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成见” 诗歌的骄傲
重阳jm
《超然》诗刊总第六期,马立鞭先生《诗的有韵与无韵》一文,扬扬洒洒数千言,为自己塑造了一个“无韵诗的辩护士”形象。他引经据典,掏古拎今地饶破了舌头,挖空了心思地证明“无韵亦成诗”“无韵诗也是诗”。然而,这也同时反证了他是个不知羞耻的无赖。
首先,我们是在谈“诗”,是以“诗”为前题的。所以,必须把“诗”是何物搞清楚,弄明白。“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是“文体”,只是相对于其它文体也只是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体裁”而已。
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说明韵律是诗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问题。我说过节奏和韵律是诗的根,是诗的魂。也就是说节奏和韵律是诗的“形体”,是诗的“生命”,像花的“根”人的“魂”,没了它就没了生命一样。它是诗的自然属性,是诗的不可分的基础要素,分离了没韵了也就没“诗”了。正如“人”一样,人如果没有了形体,没有了生命,没有了灵魂,还是“人”吗?“诗”也一样,诗没有了形体,没有了意境,没有了生命,还是“诗”吗?严格地讲,“诗”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产生之前,是先有节奏和韵律后才有“诗”的。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没有文字之前,甚至语言不全的时代,在劳动的“吭唷”声中,就形成了“节奏和韵律”。随着语言的发展和丰富,在“节奏和韵律”中加进了各种语意的语言,也就产生了最初的口头传播的“诗”或“歌”。随着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也就有了文字记载的“诗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也就有了承古传今的“诗歌”。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诗歌文明史。
中华民族的“文字”(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是缺一不可的。而中华民族的诗慨念就是汉字“诗”的概念。中华民族的“诗”是“韵律、文字、意境”三位一体的,也是缺一不可的。所以说“韵”是有关“诗体”构成的“要素”,而并非简单的可有可无的“皮毛”。它既不是章太炎的“和尚的妻子”,也不是他马先生的“鱼鳞”!这就是“诗必韵”“无韵不成诗”“无韵诗不是诗”的原因。这就是中华民族诗歌的民族性与独特性。中华民族的诗歌正是以自身的民族性与独特性而立于世界诗歌之林的。这就是我的“成见”(在此,谢谢马先生送我“成见”二字。),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成见”。具有这个“成见”,是中华民族诗歌的骄傲,坚守这个“成见”,是中华民族诗人的责任!对于不是无知的诗歌理论家马先生而言,难道他真的不知这些道理吗?而他有意偷换慨念,曲解历史与现实,以谈诗的“韵味”为名,却不以“诗”为前题,而是转换概念,将“笔墨之外”“象外旨”“味外味”“言外意”“空灵超脱”,凌驾于“韵”之上,宣扬诗的“无须韵”,并例举“无韵诗”为证,极力为“无韵诗”辩护,不正表露了他是个不知羞耻的无赖吗?
“ 清•乾隆皇帝诗盈万首,却没有一首传世,也不称其为‘诗人’”。那是因为“御不准”其诗外传。在皇帝的位子上,“诗人”算什么东西!玩文字游戏而已。这竟然成了他马先生“有韵也不成诗”的“根据”。进而还例举了“顺口溜”、“三字经”、“四六文”等“有韵但不是诗”为证。我说过“无韵不成诗”,但并没说过“有韵的文字都是诗”。请问马先生,“顺口溜”、“三字经”、“四六文”等有韵的文字尚且不能称诗,那么“无韵的文字”怎么就成诗了呢?还赢得了你马先生的肯定和赞誉,你就不觉得“过头”了?你就不觉得脸红吗?在此,奉劝当今的“无韵诗”人们,别以为自己发表了几篇“无韵诗”,甚至出了几本“无韵诗集”并得到了某些名人、大家的吹捧就自美为有了传世之作的诗人,就自觉比乾隆皇帝还高明。请自知之明,尽早识破那些自欺欺人的鬼把戏吧!
马先生说“好的诗,…… 决定的因素是诗味的有无而不在韵律上的得失。”他还说“ 从‘诗必有韵’到‘无韵成诗’是诗的 …… 开拓与发展。”他这不是胡说八道吗?!“韵”是决定诗的“是与非”的。没了韵,连诗都不是了还谈什么“好的”“味的”!还谈什么“开拓与发展”!这正是当今“无韵诗”人们闯进“抛弃诗韵追求诗味”误区的普遍性弊端,竟成了他教唆的口实。在此他还拉出诗人艾青和孔孚及其作品为他垫背:“可以说,艾青与孔孚,乃是中国白话无韵诗的奠基者与示范者。”但是,也可以说,艾青与孔孚的最大悲哀就是作了“中国白话无韵诗的奠基者与示范者”!要知道,艾青他们最大的失误就是“诗无韵”,其最大的败笔就是“无韵诗”。这些已对中国诗界,特别是对子孙后代已造成极坏的影响。可以说,中国无韵诗的泛滥是与他们不无关系的。当然,艾青后来还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承认“…… 我自己就写过不少这类的诗”。所以说,他们是人不是神,他们的功绩我们永记,但他们的过失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应正视历史,面对现实,公正全面地对人对事。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我们承认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诗也一样,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但“无韵诗”是“有韵诗”的发展吗?中华民族诗歌的发展方向或目标就是引进洋人的“无韵诗”吗?就是将“有韵诗”变成“无韵诗”吗?请问马先生,你的这个“目标”现在已经实现了,那么,现时的“无韵诗”的发展方向或目标又该是什么呢?按你“广义”的诗被界定为“一切美的语言”“也还排不上音韵美的号”,那只能是“无韵”的意味?空灵?含蓄?还是理高?想高?自然高?或是“一句”的?“一字”的?“无字”的?是啊,对了,也许可能大概就是“无字”的吧!因为清•王士祯独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嘛!那么,无韵了,无字了,光剩“风流”了,该就是马立鞭先生最“空灵”的“意象铸造”了吧?该就是马先生的最高诗境界了吧?该就是马先生“藏得妙也虚得妙”的最大学问了吧!
我们是在谈“诗”,谈的是汉字“诗”。“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的“名字”。它是中国诗的中国名字,它只能是“诗”而不是别的。“诗”本身就是“定义”,而无须别的什么!中华诗从诞生到如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呀呀学语的孩童,幼儿园里的小宝宝们不是也在学诗,背诗吗?而时至今日,中国诗人却不知诗为何物了,这可真是东方诗国的大不幸!当然,马先生不是无知,他所说的诗定义决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要学外国人给外国诗下定义的样子,面对着“无韵诗”抓耳挠腮地叫喊:诗是“开放性概念”,诗“无定义”“不可定义”“无法定义”!因为他不是无知,所以他当然知道外国诗的“概念”与中国诗的“概念”不一样的。“诗”是中国的独特,是世界的独特。这在本文的开始就说过了。中国人引进了外国诗,也把外国诗“无定义”的烦脑引进了。于是乎,《新华字典》的糊涂定义,马先生的“亚定义”“次定义”,把中国诗人弄得“没了定义”。于是乎,中国诗人也只能和马先生一起跟在外国诗人的屁股后面“聪明”地“放弃定义”了。
中国当代诗坛,以韵为根,三足鼎立。无韵不成诗,旧韵需改革,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马先生,你这头中华民族诗歌的败类,你就跪在那以哭当歌吧!
2006.12.08
首发2006年12月《艺苑》总187期。
|