造而成的。声韵是新诗与传统诗词相结合的内在基础和先决条件。

10/23 统一声韵下的结合

   中华民族国土要统一,民族思想要统一,人民意志要统一,语言文字(汉语文字)要统一,难道中国诗歌(声韵)不能统一吗?如果能统一,那么,统一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是格律的固守僵式?还是新诗的自由散乱?我认为都不是!应该是格律的平仄开放,韵律的改革,新诗的规范化,民族化。诗词的基石是声韵,没有声韵的统一,一切都免谈!
    有人说:新诗长大了,越来越像老外了。其实,新诗原本就像老外。从它一诞生就根本没有民族传统的脐带,原本就是用汉字仿写外国诗。(但这没什么不好,只是说它没有中国的民族传统风格。正如说“西服”没有什么不好,只是说它没有“中国服装”的民族传统风格一样)。所以说,新诗若不与传统诗词结合,就永远也接不上民族传统的香火;传统诗词若不与新诗结合,就永远也得不到现代化的发展。
    普通话韵母四声韵,是中华民族法定的标准语音。不管是旧体还是新体,都应该在新韵的统一之下,求生存,求发展。统一了才能结合,结合了才有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14:13 | 只看该作者
11/23新诗的分化

    新诗,即自由白话诗,在“新韵”兴起的未来,将逐渐分化:一是规范化,民族化,采用新韵,有节奏有韵律,加入“新韵诗”的行列;新韵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新韵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欢呼新韵时代的到来!新韵诗万岁!二是归入“散文诗”的行列。其实,所谓“新诗”者,除了有韵新诗,实际上多为散文诗。
    散文诗,不是散文,也不是诗。它是由文与诗相结合而演化出来的新文体。它的根基是传统的(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如诗美文多多矣),它是用诗语言写的散文,是散文的诗化,或称诗化散文。我们必须清醒的认知,散文诗在形体本质上是散文的章法,整体上没有完整的节奏和韵律,即使在部分章节中有节奏或韵味的出现,它仍然不是诗。或者说,散文诗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诗。拟或将散文诗独立成体,则不是散文胜于散文,不是诗胜于诗!因为它溶汇了散文与诗的精华于一体。所以,我们可以自信地高呼:散文诗万岁! (万岁,已俗化。只是一种心情的表达,一种信念的彰现。)

12/23 “新韵”无成败

  
  “新韵”是法定推广普通话和使用汉语拼音以后,随着社会和高科技的发展,自然产生的客观存在,是中华民族当代必有的新文化现象。它不是任何主观臆造的虚无的神,可以任意制造任意打倒。“新韵”的根基是民族,母体是传统,潜力是高科技(高科技对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的巨大影响;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必须适应高科技的发展);它的现实环境是普通话与汉语拼音的法定推广、普及和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因此,它与现实的中华民族和民族语言是相溶的;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是相适应的,它们是共存的。因此,它只有生与灭而无成与败。那么,它会灭亡吗?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生与灭是宇宙的自然法则,有生就有灭,“新韵”亦然。但在目前,中华民族安在,中华民族语言尚存,普通话正普及,高科技正发展,“新韵”亦然;十年五十年后,中华民族安在,中华民族语言尚存,普通话大普及,高科技大发展,“新韵”亦然;百年千年后,中华民族安在,中华民族语言尚存,普通话大大普及,高科技大大发展,“新韵”亦然!


13/23何苦“假冒”

——请您归队

   “华夏诗报”总120期刊有《谨防假冒》一文,文中例举了“假冒”旧体一例,“假冒”新诗一例。
    其一是假冒旧体。《天安门诗抄》中之《三台令》:“总理,总理,我们离不开您,千缕哀思惊天,万语警言动地。动地,动地,化为几重霹雳。”
    文中说它“……虽然标明为词,其实是完全不符合词的格律要求的一首白话诗。”
    其二是假冒新诗。《刘大白新诗》中的《送斜阳》:“又把斜阳送一回,花前双泪为谁垂。旧时心事已成灰。几点早星明到眼,一痕新月细如眉。黄昏值得且徘徊。”
    文中说它“……是一首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的《浣溪纱》”。
    说来也真是可悲可叹!既然用现代语写现代诗,何苦标上旧词牌,落得个“假冒”之名而让人“谨防”呢?而继承了传统诗风,又何苦冠以“新诗”的桂冠,也落得个假冒之名,亦让人“谨防”呢?然而,历史遗留给我们数千个旧词牌,被今人延用的有几个?大多数还不是成为“历史陈迹”或作了“历史垃圾”!即便是延用的几个,又与现代、现实有何干呢?那些与现代意识毫不相干的旧词牌,现代诗人们何苦去“假冒”而遭人“谨防”呢!但不知还没有被指称为“假冒”的现代“旧体”、“新体”中,又有多少是“假冒”的呢!诚然,“新诗”既然拒传统于千里之外,那些传统式的“新诗词”是不容靠边的,更何况冠以“新诗”的桂冠呢,难怪被人斥之为“假冒”而加以“谨防”了。
    那么,称“古”不能,称“新”不行的“假冒”品,该属什么呢?这种文化现象说明什么又预示了什么?当给人们以什么样的启迪呢?
    现代诗人写现代诗,用的是新声新韵,写的是新人新事,反映的是现代意识;中国人写中国诗,中国诗有中国诗的诗式诗貌,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没了传统也就没了民族。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法则,也是继承诗传统的唯一科学的法则。“继承优良传统”之说,是符合这一法则的。它既是“肯定”又是“否定”。“肯定”不是“照搬”,“否定”不是“推翻”。“新韵”就是对传统诗词的“否定之否定”。从而得以创新和发展。
    我们既不“假冒”古人,也不“假冒”洋人;我们要做现代的中国人;我们要做中华民族的传人!
    新韵者们,请您归队!
    新韵游子——自度曲,回家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4 01:0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