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重阳新韵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阳《新韵说》(论文选编)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15:26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的新韵诗


重阳jm



  毛泽东认为中国诗的出路是在古典诗词和民歌的基础上,产生出一种人民喜闻乐见的新诗来。毛泽东在1899年7岁时,看春节农民耍狮子,脱口念出一首《舞狮》:
狮子眼鼓鼓,擦菜煮豆腐。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
1906年,13岁时,写的《赞天井》: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这是一首一韵到底的新韵新体诗。
    1906年冬到1908年夏,少年毛泽东在家务农时,写过一首《耕田歌》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
近冲一垫田,近水再垫望,
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读书很馨香,
坐待时机自主张。
    这是一首地道的押韵的自由体新诗,这是辛亥革命前的诗,比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上第一次发表的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9首白话诗早了十年。
   1910年,毛泽东17岁时写的《言志》:(改写的清末郑正鹄的《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说过不愿看新诗,是感到新诗散乱无章,不讲韵律,抛弃传统性的缘故。其实,他还是提倡有韵新诗,也就是新韵诗的。
    1945年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写了一首《有田》广为流传:
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1973年7月写的《大事不讨论》:
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
此调不改正,势必出修正。
    毛泽东的这些似绝非绝,如律非律的诗,其实就是早期的新韵诗。
                                                 2006.06.02
首发2006年11月《艺苑》总186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15:28 | 只看该作者
固守旧律露弊端,提倡新韵显灵光

读《读<闻某地迁建杜月笙公馆>》有感


重阳jm



    近读《尧乡诗词》2006年第一期63页“读者评诗”中,姜登榜(新疆)文:读《闻某地迁建杜月笙公馆》,深有感触,故提笔记之如次。
    姜登榜诗友在《尧乡诗词》2005年第4期上读到韩进卿先生诗《闻某地迁建杜月笙公馆》:“恶霸忽然又走红,巨资大动土石工。今天迁建杜公馆,何日再修秦桧宫?”不觉眼前一亮,脱口叫好,赞称此诗是不失为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结合之作。并评说:该诗前两句完全符合七绝格律,后两句虽不全合乎正常格律,但采用“拗救”之法(对句相救和本句自救)也使得艺术形式无懈可击。……
    姜诗友对该诗“美中不足之处”教导说:格律诗不宜押同音韵、同义韵,前者如“生”、“升”,后者如“花”、“葩”等。该诗韵脚“工”、“宫”同音,欠妥。迁建杜公馆,不是要为恶霸杜月笙彰姓扬名吗?那末句作“何日再彰秦桧名”如何?要是可以,不说“秦桧宫”,“秦桧宫”也在读者的想象之中了。
    姜诗友的教导恰恰暴露了旧体格律的弊端之一:格律诗不宜押同音韵、同义韵,否则“欠妥”。因此,姜诗友将原诗末句改为“何日再彰秦桧名”,自以为“符合格律”,却也有失“对仗工整”。原诗字面上“杜公馆”与“秦桧宫”相对本是不错的,因原诗意义是由斥资滥建而发,所以建“馆”与修“宫”是相对应的。至于“彰姓扬名”则是附加意义,况且“彰姓扬名”的方式多多,不必一定要修宫建馆。所以,姜诗友之改句,相比原句逊色多矣。
    旧体格律固式之弊,“平仄”犹甚,“拗救”维艰。自古为难了多少文人骚客,更令今人退避三舍。在“无韵诗”猖獗,连“韵”都不要了的当今时尚,“韵”已成为新诗者们厌恶的东西了。当然,这是无韵诗人们的事,他们与传统无关,不提也罢。但作为传统诗词的继承者,也应该考虑改革创新,与世俱进,不应一味地死板教条地固守旧式,这样反而影响了中华诗词的发展。自古以来,凡继承者皆带有改革创新的成份,否则做不到真正意义的继承与发展,最终难免痿缩与消亡。例如中国汉字,最古老的相形文字,若无继承则无今天的汉字;若无改革创新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汉字。继承与改革创新是辩证的发展,否则,中国字就会永远停留在古相形字或大篆、小篆、繁体字那个样子。格律诗词也一样,它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瑰宝,我们必须要继承,但随时代的进步,也要在继承的同时,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求辩证的发展,让其生命延续与永存。至于如何创新,怎么改革?则需中华诗词爱好者们共同探索。我认为首先要从旧体格律固式之弊端开始。当然,所谓的“弊端”,原本都是格律的必须,是“规矩”,是必须遵守的。而今谓之“弊端”,是当今时代观念之使然。正如“平仄”“拗救”与上文所述之“不宜押同音韵、同义韵”等,都势必在自发或自然中发展与演化。在当今中国推行普通话与简化汉字的历史文化大潮下,新韵的兴起,新韵谱的使用,都势必要改变旧格律的原模原样,而展示其新面目,那就是新格律诗的出现,进而新韵格律诗的发展。所以我主张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的新韵发展之路。不知姜诗友以为然否?亦敬请诸方家指正。
                               2006.06.06
首发2007年1月《艺苑》总18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15:29 | 只看该作者
就“门外谈诗”致香生


重阳jm



    近读《世纪瞭望》总82期中,四川•香生“门外谈诗之一”之《学诗贵在不泥古,写诗贵在真性情》一文,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唯其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令人难解:“现时有那么一些自认为比毛泽东还要革命的天才,要以拼音字母来一统天下,强行将语音学上‘韵母’的概念与文学、诗词和音韵学中‘韵律’的概念相混淆。美其名曰:新韵。”
    这里暂不管香生指的“那些自认为比毛泽东还要革命的天才”是哪些人?但“以拼音字母来一统天下”的决非仅仅是“那些”人,而是国家,是政府。中国政府已于50多年前就公布了拼音字母的使用及普通话的推广。推广普通话,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已深入人心,已影响了几代人。现在的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宝宝也都在学习汉语拼音字母的同时学汉字。现在世界上各国学汉语文字的也都使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说“以拼音字母来一统天下”并不过份。但不知香生对“以拼音字母来一统天下”为何就那么反感?至于“强行将语音学上‘韵母’的概念与文学、诗词和音韵学中‘韵律’的概念相混淆”,可真是个深奥的学术问题,我实在弄不懂。但不知香生是怎么将“语音学上‘韵母’的概念与文学、诗词和语音学中“韵律”的概念”分割清楚的?拼音字母注音汉字的“韵母”与文学和诗词的“韵律”是怎么不“相混淆”的?它们之间又是怎么不相关联的?现代中国普通话已成官话或大众语,甚至全世界通用,联合国也采用简化汉字普通话。当今的诗词写作也采用普通话韵母韵,称之谓“新韵”,以区别于沿用了千百年的“古韵”、“旧韵”,这“美其名曰‘新韵’”有何不可呢?以香生的意思现代人写诗用“新韵”是个天大的错误了?就该被讽为“自认为比毛泽东还要革命的天才”?那么香生的意思是现代人写诗仍用古韵旧韵才是像香生一样的天才啦?从而,天才的香生批评说:“更滑稽的是把邓公为统一祖国在政治上的伟大创举‘一国两制’生搬硬套地用到诗词界来,搞‘一国两韵’……,是对时代的反叛、历史的倒退!是文化上的分裂行为。”
   “一国两制”是大家所熟悉的,而这“一国两韵”是指什么?是指“旧韵”和“新韵”吗?如果是这样,又何止是“一国两韵”呢?“一国多韵”不也是现实吗?中国语音很复杂,自古以来,就为规范声韵而产生了多种“韵书”,有些韵书还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国推行普通话后,以普通话为标准的韵书应运而生,称之谓“新韵”,以区别“旧韵”。如果由此而产生了“一国两韵”的说法,又有何不可呢?这是与时俱进,自然而然的事,怎么就成了“历史的倒退”呢?又何谓“时代的反叛”呢?何以还是“文化上的分裂行为”呢?香生是否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倒是很可疑的。
    中华新韵诗,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简称“新韵”。“新韵”是法定推广普通话及使用汉语拼音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产生的客观存在,是中华民族当代必有的新文化现象。当代中国所产生的任何新诗体,都必定脱离不开与新韵的关联。但愿香生“能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创造出一种适合于现时代的先进体裁,一种能为广大群众接受而又雅俗共赏的诗体。一种有传承、有革新、合理实用,且为大多数人认可的现代诗韵。”但愿香生创造出的现代诗韵千万一定可别是“新韵”!
    拙言如斯,敬请批评。
               2006.06.15
首发2006年8月《艺苑》总18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15:30 | 只看该作者
也谈诗歌写作“流行病”


重阳jm



    近读《诗歌月刊•下半月》2006年4月总第4期,谭五昌博士《当下大学生诗歌写作“流行病”》一文,受益多多,感慨多多,疑惑多多。不能一言而尽,只就其中几点简言之,诚望向谭博士请教。
   “流行病”之一:选材狭窄,情感陈旧。文中说当代大学生诗歌写作的题材范围,多局限于“乡土”“亲情”“爱情”这单调的诗歌景观且构成了诗歌写作中题材及主题的“癖好”。尤其对伟大的“母亲”崇高的“父亲”成了重点礼赞对象。而对都市生存环境则“一言不发”。因而,谭博士大发感慨地说:“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明的古老魅力,却难得从中读出现代汉诗的一丝风味。”
    我想当代大学生诗人们大概可能多出身于乡村吧!他们对乡村既熟悉又富感情,他们对父母的崇敬,对爱情的憧憬,纯朴天真,可亲可爱。这乡情,亲情,爱情,这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明的魅力,不管是远古,现代或将来,永远是鲜活的,甚至是永恒的。谭博士怎么就说是“古老”的呢?怎么就没了“现代汉诗的一丝风味”呢?那么“情感”是什么?何谓情感的“新”“旧”“陈”?现代汉诗的“风味”又应该是什么?是“都市生活情调”吗?或是别的什么?
    “流行病”之二:作品语言直白、通俗,呈现散文化或歌词化倾向。谭博士说得很对,当今诗语言被有意无意地“驱逐”出诗歌文本之外。诗语言的散文化确实是个大大的蔽端。然而,诗语言的“歌词化”毕竟要比“散文化”强得多。因为中华诗是“韵文”,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诗语言的散文化,没了节奏和韵律,实际上就不是诗了,固然不可。但诗语言的“歌词化”则未必不可。因为自古以来,诗、词、曲都是可吟可唱的,也就是说“诗词曲”与“歌词”是相容相依的,不同种也同类。“诗歌诗歌”,诗可为歌,歌亦可为诗,诗与歌同化并无不可。“整首诗通篇押韵,节奏、旋律感特强”是诗歌的典型特征,何谓“流行病”?何谓“宜读(朗读)不宜看(阅览)”?“思想匮乏”固然不可,但整首诗不押韵无节奏不抒情就“宜读宜看”了吗?诗语言的“散文化”固然不可,“歌词化(韵律化)”也不可,那么谭博士的诗语言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流行病”之三:趋鹜名家,盲目模仿。谭博士在评说了当今大学生诗群的“克隆性”(完全模仿)或盲目模仿后说:“更有甚者,少数深受‘快餐诗歌’影响的大学生作者还把难登大雅之堂的汪国真当作‘克隆’对象,写下一行行具有汪氏风貌的‘美丽诗句’,更是‘主动’将自己‘放逐’于诗歌的殿堂之外”。我不知道谭博士所说的“快餐诗歌”是什么,也不明白汪国真是怎么“难登大雅之堂”的?但当今的大学生诗者能写出“具有汪氏风貌的‘美丽诗句’”却又怎么是“‘主动’将自己‘放逐’于诗歌的殿堂之外”的?谭博士的“诗歌殿堂”是什么?里面都有些什么?
   “难得从中读出现代汉诗的一丝风味”的“情感陈旧”的“乡土”“亲情”“爱情”的固然不可有,“失去了其真正的诗意品质,称得上‘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也不可有;诗语言“散文化”的固然不可有,诗语言“歌词化”的也不可有;趋鹜名家,盲目模仿的“克隆性”的固然不可有,“汪氏风貌的‘美丽诗句’”的也不可有 ……。而当今的诗歌殿堂被“无韵诗”塞得满满的,几乎容不下其它什么诗了。那么谭博士的那些“可登大雅之堂”的“诗”是个什么样子的呢?又会放在哪儿呢?
                                       2006.06.28
首发2007年8月《艺苑》总195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15:3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白话语言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重阳jm



    近读《诗歌月刊•下半月》总第4期中《中国新诗的发展实际上推动了中国白话语言的发展》(梁小斌答老巢问)一文,受益良多。深感老巢与梁小斌的对话是当今中国人对中国新诗的最深刻最真实的剖析。拉开了中国诗人想弄清中国新诗真面目的序幕,揭开了蒙在中国新诗头上近百年的面纱。一句话:中国诗人终于想弄明白中国新诗究竟是什么玩意儿了。特别是“中国新诗究竟‘新’在哪里?”这一问,如同闪电划开了夜幕,如同春雷震憾着大地。
    老巢说:“当一个问题被作为一个问题提出的时候,它怎么听都傻。很多人因为回答问题暴露出他们的愚蠢。”我觉得老巢这句话说得非常坦率,也非常勇敢。我不妨也在此亮一回傻气,露一把愚蠢,以求讨教或者共勉。
    中国诗歌,由于历史的原因,通常被称为中华诗词。而中华诗词,通常又被指代为格律诗词。因此,中华诗词似乎只能代表中国诗歌而不能统盖中国诗歌。所以,“中国诗歌”或“中华诗歌”才是一个准确的“称谓”。那么“中国诗歌”何以有“新”“旧”之分呢?
    也许中国人习惯于将中国古典诗词称为“旧诗”,将五四运动时产生的白话诗称为“新诗”吧。很显然,“新诗”是相对于“旧诗”而言的。由此便产生了“新诗到底‘新’在哪儿?”的问题。梁小斌的回答非常正确:一,它是非诗性的语言;二,它是一种泛诗歌的概念。由此两点,就可断定:中国新诗不是“诗”。为什么?因为一,中国诗是有诗性的,“非诗性的语言”构不成诗;二,“泛诗歌”是广义的。就是说,在广义上是“诗”,在狭义上不是“诗”。正如说广义的“人”,木头人、石头人,稻草人等具有人形的东西都是“人”,但它们都不是狭义上真正的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诗”呢?在中国,“诗”是“韵文”,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这就是中国诗的“诗性”。而“新诗”是由无节奏无韵律的非诗性语言构成的,所以它不是“诗”。所以,梁小斌感慨而诚恳地说:“中国新诗写作者将会承担一种无名的下场”。当然,这也必定是中国新诗的下场。
    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国诗是由中华民族独特语言,独特文字形成的独特文体。中国诗有其独具的诗语、诗性和章法,它是国语大法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诗文化。是这个“样子”的就是中国诗,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是中国诗。中国诗是凭着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独特性而立于世界诗歌之林的。任何违背中华民族诗文化独特性的行径都不会有好下场。
    中国新诗不是“诗”,当然可以是别的什么。“散文诗”是个明智的称谓。它称“诗”但不是诗,是散文,是诗化散文。散文诗起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美国诗人惠特曼倡导“打破诗与散文的形式壁儡”,诗与散文没有了形式区别,从此,散文诗盛行于世。二十世纪初,自胡适提出“全面西化”的政治主张,刘半农“从海外盗取天火”创作出第一首无韵诗始,一些激进分子迎合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洋诗”引进中国,即所谓“中国新诗”的诞生。其实,“新诗”并不是什么新玩意儿。所以说“中国新诗”是泊来品,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新诗”。
    那么,真正意义的中国“新诗”有没有呢?回答是肯定的:有。那就是中华新韵诗或新韵白话诗,简称“新韵诗”。
    那么,“新韵诗”是个什么样子呢?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中国诗歌即中华诗词发展到“曲”之后,也就是元代之后,中国白话语言的文字化、书面化的生发,小说、戏剧、说唱曲艺的产生与发展很快。其中虽都引用了大量的传统诗词曲,但在演唱的过程中,为了适唱适口适意,对唱词进行了不断地大量地改造和创新。特别是一些传统剧目,经过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断地修改和更新,已达到极致极美。它们已不再是传统的诗词曲,而是诗词曲的变异形态,在此统称为“唱词”。它们都有中国诗的“样子”,所以,我们不能否认它们就是中国“新体诗”的萌芽。尽管诗与唱词是有区别的,但它们毕竟都在“诗歌”的范畴之内。
    比如京剧(亦称京戏),是中国古老而最具名望的剧目,外国人直称其为“北京歌剧”。京戏里的唱词,最具中华诗词曲的特征和风格,但它已不是传统的中华诗词曲,而是诗词曲的变异。中国各地都有各自的地方戏曲剧种,如东北评剧,二人转,河北梆子,天津柳戏,山西捞子,山东吕剧,安徽黄梅戏,沪剧,粤剧,川剧,湘剧等等,其中的唱词,比比皆是中国诗的“样子”,我们能否认它们就是中国的“新体诗”吗?至于民间小调,小曲儿,歌谣,民歌,顺口溜,打油诗,自度曲等等,更是多的多,它们都有中国诗的“样子”,至少也是中国“新体诗”的好胚子。
    晚清时期黄遵宪提出“诗歌革命”,吴芳吉“新体诗歌”的实践,都为新韵诗开辟了道路。特别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白话语言突发性的开放,最早出现了以胡适为首的“有韵译诗”为代表的“有韵白话”诗及之后以郭沫若为首的一大批“有韵白话”诗的出现。而那时的祭祀歌曲,喜庆歌曲,军营歌曲及后来的校园歌曲,战斗歌曲,革命歌曲,少儿歌曲,青春歌曲,以及现代的流行歌曲,影视歌曲等等,它们的“歌词”都极具中国诗的“样子”,我们怎么能否认它们就是中国的“新体诗”呢!
    新中国法定推广使用普通话及汉语拼音后,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出现,给中国“新体诗”带来了无限生机,“新韵诗”大量出现并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可以用普通话说唱的曲艺唱词,可以用普通话演唱的歌曲,在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广大民众中迅猛地传播。唱歌,听歌,看电视,观看文艺节目是中国人民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韵歌词,是中华新韵诗歌中最活跃最鲜活最有生机的一部分。“新韵诗歌”是最完美的现代中国诗歌的“样子”,是中华诗词的“直系亲属”“近亲后裔”。它不就是真正意义的中国新诗吗?
    如此说来,中国诗歌至元曲之后的“新体诗”应该是“唱词”“歌词”“歌曲”“有韵白话”和“新韵旧体”等“新韵新体”诗歌。它们的总体形态是新韵的自然的自由式。“新韵”的就不是旧韵的;“自然”的就不是强求的;“自由”的就不是固守的。
    “新韵诗”不是创造发明,而是“发现”和“发展”。“新韵”诗的参照物是“旧韵”诗,“旧韵”诗指以“平水韵”为代表的古韵所依附的“格律”诗词曲。“新韵”诗的概念产生于普通话韵母四声韵。但新韵诗的产生却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甚至更远。因为普通话是以中国北方语系为基础的,而中国北方语系是中华民族古老语言的延续,是历史的演变与发展,所以不会有明显的时限。正如“格律”的“法定”是在明代,但格律诗的产生却是在元、宋之前的唐代甚至更远。所以说,新韵诗早就有,只是没有被理论化或概念化而已。因此,用“新韵诗”的标准去衡量对照过去几十年甚至更远的中国诗歌,不难发现“新韵诗”的存在。那便是中国诗歌至元曲之后新体诗的“萌芽”。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期间还出现了《中华新韵》韵书。因此,那时即使是依旧韵创作的格律诗词曲也难免有新韵的渗透。所以说,当今的“新韵诗”并不是初萌,而是在成长壮大中,是在走向成熟。所以说,中国白话语言的文字化、书面化是中国新诗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中国新诗是在中国白话语言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从而也是相互促进的。也可以说中国“诗歌语言”是向中国“白话语言”发展的。因此,是中国白话语言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然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新诗”,其实多指无韵白话诗。虽称“白”话,其实一点儿也不“白”。它语句堆砌颠倒,语意模糊离奇,语法混乱叛祖。它不但不是“诗”,甚至不像“话”。它不但不能推动中国白话语言的发展,反而是对中国白话语言的糟蹋!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诗史的中国,容许无韵自由诗的泛滥,是可悲的,也是极为有害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新诗”只有与中华传统诗词曲和民歌民众语言相结合,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成为现代新韵诗歌,才能发展壮大,走向繁荣。
    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新韵诗的发展是中国诗歌唯一正确的发展方向!
                                                        2006.07.02
首发2007年5月《艺苑》总19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15:32 | 只看该作者
也 谈 “ 善 待 诗 歌 ”


重阳jm




    近读《清泉文学报》2006年7月1日总第十一期上叶延滨“善待诗歌”一文。文中首先说:“我听见一个青年诗人说:‘要善待诗歌,诗歌目前的状况,不少困境是诗人们自己造成的。’我听了很感动。”的确,这位青年诗人说了一句真话,怎能不让人感动呢!可是诗歌“目前的状况”和“困境”是什么?又怎么是诗人们自己造成的呢?文中说:“多年来,诗人们为了让诗歌从政治仆从地位回归艺术家的身份,作了不懈努力……,只是这种努力并没有结束,诗歌在今天仍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高度和传播广度。而诗歌、诗刊与诗坛却不止一次地陷入诗人们并不诗意的争吵中;……”看起来,诗歌“目前的状况”和“困境”似乎是“还没有从政治仆从地位回归艺术家的身份”“仍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高度和传播广度”,“不止一次地陷入诗人们并不诗意的争吵中”。那么,什么是“艺术家的身分”?是指完全脱离“政治”的“纯艺术”吗?可是这一条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上就没有过,现代中国就会有吗?而“达到应有的艺术高度和传播广度”的“诗歌”又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诗刊》上发表的那些无节奏无韵律的分行堆砌的读不懂的文字;那些“白”而不“白”甚至连“话”都不是的所谓“白话诗”,不但没有什么艺术高度,简直就是对艺术的糟蹋!那些“窝里烂”的垃圾诗连诗圈子里的人都不愿读还会有什么“传播广度”!
    文中说:“我从来不去评论这些争论……,我觉得诗歌还是承担得太多了,再加给诗歌一些重负,无论什么目的,都无益于诗歌的发展。”既然诗歌在向“纯艺术”努力,不带一点儿“政治”色彩,它还承担什么?况且还“承担得太多了”?而对其“争论”则又是“给诗歌负重”。那么“从来不去评论这些争论”就有益于“诗歌的发展”吗?至此,我倒是想弄明白叶先生口口声声说的“诗歌”是什么?是那些用中国字写的“外国诗”吗?是那些无节奏无韵律的分行堆砌的读不懂的文字吗?当今那些“白”而不“白”甚至连“话”都不是的所谓“白话诗”,充斥着所有的诗文化市场,被称为中国诗歌的主流。国内外报刊杂志,甚至大中小学教材都充塞着那种“诗歌”,它将中华民族诗文化传统丢弃得一干二净。它不但困惑着当代人,而且极深极广地困惑着子孙后代,这不正是它的“传播广度”吗?它的确是“承担得太多了”!它弃韵忘祖,流毒深远。然而却不要“评论”它,任其疯狂发展,泛滥成灾,其居心何也?那“并不诗意的争吵”,那“不益于诗歌的发展”,那“从来不去评论”的“善待诗歌”的本意岂不表露无遗矣!
      2006.07.12
首发2006年7月《艺苑》总182期。
转发2007年1月《清泉文学》总1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15:33 | 只看该作者
新 韵 是 时 代 的 产 物  

再谈诗韵改革的原因


重阳jm




重阳JM
    为什么要进行诗韵改革?为什么要推行新韵?很简单,一句话:新韵是时代的产物。细说起来,大致有七个主要原因。
    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科学的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人们的思想感情顺着时代的潮流而迈进,语言和音韵必然发生变化。
    二,“平水韵”是七百多年前宋元时代的实际语言的产物,属当时的标准语韵,早已不适应现时代。确切地讲,对“平水韵”不但是改革,而应是废除。
    三.“平水韵”的韵部有108部,字部混乱,令人无法辩别和记牢。现已失去了实用价值。
    四.“平水韵”把入声字的十七个韵都统统编入“入韵”。而现在语言中入声字已消除,“平水韵”已是无现实意义的韵书。
    五.汉语拼音的推广和使用,已使“平水韵”的注音方式陈旧,更不适应现时代。
    六,现在国家正推行普通话,力求现代语言的准确与统一。这正是现代标准语,人人皆用之,具有极大极广的普遍性和深刻鲜明的时代性。普通话韵即新韵的推广和使用,是大势所趋,是顺理成章的事。
    七.新韵不光指诗韵,而且还指诗体,是指新的诗体形式。
    新韵诗体是诗体演变过程中,即诗史发展到现代而自然形成的。所以说,新韵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说明它,显现它,强调它,宣传和推广它,为它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排除一些干扰,为它营造一个顺利发展的环境或氛围,让新韵更好的为现时代服务,让新韵成为中国诗史发展到现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或标志。
                                                  2006.07.23
首发2008年1月《艺苑》总19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15:34 | 只看该作者
精 炼 一 句 并 非 诗

也谈“提炼精华出好诗”


重阳jm



    近读《中国诗人》报2006年7月25日总第33期于沙的文章《提炼精华出好诗》,文中对提炼精华出好诗论述得非常精湛,引证得十分恰当,特别是对古诗《春夜喜雨》和《游子吟》的分析相当透彻,也非常确切,令人佩服。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他对有人说:“已经传开的了,不能删”的批评和例证是很有说服力的,是令人信服的。
    于沙说:“普天下的诗,都以精炼为贵。”而“什么是精炼”呢?于沙的论述精细而透彻:“精炼就是提炼精华。先经提炼,后得精华。”“诗,是一门言少而意丰的艺术,是‘最纯粹、最谨严、最精微’的文学。”并例举了谢冕的一句名言;“诗味是由精炼逼出来的。”
    于沙在说了如前诸多的明白话之后,却犯起糊涂来了。他例举的五个“一句话”甚至“一个字”的所谓“诗”却都不是诗!连同于沙自已被精炼“逼”出来的五个所谓的一句话“诗”,也都不是诗!它完全歪曲了“提炼精华出好诗”的本意。因为再精炼的“一句话”也成不了诗!充其量也只能是“诗的一句”,这与“诗”是相差甚远的!
    中华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中华民族诗文化,上下五千年,一贯的传统诗观念被新诗者们所打破。所谓的无韵诗,一行诗,一字诗泛滥成灾,闹得现时的诗人们不知诗为何物?韵为何物?这可真是泱泱诗国的一大悲哀!
    那么,所谓“独句诗”“独字诗”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统观已有的或已出版或已成书的“独句诗”或“独字诗”,都并非“独”,而是“双”。正如某些人所言:“诗题和诗内容”是“相互补充和配合”的。也就是说,“独句诗”“独字诗”的“诗题和诗内容”是连为一体的,如果离开了“标题”则一无所是。所以,所谓的“独”是不存在的。实际上,它是与标题一起构成两句而并非一句或一字。这样的小到一句甚至一字的所谓微型诗,它尽管精炼但根本就不是诗;尽管它的意味再深再浓而没有诗韵诗形式,当然也必定不是诗!
    中华诗是韵文。文字是载体,文字载着韵律和意境三维一体共同运行才成诗。诗是“流动”的文字。只有文字与意境而没有节奏和韵律的运行是不能成诗的。这就是“诗”与“文”的最本质的区别。
    于沙说:“诗味是诗的灵魂,没有诗味,则没有诗。”我则说:诗韵是诗的灵魂,没有诗韵,则没有诗!其实呀,只有“诗味”和“诗韵”的结合,才是“两全其美”的好诗啊!诸君尽可不以为然,但中国诗史注定如此!
                             2006.08.15
首发2007年4月《艺苑》总191期。
转发2007年4月《中原风》总6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15:34 | 只看该作者
无 韵 诗 歌 当 休 矣 !


重阳jm



    近读《作家报》2006年10月31日总第639期第一版《焦点热弹》栏目中盘亚东《诗歌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一文。此文开篇引用了一段文字:“著名少年作家韩寒在他的博客上说:‘我的观点一直是现代诗歌和诗人都没有存在的必要的,现代诗这种体裁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年头纸挺贵,好好的散文,写在一行里不好吗?’又说:‘在我所有的小说里,每本都不忘要讽刺现代诗一下。’”作者盘亚东为此好一番抨击和议论后,又对“诗歌”和“诗人”大发感慨,并最后结论道:“诗歌绝不会轻易消失!”
    我觉得,盘亚东与其抨击的“韩寒的逻辑从来都是牛头不对马嘴”一样的“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他根本就没弄清楚韩寒所说的“诗歌”是“什么样”的诗歌,就笼统地对“诗歌”呀“诗人”呀大发议论。那么韩寒所说的“诗歌”和“诗人”是“什么样”的诗歌和诗人呢?韩寒说得很清楚也很明白:是“现代诗歌和诗人”!那么,“现代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很抱歉,我也弄不明白。但据我所知,真正的“现代诗”应该是“新韵新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标榜为“现代诗”的诗歌,大多是“无韵诗”。被称为“国刊”的中国第一大诗歌刊物《诗刊》所宣称的“现代诗”不就是“无韵诗”吗?还有一种专发“无韵诗”的《淮风》诗刊不就在其封面上大书着“中国的现代诗,现代的中国诗”吗?另有多多的大发特发“无韵诗”的所谓现代诗报刊,不是都在标榜和宣扬“现代诗”吗?很显然,如此所谓的“现代诗”其实就是“无韵诗”的代名词。毫无疑问,韩寒所说的“现代诗”正是指的那些“无韵诗”。
    那么,“无韵诗”是什么东西呢?正如韩寒所说:“好好的散文,写在一行里不好吗?”这正是“无韵诗”的“散文分行写”的显著特点。“无韵诗”不但是“散文分行写”,更甚者“一句话”称诗,“一个字”也称诗”。正如同期《作家报》第六版所刊情非所以《中国诗歌将何去何从》一文中所说:“比如:《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这难道也能叫诗歌?要韵味没有韵味,要意境没有意境,连诗歌的基本要素都不见了影踪。居然敢登大雅之堂,还有诗评家的赞誉。我忍不住要问:‘中国诗人怎么了?中国诗歌怎么了?’”因此,该文作者情非所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的诗歌和诗人确实对诗歌是一种侮辱,是对诗人这个称号的亵渎。”
    本来,中华民族的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中华诗以其独特的民族性立于世界诗歌之林,象璀灿的明珠高悬于世界艺术殿堂。而所谓的“现代诗”即“无韵诗”的产生与泛滥,严重的破坏了中华诗歌的传统形象,完全丧失了中华诗歌的民族性与独特性,给中国诗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且严重地毒害了中国青少年下一代。不但当代青少年不知韵为何物,不知诗为何物,某些大学教授、报刊编辑,也在极力宣扬无韵诗。甚至中央电视台的某些文艺栏目及春节联欢晚会上也还抛出了无韵诗。当今诗界以“百花齐放”“多元化”“多样性”为藉口,宣扬和吹捧“无韵诗”,致使“无韵诗”泛滥成灾,确是泱泱诗国的极大耻辱!
    中国当代诗坛,以韵为根,三足鼎立:旧韵诗,新韵诗,无韵诗。旧韵需改革,无韵不成诗,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2006.11.06
首发2006年11月《艺苑》总186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15:43 | 只看该作者
新 韵 奇 葩 《转 经 轮》

初读毛依新韵长诗《转经轮》


重阳jm




    中国当代诗坛新韵奇葩,毛依新韵长诗《转经轮》,将令人声泪俱下的爱情故事,将令人发指的罪恶佞人,将那个时代裸体般的写真画面呈现在眼前。直为诗中反映出来的那个时代的人、事、情、景的真实所叹服。凡从“文革”大劫难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全国一片红的红海洋中,翻滚着的黑浪吞噬了多少千多少万个无辜的生灵。人性的摧残,猜疑的拨弄,别有用心的恶毒,阶级斗争的扭曲,叛徒、特务、牛鬼蛇神、臭老九等等大高帽子满天飞。在“造反派”的天底下,正直的人们身心惨遭摧残的景况,不堪回首!悲惨的故事何止千万!而写实的文字却寥若晨星。《转经轮》可谓横空出世,在诗坛亮出了样板。它揭示出,“文革”时代的文学艺术素材,将是取之不尽的矿藏,有待于开采和选用。但只有“写真”才是历史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长诗《转经轮》是新韵诗,它一韵到底,优美悠扬;现代诗语,自由诗式;民族精神,传统意识;真情表露,人性展现;鲜活灵动,雅俗共赏,开辟了新韵长诗的先河。《转经轮》通篇的艺术手法,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叙事诗艺和现代自由诗式的结合,节奏和韵律的延绵悠扬,自始至终,不舍不弃,构成了整体的音乐美,成就了“诗”的完美体例,形成了与“无韵诗”的本质区别,铸就了新韵长诗写真的典范楷模。
   《转经轮》是爱情长篇叙事诗。爱情是永恒的,伟大的,神圣的,但又是神秘的。因此,爱情故事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爱情故事发生。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受观念习俗和权势的约束。在这样的禁锢中,演绎着千奇百怪的神秘的爱情故事。《转经轮》也不例外。它描述了一个爱情故事,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代。扭曲了人性的“文革”时代,天真烂漫、朴实纯真、高尚雅丽的爱情烈火,被扭曲了的观念习俗和权势的罪恶污水泼灭。二十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将祖国大地吹绿,春波荡漾的爱情故事再次发生,爱情的火种复燃,从而演绎了一段凄苦的又是令人惊喜的爱情悲喜剧。而更令人惊喜的是,这洋洋千余行万余言的叙事长诗,竟是韵律优美且一韵到底的新韵诗!这是我倡导新韵以来所见到的最长的一首新韵诗。这朵新韵奇葩标志着“新韵”毅然决然昂首阔步地走进了长诗行列,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它彻底打破了“韵律束缚”论,为以新韵创作长诗树立了榜样,也给“无韵诗”的鼓吹者们以迎头痛击!
    当今诗坛,无韵诗泛滥。那些“韵律束缚”论者们,那些“散文分行”写大诗的所谓大诗家们,请看看《转经轮》吧!在这千行万言,一韵到底,悠扬优美,无拘无束的大诗榜样面前,你们是觉得自己谬误呢?还是觉得自己无能呢!那些“一句话”称诗,甚至“一个字”亦称诗的,那些叫喊着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那些出尽了洋相,丑态百出的“国学知识匮乏症”者们,请看看《转经轮》吧!在这坚守着中华民族诗文化的传统性与独特性的经典著作《转经轮》面前,还有勇气挥舞着“无韵”的破旗叫嚷“韵多了让人麻木”,“无韵也成诗”吗?
    中华民族的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诗歌,无韵不成诗。节奏和韵律是中华民族诗歌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维护和坚守节奏和韵律就是维护和坚守中华民族的诗文化。维护她是我们的责任,坚守她是我们的光荣,拥有她是我们的骄傲。新韵长诗《转经轮》是中华民族诗歌改革创新的丰硕成果,同时更加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诗歌改革创新走“新韵”之路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无韵不成诗,旧韵需改革,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2005.11.26
首发2006年3月《艺苑》总178期。
曾发《作家报》《毛依诗歌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4 04:0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